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2021-05-16 17:00开屏·推荐阅读量

5月15日7时18分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

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登陆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着陆火星圆满成功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后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

难掩激动情绪,忍不住哭了!

他说:

“为了今天最后的结果10年前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6年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取得首战告捷就是环绕火星之后到今天又坚守了93天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今天最终的胜利!胜利了你激动吗?你激动那我也激动,我和你一样!”


天问一号任务现场

航天人紧紧拥抱的场景

让我们也感到无比激动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火星上

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迹

随后

“天问一号祝融火星车”

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微博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火星到站!

地球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祝融号火星车,今天,我搭乘着“着陆器”一同抵达了火星表面,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这一刻,让大家久等了!

今天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于今天上午7点18分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安全着陆火星,除了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选择合适的天气状况,避免被火星的巨大沙尘暴所干扰。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绕火飞行后,我终于找到了最佳着陆点。地质学家说,我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但是,怎样尽可能降低火星沙尘暴的影响呢?当然是惹不起,躲得起呀!根据过去的火星气象数据来看,火星沙尘活动集中在下半年,北半球在春夏期间最为宁静,选择在五月中旬着陆,对我来说也最为稳妥!

目前,我还在着陆巡视器内,带着地形相机和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磁场探测仪等6台科学载荷,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

爱你们的,祝融号!

而今天

大概是对新环境更适应了

已经开始卖起萌来了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事实上

天问一号的火星探索之旅并不容易

这一次的“落”火

是火星探测“绕、落、巡”三项目标任务中

最难的一步

此前全世界已进行的

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

只有9次成功

分割线

“黑暗9分钟”

着陆火星为何这么难?

天问一号由着陆-巡视器(简称“着巡器”)与环绕器组成,落火之后着巡器又分体为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巡视器就是前段时间刚刚公布名称的“祝融号”火星车。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告别”。天问一号的EDL之旅,就从这里开始。(着巡器着陆火星的过程,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是“进入”,第二步是“下降”,第三步是“着陆”,把它们的英文首字母连起来就叫“EDL”。)

和环绕器告别后,着巡器采用弹道式进入火星大气层;通过高速气动减速、降落伞展开减速、反推动力减速以及着陆缓冲四个环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高动态机动动作,软着陆火星表面。这是火星探测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飞行阶段,也是下降段任务的最大难点之一。

为什么这个过程这么难?因为地球和火星之间距离太远,而过程又太短暂。

平时我们飞近地轨道的航天器,因为距离近,通讯时延仅在1秒左右,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抢救”。而对于火星探测这样的超远距离星际探测,天问一号和地球之间信息打一趟来回要36分钟左右。

航天器以什么姿态飞行,什么时间点火、工作多长、什么时候关机,出现问题如何处置,人工无法直接干预,都需要探测器“自行安排”。

不光没法实时控制,着巡器还会经历“杳无音信”的“黑暗9分钟”。着巡器从穿过火星大气层到软着陆在火星表面,速度会从4.8千米/秒减到接近于0,而整个减速过程大约9分钟。短短9分钟内,着巡器必须及时、精准地自主执行近千个指令步骤。同时,超音速飞行的航天器挤压大气产生电离,会出现“黑障”现象,造成通信中断,影响航天器与地表的通信,在北京的飞控中心无法掌握其降落情况。这个9分钟就是航天人口中的“黑暗时刻”。

同时,我们没法知道火星即时的大气密度、气压、风速等关键信息,航天器一头扎进不可确知的大气环境。这也是一半以上着陆任务失败的主要原因。

分割线

“天问一号”上的它与昆明有关

截至天问一号探测器

成功着陆于火星的日子

夜视院集团研发的斯特林制冷机

已离家近300天

据了解,夜视研究院集团是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云南省委省政府“省部合作”共建昆明光电子基地的战略部署,由昆明物理研究所(昆明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整合重组成立的专业化、区域化、产研融合型子集团。

此次随着“天问一号”达到火星的空间微型斯特林制冷机研制成功,是夜视院集团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履行强军首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星际探测,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新的贡献。

在飞向火星的过程中,斯特林制冷机经受了火箭发射过程中强冲击、耐受了地球电离层空间辐射、抵抗了宇宙射线和单粒子环境的能力,飞行超过5亿公里,跨越2亿公里抵达火星,是兵器集团距离地球最远的制冷机,也是兵器集团第一个空间制冷机。

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矿物光谱分析仪要求制冷机的质量只有500g,远低于传统空间制冷机30kg的质量,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艰难,日日夜夜,历历在目。如今,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成功,制冷机工作正常,开始履行火星矿产资源调查的神圣使命。

接下来

它将继续工作1个火星年

开机2000次以上

加油!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天问一号拍摄的火星侧身影像 国家航天局供图

“嫦娥”问月

“北斗”指路

“天宫”揽胜

网友感慨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

就是把过去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每一项高起点、高难度的挑战

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与奉献

这其中

也有云南籍航天人的身影

张树磊

来自云南澄江,投身航天23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91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中心系统工程师团队任务工作组织计划的总统筹。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他说:“在这20年里,我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与腾飞。从西昌走向文昌,我们的视野更宽了,射向更广了,射程更远了,载荷更重了。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胖五’首飞,实现了‘天舟’升天。当前,‘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将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相信我们的火星探测一定会成功,并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因为,我们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好队伍。”

胡嘉

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团队工作的技术牵头和行政管理工作。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他说:“我是一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15年的云南人,一直和发射场地面设备打交道。火箭一飞冲天的画面总是让人无比激动,从火箭的运输、测试到燃料加注,每一项工作都与地面设备密切相关。虽然地面设备永远不能上天,但是我们这群‘地勤人’的心一样向往深空,向往无垠的宇宙,向往着中国航天问鼎天下的那天。”

仝非

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航天器与试验鉴定系统工程师,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系统技术工作。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他说:“能够参与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现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飞驰在亿万公里的征途上,前期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了今天发射的圆满成功!这又是中国航天的‘首次’,而且后续还有更多的‘首次’!加油‘天问’,一路顺风。”

樊晶

来自云南宣威,投身航天10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50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工程师,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担任气象预报员。

骄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背后有云南人的助力

他说:“此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我担任气象预报主班,负责任务各个关键节点以及加注发射阶段所需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的制作及发布,为‘天问’问天寻找最佳飞天窗口。今天中国航天人探索火星,不仅仅是航天科技和深空探测水平方面的巨大提升,更对人类文明进程及探索宇宙与生命的意义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一批又一批航天“追梦人”

默默坚守、无私付出

他们的力量支撑着大国重器奋勇向前

致敬接力奋斗的中国航天人!


来源 云报客户端、云南日报、共青团中央、新华社、新浪微博等

责任编辑 袁熙

校对 刘自学

编审 李荣

点赞
点赞
只能在客服端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