我的2020 | 破茧成蝶的云南导游
首页2021-01-06 09:36

在许多人印象里,导游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外界对这一群体的看法几乎是“千人一面”,但实际上,当你走近他们,会发现他们有着你想象不到的艰难。2020年,他们经历了失业、转行、再就业的折腾,用云南导游崔熊涛的话说是“破茧成蝶”……本文中几位导游的历程,或许也是众多导游在2020年所走过的、失去的,也是拥有的。

分割线a

支援

把口罩带回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崔熊涛带的是2020年最后一个团,从昆明飞往西班牙,再乘游轮到意大利、法国旅游。出发前他看到新闻报道,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他并未太在意,但也有游客较为担心,问他现在出去是否妥当。    

“在旅游行业工作,极特殊的情况都经历过了,所以对不明原因肺炎没有畏惧。当时我觉得,这可能和美国的流感一样,只要做好防护就不怕,该干嘛还得干嘛。” 崔熊涛说。    

去年1月,旅游团乘飞机落地西班牙巴塞罗那机场后,他们一行人也没被要求测量体温,开启了正常的旅行。在旅途中,他看到新闻,不明原因肺炎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国内同行联系他,让他带一批口罩回国,他虽然觉得是小题大做,但还是决定照办。  

破茧成蝶的云南导游

在2020年1月的国际航班上,崔熊涛旁边的旅客已经戴了口罩,这位旅客全程都没摘下口罩,没喝一口水。 

崔熊涛2004年毕业后就开始当导游,确切地说,他是一名国际导游。从2012年开始,他的工作就以出境游为主,他走遍了60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也积累了一定人脉。为此,他联系了巴塞罗那当地的华侨组织,最终将68000个口罩带回国内。回到国内后,他将一部分口罩捐赠给了昆明市延安医院,其余口罩以1.2元一个的成本价,销售给了需要口罩的单位和个人。    

春节期间,本该热闹非凡的旅游突然停摆,那段时间崔熊涛便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忙着联系购买口罩回国。一开始他打算在西班牙预订口罩,但是后来西班牙也一样,口罩成为了稀缺品,每只价格高达8元。他转而又联系迪拜的朋友,却发现国际市场上的口罩几乎一天一个价格,他联系的最后一批口罩运回国的成本价已达4.5元一个。    

“经过我手的口罩约有15万个,什么价钱进来,什么价钱出去,我不赚一分钱。后来我朋友还开玩笑说你不要卖那么便宜,你按照市价的话,5块钱一个,能够赚十几万块钱,我说真的没必要。面对疫情我为社会出了一份力,仅此而已。” 崔熊涛没有想到,张罗着口罩的同时,他也很快失业了。     

而导游胡小美(化名)得知疫情的消息,则要比崔熊涛晚一些。“当时我正计划着春节只休3天假,第4天回昆明带团。但春节前我接一个从省外来的旅游团,刚上车就看到近一半人戴起了口罩。”

此后,胡小美看到她加入的领队微信群里,有人在转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回家后她得知本地药店已经开始限购口罩。    

“国内口罩限购之后,我所在的领队微信群里最先是在商量,请还在国外的导游带一部分口罩给我们自己和亲人用。后来有人提议,应该带一些口罩和防护服回来捐赠,然后大家纷纷附和,决定群里每人捐款100元,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支持抗疫。”胡小美说。

分割线a

自救

你卖保险我卖食品

胡小美与爱人是云南旅游行业的“双职工”。往年春节期间都是最忙的时候,但2020年春节国内旅游业停摆,夫妻俩一下子闲了下来,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     

“一开始,我们还期盼五一节之后旅游行业能恢复正常,所以2月、3月、4月我们都在老家带孩子,但事实证明我们还是太乐观了。”胡小美记得,大约4月下旬才有旅行社推出云南人游云南的行程,但对于以接待省外游客为主的旅行社而言,云南人游云南人数规模较小,大批导游依旧难以回到工作岗位。

眼看短时间内难以回到工作岗位,胡小美像其他导游一样,在老家寻找工作。去年5月,她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向亲友推销保险。而她的同事们,有的开始卖房子、卖保险,有的在接受美容、西点、电商、茶艺培训后,进入了相关行业工作。

进入三四月份,国内口罩供应量上升,崔熊涛不用再从国外倒腾口罩,闲了下来。他和从国外回来的朋友们聊起旅游行业的情况,都认为至少还有两年全球的旅游业才会全面复苏。作为国际导游将长期不能回到岗位,面对仅有一岁多的孩子的各种花销,他也觉得压力山大。

去年夏天,崔熊涛和一位从事销售防灾减灾设备的朋友,去云南各州市及外省推销、安装侦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雷达。8月份,他在西藏工作近一个月,负责安装雷达的供电和技术保障。但安装雷达的业务也不是天天有,此后崔熊涛到富民的一家食品公司,为其生产加工的杨梅酥、杨梅饼、鱼子酱等食品进行推广。他的其中一项工作内容,便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推销企业的深加工食品。

破茧成蝶的云南导游

崔熊涛在安装地质灾害雷达监测设备

从2020年9月23日开始做第一期节目以来,崔熊涛已经直播了十几期。谈到对于直播的感受,他觉得,在导游这个圈子中他挺有名气,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是换了一个平台之后,所有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学,这个确实艰难。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只能接受。

“在大灾大难面前,个人只能服从于社会需要。旅游行业面对疫情只能停摆。”崔熊涛认为,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每个人当下都面临的问题,对他们导游而言,就是必须自救。

在食品公司直播卖货后,崔熊涛觉得,旅游和直播是可以有效结合的,毕竟两者都是与人打交道。自己干了近20年的导游,个人的经历、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可以嫁接到直播带货的工作中来,这是自己的优势。

分割线a

镜子

看到国人的团结

在转行之后,崔熊涛也一直保持着和国外朋友的联系。疫情像一面镜子,他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国人团结的一面。

崔熊涛介绍,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是欧盟接待中国游客最多的国家。这3国平均每年接待入境游客的数量远远超过本国的人口基数,中国游客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疫情不仅对国内旅游业影响大,对于欧盟的旅游业影响也同样非常大,尤其是在交通、酒店、餐饮行业较为突出。

去年,崔熊涛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的朋友都尽量选择能回来就回来了。朋友们坦言,在国外每天都活在一种莫名的紧张当中。担心疫情控制不好,内心会很煎熬。相对来说,国内疫情防控就做得更好,更让人放心。

一些在国外念书的留学生,因为人生地不熟,得到的帮助有限。朋友求助到崔熊涛后,他也会往国外寄口罩,或者联系当地的华人华侨,请求对方对留学生给予一定帮助。

“相比国外,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确实鼓舞了全民的士气,也让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人团结一致的一面,这是我感触较深的。”崔熊涛说。

崔熊涛和胡小美都难以统计,在2020年的疫情中,云南导游一共捐赠了多少口罩和防护服。但检索新闻能发现,云南海外导游及领队“全球采购”口罩无偿捐赠医院的消息特别多。云南多家旅行社在海外带团的导游及领队主动在工作群里呼吁,利用大家在各国带团旅游时,在当地城市购买、搜集防护服和医用口罩,然后打包空运回国,支援医务人员。

昆明的一位叫孙昆荣的导游主动在云南导游圈发起募捐,两次募捐善款13万余元,采购到的物资分别捐献给昆明的3个医疗机构。导游们在国内最需要防疫物资的时刻,从泰国、缅甸、美国、法国等国家,源源不断地运送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抗疫物资回国支援。

胡小美说:“以往舆论关注导游最多的,是和游客产生矛盾纠纷的问题。但谁又愿意和别人发生矛盾呢?在大灾大难面前,大家愿意出一份力出一点钱购买抗疫物资,动员游客帮导游带抗疫物资回国捐赠,一是大家都有一颗爱国心,二是希望外界能看到导游们的爱心,改变刻板印象。”

分割线a

信心

生活正回归正轨

尽管旅游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导游们也自嘲成为一个“悲情”的群体,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大多数导游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我还好一点,第一是有点底子,第二有一点人脉,我倒是不愁吃饭。旅行社也得到政策扶持,我们的社保也可以缓缴。只是转行之后内心有些不舒服,因为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没有办法去从事,就好比一个很优秀的球员,你不给他踢球他会是个什么样的感受?但是你没有办法,因为大环境就这样,你要服从整个社会的趋势。” 崔熊涛说。

对他而言,这一年里,心态总体是平稳的。他喜欢研读历史,在他看来导游们当下的处境,远没有父辈们艰苦。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反而会更加激发出人的斗志,会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逆境本身也是一个磨砺人、塑造人的过程。

崔熊涛学的是旅游专业,世博会之后云南的旅游业迎来黄金时期,他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他见证了这些年来云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他很喜欢导游这份工作,他说:“我乐于跟人打交道,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分享不同的经历,每一次的风景带给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疫情过去之后,我还是会回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但现在,我要做好的是食品公司的工作。”

不久前,崔熊涛去了两趟北京,为的是推广市场。企业的鱼子酱一直是做出口为主,但因为疫情导致国外需求降低,他在2021年的主要精力便是把昆明产的鱼子酱推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在做了3个月保险公司推销员之后,胡小美于去年9月重新回到了导游的工作岗位。去年4月,云南人游云南线路开发推广之后,爱人早她一步返回工作岗位。

她从事导游工作已10年有余,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这份工作,更在工作中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建立了家庭。她坦言,虽然疫情对家庭收入影响巨大,但并未到难以维系的地步。整个家庭扎根于旅游行业,不可能轻易改变。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更加注重为自己充电。在疫情期间,她所认识的导游约有三分之一学习了其他技能,接下来她也将学习其他技能以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现在逐步有省外的旅游团来到云南了,尽管一辆旅游车上只坐了一半甚至更少的游客,但国内游确实在回暖当中。”她说。

胡小美也注意到,去年下半年出游的人员中,90后和50后60后的游客明显增多了。“这可能是疫情缓解后,中年人忙着赚钱,老年人观念改变,和年轻人一样希望出来享受美好吧。”她说,虽然自己的收入远不及往年,但是她相信困难不会一直停留,希望总会有到来的一天。


统筹 邓建华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首席记者 程权 实习生 田鹤琪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