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2021-12-01 20:18保山微报阅读量


人们只知,大山绿、大山美,殊不知那层层峰峦间还藏着美丽的村寨,还飞扬着一个个有着浓浓地方味儿的梦。

潞江镇,当地人称潞江坝,在这小小的云南一角,正因为一群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这片热土的人,焕发蓬勃生机。而那个小小的村寨,也因为他的到来,踏上了奔向阳光的路。

“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赵兴灿,保山学院教师、潞江坝丛岗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在驻村的两年里,他踏过的每一寸土地,捡起的每一块石头,都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正在带领着丛岗村走上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而他也与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探寻,用爱浇灌每颗心

“我始终认为,一旦做事就要做好。”秉持着这份信念,赵兴灿来到了丛岗村。一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697户,2608人,其中有高黎贡山跨地州移民贫困户67户445人,原住贫困户有17户67人。

2019年3月15清晨,赵兴灿挥泪告别还在熟睡中的儿子、怀孕的妻子、生病的母亲,背起行囊踏上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临行前,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泪流满面的说道:“儿啊,你要好好干工作,不要辜负了组织,凡事啊,要多为老百姓着想。不要担心我们,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你也要照顾好自己,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赵兴灿牢记学校的要求和家人的叮嘱,踏上了他别样的“三尺讲台”之路。

“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那时的丛岗村,遍布着泥泞的道路,生活事务与现在更是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解决村里道路问题,赵兴灿和扶贫工作人员一起赊水泥为村里修路。他们说:“我们要让移民同胞们搬下来、留得住、住得好!”生活方面,他们到各家各户,从基础的生活事务教起,上至农耕畜牧,下至整理床铺,一遍又一遍……

诚然,在驻村的2年间,发生了很多令赵兴灿焦虑的事情,最令人头疼的,还是群众不愿配合工作、不愿进行沟通的问题,可赵兴灿从未放弃,哪怕多次被拒,依然硬着头皮往前冲,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未曾阻挡他的脚步。在工作队后来开展的两次大遍访中,他的一次次登门探访、一次次耐心劝导,终于打开了群众的心门。群众们开始主动配合扶贫工作。

发现,用脚步丈量大地

也许那是一个很平凡的傍晚,但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只因为那晚的一次散步,只因他的低头一瞥……怒江边散步的赵兴灿,脑子里还在思索着怎样用更加适合的方式带领群众致富。他望着被江水冲刷的石头,猛然发现有那么一颗竟是那样与众不同,多年和石头打交道的他,捡起这颗石头细细观摩起来。被江水冲刷得光滑的外表、整齐的断裂口、排列有序的白色花纹……而这样的石头,还不止有一个!这一切在赵兴灿眼里都是那么的奇妙与神秘,他把石头带回驻村点,想要解开这石头的身世。“这难道是一颗化石?”赵兴灿突然想到。但是由于他接触得更多的是石雕,所以不敢妄下定论。为了搞清楚石头来历,他开始查阅大量资料。终于,他找到了答案,“这真是化石!是寒武纪的化石!”赵兴灿满心欢喜,“这可是发展产业的有利资源条件啊!”带着这个新发现,他一次又一次来到江边,沿着江畔,一步步测量化石分布面积。化石,成了埋在他心里的一颗种子,他脑海中闪动着一个念头,要让这历经世事沧桑、阅尽万物更替的化石成为丛岗村振兴乡村的“见证者”。

带领,用双手捧起希望

“刚从高黎贡山上搬下来的孩子们没接受过教育,他们习惯了大山深处的生活,可教育兴则国家兴,哪怕他们已经是超龄儿童,也要让他坐得下来、静得下心去学习。”脱贫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以前,直过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黎贡山上,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没有文化导致的世代贫穷,像一个魔咒一样困扰着大山里的傈僳族同胞。移民之前,多数儿童未就学,移民后,年龄在12-15岁之间的大龄儿童就学问题成了较为棘手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群儿童由于没有任何基础,无法插班跟读。针对该情况,工作队会同村委会及小学多方研判,征得上级批准后,开办了丛岗村综合初中班,初步解决了28名学生的入学问题。但是,控辍保学的问题成了丛岗小学校长张立中的一道难题,他找到赵兴灿寻求帮助。为了想办法留住孩子们在学校学习,赵兴灿开始义务教学,与工作队成员一起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添置体育器材……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赵兴灿继续想办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地紧邻怒江以及鹅卵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他想到了以保山学院为依托,开展雕刻技术培训的思路,并很快得到了保山学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他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们制定教学计划,并亲自执教。从最基础的画图、寻找材料开始,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走上石雕的道路。

“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赵老师经常和我们讲,潞江坝资源丰富,村前滚滚而过的江水带来了无量的财富,开发鹅卵石,不但可以培养这些大龄儿童在校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教会他们一门技艺。”张立中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跟着赵老师好好学,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

丛岗小学综合初中班,雕刻机器轰鸣,学生整齐的坐在雕刻桌前,不断挥舞着手中的雕刻手柄,创作出一件件鹅卵石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赵兴灿还帮助学生售卖他们自己的作品。学生家长坡春和说道:“以前我们总以为都十四五岁的娃娃了,还上什么学,回来打工赚钱多好。经过工作队老师们多次到家里讲解,我们才慢慢懂得了读书的好处。现在还能学雕刻这门技术,以后我们的娃娃比我们要好多了。”赵兴灿主导的这种“文化学习+技术培训”的教学方式,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控辍保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各级政府的肯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他的手上,丛岗村的江石早已不只会随时间而老去,而是绽放了一朵朵希望之花。他的手里捧起了江石,也捧起了丛岗村的教育。他带去了工具,带去了资源,更带去了丛岗村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

创造,用知识规划未来

丛岗村资源丰富,却苦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村里人曾一起想了许多办法,但是终究没有一个头绪。看着其他村子通过打造旅游项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手上的好资源摇头兴叹。“听说赵老师要来,又得知您是搞艺术的,我们可盼了您很久了啊!”才刚见面,村支书钱占东就紧紧握住赵兴灿的手激动地说。为了不辜负村里的期望,赵兴灿刚到村就开始在村里各处奔忙,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协调各方…这些工作一直充斥在他本就不充裕的时间里。

“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我刚去的时候还是脱贫攻坚的决胜期,现在我虽然不再驻村了,但我还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特色打造好,让我们的村民越来越富,生活越来越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十四五规划、大滇西旅游环线等政策的不断出炉,丛岗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根据丛岗村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赵兴灿为丛岗村义务打造“13110发展方案”,带领全村以“党建+乡村振兴”为引领,依托良好的咖啡产业基础,傣族、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打造了“咖啡飘香”“傣家织锦”“傈僳射艺”3个体验点。在原有的旅游和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设计了“江滩风情”“汤池清梦”“蒙乃民宿”等10个研学旅游亮点。经过征求多方意见、咨询专家学者、收集展示文物,组织建设了“民族文化传习馆”。一系列项目的落地,让丛岗村的旅游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群众的经济收入也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初,赵兴灿在江边发现的化石,作为展品被放在了“民族文化传习馆”,与他一起见证着丛岗村的变化……

现在,赵兴灿虽然已经结束了驻村工作,但他依旧不时下乡看看,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丛岗村的发展还在路上,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会继续坚持,致力丛岗,带着大家实现乡村振兴。”赵兴灿说着,满眼期望。

“一条河 一个村 一席梦”— 保山学院教师赵兴灿在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驻村故事

展望,用未来放飞梦想

“我很开心,丛岗村能一步步走得这样好,过程虽然不容易,但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今天的丛岗村,有了水泥路、有了传习馆、有了自己的产业,也有了孩子的未来,整村发展目标清晰,传习馆的建立为村里带来了诸多的社会资源,莫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从无到有,是一个个坚定的信念和一份份不畏艰难的勇气所成就的。大山里的孩子,梦想着有更广阔的天地;大山里的群众,梦想着有更美好的生活。

赵兴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以自己的初心践行着师德师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这个别样的“三尺讲台”、在人们的心间刻下了磨灭不去的烙印。丛岗村支书钱占东说:“我们村要感谢保山学院,感谢工作队的付出,特别是赵兴灿老师,虽然他已经结束驻村,但是依然关注着我们、支持着我们,不辞辛劳地往返于丛岗和保山之间,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要自己掏腰包。对他,我们全村真是有说不完的感激之情。”

那个村,正在变得更好,那条河,见证着人们飞扬的梦,那席梦,正挥洒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让人们品尝着幸福的果实。咖啡枝头、怒江流水,一切希望都将绽放。

链接: 赵兴灿,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教师。先后获得云南省石雕工艺大师、云南省玉雕名师等荣誉称号。取得GIC翡翠鉴定师、工艺品雕刻国家二级技师、广告设计三级技师、宝玉石琢磨工四级等多项资格证书。玉雕作品《沧海遗韵》、《涤浪拂心》、《后梦》等获得国家级、省市级数10个奖项。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省级、市厅级多个科研项目。驻村期间,因贡献突出,被丛岗村认定为“荣誉村民”,聘为丛岗村民族文化传习馆“荣誉馆长”。


通讯员 李志涵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崔敏

编审杨茜

点赞
点赞
只能在客服端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