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更顺畅、扩大滇菜影响力…委员提案为美好生活提出更多期待
开屏新闻2022-01-22 11:22

2022云南两会LOGO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以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为政之所向,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今年两会上,聚焦美好生活这一热词,省政协委员们提出了众多关怀民生民情的提案:如何让城市道路更顺畅、如何让餐饮美食更有特色、医疗能否更智慧更适老化、疫情防控如何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更精准化更人性化……

分割线

通行保障

建议科学规范引导交通秩序

因地制宜解决停车难问题

省政协委员杨艳今年的提案关注昆明城市道路交通通行保障问题。她在提案里指出,近年来,昆明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品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20多个国际国内荣誉称号。但是,昆明市交通通行保障现状仍然堪忧。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交通规划设置不科学,交通标识不明晰;非机动车道普遍被占用;道路管养和维护作业混乱;秩序疏导和执法缺乏人性化。

为此,她在提案中建议:

第一,全面清理市区交通标识,科学规范引导交通秩序。她指出,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并要有长远性、前瞻性、超期性,适应和符合城市区域、局部建设发展的规模,使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多元交通方式能有效、顺畅、便利、高效地对接。同时,逐步引入高科技手段进行交通疏导,根据车流量大小自动控制红绿灯时长。

第二,因地制宜解决停车难问题,恢复非机动车道。目前,市民出行绝大多数依靠自行车、电动车,公平参与交通是市民的权利,理应受到保护。同时,“停车难”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在恰当的地段设置立体停车库,减少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的“国资停车”,还道于民。二是在道路狭窄、不具备拓宽条件的路段,仍然要因地制宜恢复非机动车道,充分保障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权利。三是在非机动车道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加强执法管理,禁止非机动车上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驶行、甚至逆行。

第三,加强道路管养和维护管理。及时管养维护道路,加强施工安全管理,规范路面管养作业警示设置,提高养护工人的安全意识。采取避开交通高峰期、提前预告绕行、安全设置施工标识、提高施工效率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管养、施工带来的影响。及时修剪遮挡导向标识道路两旁绿化树,使标识起到相应的作用。对路中央隔离带、高速公路匝道和部分路段种植的植物品种及栽种方式进行科学甄选,选择既有特点又美观,且对肥水需求不多、无需经常维护的植物,以减少养护工人的作业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第四,合理安排秩序疏导,增加执法人性化。按照保障畅通优先、通行效率优先原则,合理组织安排勤务,有效开展道路交通疏导工作,最大限度保障车辆、行人的通过率,以高效、安全、顺畅交通保障提升社会活动的经济效益。同时,多措并举,在老旧小区、医院、商贸、学校周边以及非主干道上,对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无事故安全隐患的临时性、便利性、必要性的临时停车、停靠,适当宽容和允许停车停靠;对临近检审的车辆,提前给予温馨提示。总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增加道路交通秩序执法的人性化、柔性化,为美丽春城增色。

分割线

餐饮文化

扩大滇菜影响力

可打造主题宴席与文旅项目创新融合

国际知名的旅游业热点新闻网SKIFT在其关于美食主题旅行的报告中就提出:“为吃旅行”是大势所趋。云南有醉人的美景,更有绿色、生态的美食,其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省政协委员、中国饭店协会特邀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旅游饭店暨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创会会长杨艾军今年的提案关注建立餐饮业与文旅产业共赢机制。他认为,生态、本真、多彩的云南美食,已成为旅游者乐于参与和分享的民族文化体验。故此,我省在文旅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重视餐饮配套建设、凸显滇菜饮食文化,将会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杨艾军认为,餐饮业与文旅产业是关联度极高的行业,如何将餐饮业融入文旅项目获取共赢成为当前突破性思考的内容。就科学合理地引导云南地方美食的开发,使其与现代旅游市场相匹配,进而促进云南省文旅产业和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建议:

第一是做好非遗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南省有很多的非遗美食,建议鼓励支持地方餐饮老字号针对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品牌化、多样化餐饮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餐饮消费需求。

其次,是加大“滇饮食文化”宣传力度。建议通过建设“中国滇菜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类非遗申报”“编制《滇菜史略》”“摄制云南美食纪录片”等方式,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滇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美食与文旅产品创新融合方面,杨艾军建议结合深度文化体验、精品休闲旅游等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文旅产品,挖掘云南民族餐饮菜品文化,以“七彩云南、美食天堂”“云南特色茶宴花餐”“一州一席宴”“云岭食材探宝”等特色餐宴为主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舌尖上的云南美食之旅”打造力度,推出精品非遗美食旅游线路、云南民族餐饮美食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等,以食为媒、遍游花开,推广旅游美食文化。同时,加强文旅项目旅游餐饮配套建设。建议将特色餐饮街区、特色主题餐厅等旅游餐饮配套设施建设纳入重要文旅项目规划中,打造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旅游餐饮体系,让文化体验“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杨艾军建议建设文旅餐饮集聚区。即挖掘高端旅游餐饮市场,结合重点文旅产业集聚区打造目标,在旅游目的地、康养度假区和美丽城镇建设旅游餐饮集聚区,集餐饮与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从旅游餐饮消费地向旅游餐饮文化体验地的转型。

当然,创新融合离不开相关政策措施和人才培养体验。对此,杨艾军建议在云南省旅游职业学院等相关院校开设旅游餐饮管理学科,加强旅游餐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旅游餐饮服务工作的开展。

分割线

养老服务

推动智慧医疗适老化建设

数字经济对医疗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健全老龄健康和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关注的热点。省政协委员周常春今年的提案就关注了智慧医疗适老化建设问题。

基于昆明理工大学乔朋华教授的课题《云南省智慧医疗适老化对策研究》成果,她在提案里详细分析了老年群体使用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很大部分老年人不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或操作相关的小程序、APP等,因此对智慧医疗接受和使用意愿较低;智慧医疗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针对老年人的智慧医疗产品;医疗数据的隐私泄露风险和电信诈骗风险都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对智慧医疗的使用意愿和信任度;智慧医疗行业监管机制尚未规范,缺少智慧化监管规范和行业标准。

为此,周常春在提案中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医疗的认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推广智慧医疗平台的力度,增加宣传点的设立。建议各社区有针对性地对中老年人开展相关的培训、讲座或建设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点,提高智慧医疗平台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性和使用率。

第二,政府要加大智慧医疗建设投入力度,包括政策引导、技术支撑、资金支持、人才扶持等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力度,募集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医疗建设,促进智慧医疗平台提供更加多样化、智慧化、高效化的服务。

第三,立足需求,优化智慧医疗适老化设计。智慧医疗产品的适老化设计应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以中老年人的生理状态和智能产品使用水平为基本,以安全、健康、经济等需求为导向,设计有实用价值的智慧医疗产品。比如增加语音识别输入、加大文字大小等,通过简化操作步骤或增加动画提示等方式来提高产品适老性,帮助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真正享受到智慧医疗红利。

第四,建议将志愿者组织、社区和医院连接,建立社区帮助小组。由社区定位有需要的老年人,建立沟通机制,帮助小组在社区的组织下,科学开展帮助并协助解决老年人在选择、购买、使用相关智慧医疗设备以及参与智慧医疗的困难,形成长效助老机制。同时,医院不能“一刀切”全部进行线上服务,还需针对老年人进行调整。比如一些老年人多发的病症,可以留出一定比例的线下就医号,同时确保有工作人员、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引导和帮助。

第五、确保隐私安全,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医疗信息的归集应充分尊重患者意愿,除传染性疾病等涉及社会安全的医疗数据外,患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共享。信息调用方面可设立分级账户体系,明确各级别账号对应的访问权限。加强访问者的权限控制和访问后的行为追溯,对访问行为实行实时监控,确保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政府在智慧医疗发展中应加强宏观引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六、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智慧医疗行业规范。首先,要明确智慧医疗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监管主体,进行无死角的网格化监管。其次,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方式,医院内部要实现医院-科室-个人的三级网络共管共治,同时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外部监管效力,严格审核医疗机构及医生的准入资质,杜绝“刷单”行为。此外,要完善患者反馈平台,开通患者举报投诉通道,明确追责主体,为老年人营造安全高效的反馈渠道和线上环境,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其持续使用意愿。

分割线

疫情防控

学习“上海”样本

实现人性化精准防疫

今冬以来,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复,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两年来,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如何将国家卫健委提出的“科学防疫,精准防疫”要求落到实处,即在尽可能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前提下清除病毒,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云南南方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兰靖在提案中建议,学习“上海”样本,实现人性化精准防疫。

兰靖表示,上海这座有着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反应迅速且井然有序。城市第一时间激活“免疫系统”,组织起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防控运行体系,从疫情防控到民生保障,再到有序复产复工,精准施策,层层推进,高效落实。2020年1月20日,上海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几天内筛查出16例,仅仅过了一周时间,1月27日疫情就已得到控制。这次上海的防控是顺着病毒的传播链条精确锁定,没有搞大范围的全员核酸检测,只安排了4.1万人做核酸筛查,不到全市人口的0.2%。

诚然,上海市民的平均素质、防疫意识、医疗条件特别是经济能力在全国都是顶尖的。但除去这些优势,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公共政策、政府和民众的良好配合才是上海在抗疫大考中频频胜出,获得国民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上海市长龚正总结为12个字,“主动发现、快速处置、精准有序”。正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上海才得以实现人性化的精准防疫。

应该向上海学习什么呢?兰靖建议将上海精准防疫的模式推广至全国惠及全民。

第一,将先进的科技落实到防疫各个环节。大数据应用是新冠疫情防控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上海常态化防疫的“精准”正是通过大数据实现的。大数据通过对个人时空活动的持续追踪,对人口的年龄、空间轨迹进行定位,不仅能够进行个人感染的风险画像,还能快速找出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个人进行隔离。这种排查方法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测,不但具有较高的精度,还降低了排查成本和居民的合规成本,要落实到防疫的各个环节。

第二,以专业为基准,以理性为核心。每一项行政决策的制定都需要深入实际,尊重专家意见,赢得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深度信任与协同合作。这是上海能够屡战屡胜的主观原因,甚至是根本所在。

第三,人性化落地。上海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细致、人性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疫情期间,上海的人性化措施更是这座城市的智慧所在。上海是第一个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既提供了必要的提醒,也很好地保护了确诊病例的隐私;上海首先解决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这个社会共同的痛点;上海的小动物也能得到关爱,居民们在前往隔离点时,是允许带上自家宠物的……尽管这些都是非常小的细节,却真实地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了一座城市便民利民的决心。


开屏新闻记者 曹婕 颜媛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郭毅

编审 张明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