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治疗的背后,如何避免见死不能救的悲剧
开屏新闻2021-04-13 21:13

4月11日,一则由株洲中伟房产发布的讣告在微信群转发。据悉,株洲中伟房产公司董事长游伟,因心肌缺血拒绝住院5天后猝死。4月6日凌晨,游伟就医时被查出心肌缺血。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其本人签字拒绝住院,随后,在朋友圈发文吐槽医院及医生。网友们纷纷表示,生病时应该谨遵医嘱,配合治疗。 (南方都市报4月13日)

115截图20210413164851.png

游伟朋友圈的截图这几天有很多网友转发,大家转发的原因很可能都源于这样的感慨:医生的警告言犹在耳,但并没有避免这样一起悲剧的发生,游伟不仅拒绝住院,签署了拒绝治疗的同意书,而且还在朋友圈里对医生的诊断冷嘲热讽。然而游伟不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再想想游伟的同事和下属,以及他的女儿和妻子,此刻该有多悲伤和后悔。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0万,且95%发生在医院外,这也是医生建议游伟住院的原因,假如是在医院中,这起悲剧很可能得以避免。50万人的数据看似惊人,但其实这已经是2013年的旧数据了,经过了8年之后,或许现在猝死的人数还在上升。

在这起悲剧中,游伟不仅拒绝了医生的住院建议,而且还签署了一份拒绝治疗的同意书,说实话,作为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可能很多人只听说做手术前需要签署一份同意书,但拒绝治疗也要签署同意书,有些出乎意料。这可能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医院的无奈,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免责,避免医疗纠纷。

从这个角度,其实也让人很同情这位发出警告的医生,很难想象当他让游伟在拒绝治疗的同意书上签字时的心情,而当他听闻游伟去世的噩耗时,又该有怎样的负疚感。的确,医院可能避免了一起医疗纠纷,但是一个5天前还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见死不救固然可恶,但更多时候,医院面临的可能是见死不能救的无奈。在这样的悲剧里,没有人是赢家。

很多人在上学时都学过一篇韩非所写的古文,叫《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神医扁鹊指出了蔡桓公的病症,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膏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游伟的悲剧却告诉我们,尽管医疗技术和认知水平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讳疾忌医这件事上,蔡桓公这样的人依然存在。

这起悲剧折射出很多值得人们总结的问题,比如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重视,争取具备一些医学常识,平时发现症状要及时就医等等。但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问题。游伟的悲剧,是典型的不信任医生所酿成。其实在医患关系上,医生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的确会让患者感觉到信息不对等,但另一方面,要相信医者仁心,“遵医嘱”三个字,其实往往就等同于一剂救命的良药。对于普通人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专业领域而言,对于医生只是常识。这可能是导致双方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从游伟的这起悲剧中可以看到,医生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就能判断出他的身体状况,但站在游伟的角度,由于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导致双方的沟通最终只能靠一纸拒绝治疗同意书来解决。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这种签署拒绝治疗同意书并不少见。游伟的悲剧提醒了我们,在一纸拒绝治疗同意书的背后,还发生过或是将要发生多少类似的悲剧呢?

当今的医疗技术和蔡桓公那个时代比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但是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上,可能不如医疗技术的进步大。摆在医疗从业者面前的,除了继续研发新药和提高治疗手段之外,如何才能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更让不具备相关医学知识的普通人别拒绝医生递来的救命稻草,从而避免或减少这种“见死不能救”的悲剧发生,可能是很值得去思考的。

本文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复制、链接、镜像等任何形式转载。

首席评论员 张京徽

编辑 吴龙贵

编审 邓建华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