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别让心理治疗成患者新心病
开屏新闻2024-05-16 09:04

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响最近常常感到迷茫、无助、情绪低落,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后,老师建议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找到重庆某公立三甲医院,挂号、就诊,医生诊断他患有抑郁症,建议进行周期性治疗。得知收费标准后,他无奈选择放弃治疗。“一次挂号加治疗就要上千元,如果长期治疗,根本负担不起。”李响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月1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我国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走高,抑郁风险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其中18岁至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受到大众关注,直接带动心理咨询治疗市场规模日渐庞大。华经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近10年全国存续的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且每年的平均增速在40%以上。

心理咨询治疗市场呈现野蛮生长状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乏、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心理咨询机构鱼龙混杂等问题逐渐显现。一些患者花着高价钱却可能得不到专业的诊疗服务,成为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患者的一块新心病,不少患者像李响一样,需要心理治疗却因难以承担高昂费用而不得不放弃。

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是患者的良药。而非专业且昂贵的心理咨询治疗,不是让患者望而却步,就是在治疗中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让心理疾病患者及时得到科学治疗,将病情消灭在初始状态,这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施药。

首先,应规范心理咨询治疗行业,压实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责任。一方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白名单机制,出台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准入、执业资质等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终结心理咨询师“速成”现象。另一方面,规范心理咨询诊疗流程标准,遏制心理咨询变成推销,推动心理咨询治疗收费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有必要实行政府定价机制。

其次,应推动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减轻心理疾病患者看病经济负担,提高心理疾病患者就医率。

再者,应推动公立医院设立心理科室,方便患者就近前往公立医院治疗,而不是只能求助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作者 张立美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