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在云南|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开屏新闻2024-03-07 20:18

美好生活在云南栏题图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深刻阐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本质内涵。

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是党委政府始终如一的目标

而就业

一头连着千万家庭

一头连着发展大局

只有就业的“饭碗”端得稳了

老百姓的钱袋子才会越来越鼓

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好

从现实情况看,云南每年有1500多万人外出务工。面对年轻人背井离乡、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家的困局,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就成了激发乡村新活力的关键,更是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治本之策。

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得先有业。对此,云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品,以及水果、鲜花、中药材种植等,把乡村资源变成特色产业。

5.jpg

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 楚雄州委宣传部 供图

楚雄彝族自治州做足“指尖文章”,出台一系列举措助推彝绣产业发展。2023年,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达3570元;昭通市大力发展天麻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天麻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产值近80亿元,带动10余万群众就业;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水果产业不断壮大经营主体,让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1000多元……

6.jpg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靠龙头企业带动水果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了“企业联产业带农民”的发展模式。这是当地柑橘丰收时的场景。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以上鲜活的例子都足以证明,有产业才有就业。结合地方特色,让群众家门口的产业多起来,以家门口的产业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才能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当然

大力发展家门口的特色产业

说到底还是为了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

最终目的还是要将产业发展

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这就需要我们

积极探索和完善一批联农带农机制

2023年7月,王宁到普洱市调研,曾点赞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街村牛油果产业发展中的“334”利益分配机制。

7.jpg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创新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牛油果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产业富民新路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当地以打造“中国牛油果之乡”为契机,探索形成“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334”利益分配机制,即农户、龙头企业各占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占40%;其中,国有管理公司占15%,用于公司正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合作社占15%,作为运转发展经费;村集体占1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孟连县已培育牛油果产业主体35个,每年吸收7000余人就业,产业促农增收动力强劲。

8.jpg

“幸福里”劳务用工平台等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张桂伟 摄

如今,打工不必去远方,家门口就有好地方。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幸福里”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也成了以产聚人,以人兴业,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痛点问题的典范。

9.jpg

创新搭建“幸福里”社区新型用工平台,构建起“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 张桂伟 摄

永仁县整合资源,构建起“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发展新模式。“家庭式”用工环境引人归巢、“管家式”劳务平台促人产融合、“员工式”务工让农民变产业工人……全县4个“幸福里”社区,可容纳2000名工人食宿,已先后吸纳务工人员2351人,累计为当地企业提供用工12.8万人次。

在云南

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

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环

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

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更有底气!


来源 云南网(撰文:张琦敏)

责任编辑 吕世成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