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送上新婚祝福!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2021-05-21 22:19开屏·推荐阅读量

“今天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终于见到我梦寐以求想要感谢的人!”

5月21下午,随着昆明—保山的2497航班飞机缓缓降落在保山机场,从武汉转机到昆明又乘坐这班飞机的沈洁女士终于见到了她的救命恩人——曾为她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保山人王祖平,“我今天来,一个是要对他表示感恩,另外,就是对他和他的新娘送上新婚的祝福。”

分割线a

8年前,王祖平的两次捐献使沈洁获得了新生

2014年4月,当年已是2岁孩子母亲的沈洁在武汉同济医院查出患有白血病,化疗无效后,能够挽救她生命的唯一希望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通过中华骨髓库寻找到与其匹配的捐献者一共有3位,但其中2位捐献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捐献,挽救沈女士的唯一希望寄托在了最后一位捐献者身上,也就是千里之外的保山人王祖平。当然,根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保密原则,当时的沈女士是不知道王祖平的情况的。沈女士最多只知道捐献者来自云南,男性,是位90后。

当沈女士获知这位90后小伙愿意捐献出他的造血干细胞时,她长舒了一口气:“我终于有了活下来的希望,我2岁的孩子不会小小就失去妈妈了。”

2014年7月,沈女士在武汉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移植后不久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出现淋巴细胞缺失,要挽救沈女士的生命,务必进行第二次的淋巴细胞移植,也就是说还需要这位捐献者进行第二次捐献。沈女士获得新生的希望再一次打了问号:他会不会愿意再次捐献?

让沈女士感到欣慰的是,这位捐献者愿意再次为她捐献淋巴细胞。2014年11月,沈女士完成了第二次淋巴细胞移植,医院经过一年时间的追踪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她的血液系统已经完全恢复正常,沈女士获得了重生!

8年时间过去了,如今,沈女士身体健康,女儿今年九岁读三年级,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分割线a

通过关注《春城晚报》获知捐献者情况

完成第二次淋巴细胞移植后,沈女士非常急切的希望得到恩人的消息,她开始关注《春城晚报》,终于在一篇报道中她得到了很多关于王祖平的情况,从报道中获得的关键词判定,这位“王祖平”就是两次救她性命的恩人!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双方建立起了联系。前段时间沈女士在王祖平的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他要结婚的消息后说,“我一定要去见见我的救命恩人,送上我对他诚挚的新婚祝福!”

终于,沈女士在父亲的陪同下从武汉转机赶到保山。

分割线a

王祖平:“能帮助别人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王祖平来自保山市龙陵县的一个贫困山村,是保山市第8例、也是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现在是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的一级科员。

王祖平大学是在保山学院读的,2011年9月他自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于2014年4月与沈女士初配型成功。在他父母不太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情况下,他耐心的安抚和劝说家人,最终获得了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同年7月17日在云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陪同下于云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捐献了24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2014年9月回到学校后,王祖平加入了保山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中,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在保山学院、保山中医专学校广泛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现身说法。“2014年10月初,云南省造血干细胞分库工作人员做回访时告诉我说我捐献的对象恢复不是很好,出现排斥反应,抗免疫力差,生命危在旦夕,需要我再次为患者捐献淋巴细胞。听到这个消息,出于对患者生命安危的考虑,我当时并没有拒绝,而由于二次捐献有很大风险,父母、师生都为我的身体状况担心。一边是在和死神抗争、着急等待的病人,一边是父母、亲人、师生们都担忧,考虑我的身体因素能否承受得了,一时间,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去,顶着各种舆论压力怕身体出现问题,不去,又担心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刻真的十分的纠结和焦虑。”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保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和陪护者给他打了几个电话,细致耐心的给他讲述了云南省三位两次捐献者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的顾虑。“我也考虑过,如果因为第二次捐献风险大就不去,导致患者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之前我自己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也会付诸东流。情况是这样的话我可能会一辈子感到遗憾,而且我所挽救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而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最终,王祖平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心魔,坚定了二次捐献的决心。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2014年10月11日至13日期间,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全程服务下,王祖平到昆明解放军总医院做二次捐献前体检;11月2日早上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历经3个半小时的采集,143毫升的淋巴细胞成功采集完成,下午就送到武汉市输入沈女士的体内。捐献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祖平说道:“当一切结束的时候,我感觉一身轻松,进入大学四年级,面临毕业论文写作、各种考试、就业,但这些不应该成为我退缩的理由,我庆幸自己坚强地迎难而上,实现了挽救白血病患者的心愿。虽然我也不确定两次捐献后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能不能让我处理好接下来的学业与就业问题,但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如果我现在放弃,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能帮助别人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白血病并不是最可怕的,也不是不治之症,只要配型成功,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2016年王祖平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祖平表示,对于一位捐赠者来说,受到一位来自远方的受捐者的看望,对于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是一种很大的鼓舞,“让我们更能坚持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有这样一个氛围,对今后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有一个很大的鼓舞作用。欢迎各位朋友加入到我们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里面来!”

从武汉到保山,她奔赴2000多公里来送上新婚祝福!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

分割线a

保山市红十字会调研员金常德:有利于推动造血干细胞事业很好发展

保山市红十字会调研员金常德介绍说,按照造血干细胞捐献规则,供需双方是“双盲”原则,也就是说双方互相不知道各自情况。沈女士通过媒体报道后获知了捐献者情况,最后双方见面,虽然有悖于“双盲”原则,但从推动造血干细胞事业的发展来讲,有这样一个例子,对我们的这块工作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接受捐赠者多少年以后健康的生活着,如何来感恩捐赠者,也是体现全社会大家庭里面一个相互关爱、也是我们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我觉得还是应该积极鼓励、倡导。”

沈女士最后说:“感恩王祖平先生拯救了我的生命,同时也拯救了我的家庭,他的无私捐献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给整个社会传递了爱,传递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李双梅 摄影报道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猫恩泊

编审 张明

点赞
点赞
只能在客服端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