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吧|一年14次亮相央视,龙陵小黑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成为新晋网红
首页2021-01-09 22:28

一对小黑熊正围着林间的一棵小树对峙着,突然,其中一只蹲坐在树后的小熊一跃而起,绕过小树将同伴扑倒在地,于是,一场激烈的打斗开始了……

网友:龙陵小黑山的生物多样性真是靓了

上面提到的小黑熊时而站立挥拳发起进攻,时而抱在一起打滚,胸前的月牙形白斑时隐时现,犹如跳动的音符在为它们助威。缠斗约半小时后,大约是耗尽了体力,它们才气喘吁吁地停下来抱着树休息。”这是2020年5月,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记录下来的一段影像。

黑熊.jpg

这段被命名为“龙陵双熊”的视频影像,后来被选中登陆央视的《秘境之眼》,并成功从300多期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云南省仅有的3个入围视频影像。而此前,《秘境之眼》栏目已连续3次专题播出小黑山保护区内,隐藏在人迹罕至秘境之中的赤麂、猕猴和红原鸡等珍稀陆生野生动物。

▲视频

“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央视频频亮相,龙陵小黑山的生物多样性真是靓了!”网友纷纷留言为小黑山点赞。其实,在小黑山保护区内,精彩的不只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植物种类,其中,去年9月24日,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在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时,就发现了夹竹桃科球兰属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球兰。高黎贡球兰的发现和命名,也刷新了中国球兰属物种的纪录,让该物种增至48种和1变种。

据介绍,地处滇西边境的龙陵县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滇西南各保护区群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黄金”联结纽带和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缝合线”的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区内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湿润的气候条件,为野生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天然居室”。

除了近期连续打卡央视的双熊等,小黑山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包括天行长臂猿(也被称为白眉长臂猿)在内的7种灵长类野生动物等为数众多的、引人关注的动植物资源,现在,就请你跟随我们去一睹它们的风采吧。

灵长类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航空母舰”

说到灵长类野生动物,不妨也了解一下云南龙陵小黑山省级保护区的基本概况和灵长类野生动物情况。

地处在高黎贡山南段帚状山脉区域的龙陵小黑山保护区总面积为5805公顷,由古城山、一碗水、小黑山、大雪山和江中山5个子保护区组成。保护区北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西与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遥相呼应,东南临怒江与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江相望,是高黎贡山、铜壁关与滇西南各保护区群的丰富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的“黄金”联结纽带,是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缝合线”。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历时3年多,基于大量野外实地调查,编制完成的《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2020年),菲氏叶猴在龙陵小黑山省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和江中山四个子保护区,其中古城山子保护区的菲氏叶猴数量超过20只。

更值得一提的是,仅龙陵小黑山保护5800多公顷的狭小山地区域内就分布有天行长臂猿、菲氏叶猴、北豚尾猴、蜂猴、熊猴、猕猴和短尾猴7种灵长类野生动物,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十分罕见。龙陵小黑山保护区被云南动物专家形象地赋予中国边境线上灵长类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航空母舰”。

穿着打扮“风格”不一样的菲氏叶猴

在龙陵小黑山古城山子保护区,生活着一群数量超过20只的菲氏叶猴。菲氏叶猴(也称白头叶猴、灰猴、长尾猴)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

菲氏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具有群居性、善攀援跳跃、极少下地的特点。喜欢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菲氏叶猴.jpg

在古城山子保护区生活的这群菲氏叶猴有大有小,其中带娃的母猴和怀中的猴宝宝由于毛色迥异尤为显眼,给人一种穿着打扮“风格”不一的感觉。猴群中的母猴特别爱护自己的猴宝宝,母猴与猴宝宝经常形影不离。猴宝宝在出生后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毛发是金黄色的,之后的五、六个月开始走“低调”路线,毛发逐渐由金黄色变成灰色。哺乳期过后,小猴开始独立生活。

成年后的菲氏叶猴,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全身披银灰色毛,脸部黑色,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嘴的周围遍布着些许白色茸毛。也许会觉得它们这样“化妆”是挺“潮”的,其实是由于它们眼、嘴周围的皮肤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

菲氏叶猴喜欢吃植物的花、果、叶等食物,也食小鸟和鸟卵。极少有破坏庄稼或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因此,人们很喜欢菲氏叶猴,它们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菲氏叶猴分为3个亚种,即菲氏叶猴滇南亚种、菲氏叶猴指名亚种和菲氏叶猴滇西亚种。菲氏叶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ITES )附录Ⅱ易危物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

天行长臂猿: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

天行长臂猿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2017年,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省林业厅、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等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确认在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区别于东白眉长臂猿为一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也称天行长臂猿)。目前已知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在高黎贡山区域,种群数量不超过200只。天行长臂猿在云南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仅见于古城山片区,但并无固定种群,为保护区临近区域的两个长臂猿群体偶尔迁移活动至保护区范围内。

天行长臂猿.jpg

天行长臂猿的拇指是对生而短,弯曲的手指悬挂时能牢固抓握或攀援树(干)枝。天行长臂猿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其行动时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干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敏捷。它们极少下地或毁坏庄家、农作物。

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喜欢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中。它们觅食、睡觉、休息都在树上进行,极少下地,主要以植物(含藤本附生植物)的花、果等为食,也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等。

天行长臂猿属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

“国宝”蜂猴 就连爬树的姿势都格外帅!

蜂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0)濒危物种(EN)、《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濒危物种(EN)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19)附录Ⅰ物种。

蜂猴头圆眼大,耳较短小,四肢粗短,无尾,躯体呈圆柱状。其手臂和腿的长度几乎相等,躯干又长又灵活,可以扭转并伸展到附近的树枝。它们的行动缓慢,手和脚具有多种适应性,可以像钳子一样长时间抓握住树枝。全身背毛红褐色,腹毛灰白色。自头顶至腰背部有一条亮棕褐色脊纹。手臂的分泌物含有与猫过敏相关的化学物质。

蜂猴.jpg

蜂猴主要栖于热带森林、竹丛,可生活于常绿和落叶类型生境。更喜欢在高大而茂密的原始林树冠上或森林边缘区活动,因为那里食物相对更丰富。主要以大型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花叶、浆果、鸟卵等食物。其具有夜行性、树栖及极少下地的特点,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睡眠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

目前,蜂猴在龙陵县主要分布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2020年),目前已知小黑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兽类、鸟类、两爬和两栖类动物)已由2006年的468种增至现在的534种。其中兽类、鸟类、两爬两栖类分别由2006年的131种、259种、78种增至现在的159种、291种、84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性的栖息(繁衍)空间,让龙陵小黑山保护区成为中国边境线上当之无愧地的“珍稀濒危动物集结地”。

威风凛凛的凤头鹰

凤头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中稀有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hina Redlist)(2015)近危(NT)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附录Ⅱ物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需要关注物种(LC)。

凤头鹰.jpg

凤头鹰为中等体型猛禽,成鸟头部灰色,后枕具黑褐色短形冠羽;喉部白色,具一道深褐色喉中线;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具有白色端斑,尾羽有黑褐色带斑,胸部具黑褐色或棕褐色纵纹,腹部具棕褐色横斑。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黑色纵纹。凤头鹰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其具有日出性、飞行缓慢等活动特点,有时也善于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凤头鹰主要以蛙、蜥蜴、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给人一种威武刚猛的感觉。

凤头鹰在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多有分布,常见单个活动,有时停歇在大树顶端,有时在空中飞翔。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2020年),目前已知龙陵小黑山保护区鹰科动物种类多达10种。

蓝喉拟啄木鸟:宁愿身上绿也要“头顶红”

蓝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鸟身通体透绿,唯有头顶的一缕红色羽毛最为亮眼。此鸟前额至头顶鲜红色,眼周、脸、喉及颈侧亮蓝色,嘴角褐色或角绿色。上体草绿色,下体淡黄绿色。脚和趾灰绿色或黄绿色,爪黑色。

蓝喉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栖息于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林缘和村边乔木树上。

蓝喉拟啄木鸟.jpg

蓝喉拟啄木鸟的名字里虽然有“啄木鸟”三个字,但是与“森林医生”啄木鸟相比,不是那么喜欢吃虫,更喜欢吃植物的果实。蓝喉拟啄木鸟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树木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蓝喉拟啄木鸟在龙陵县主要分布于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2020年),目前已知在云南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分布有拟啄木鸟科鸟类3种,它们分别为大拟啄木鸟、金喉拟啄木鸟和蓝喉拟啄木鸟。

长着一双“丹凤眼”的灰腹绣眼鸟

灰腹绣眼鸟雌雄羽色相似,尤为瞩目的是头部两侧长有一双漂亮的“丹凤眼”,看上去十分可爱。该鸟上体自前额至尾上覆羽黄绿色,眼线和眼下方黑色,脸颊、耳羽等头侧亦为黄绿色,眼周有一圈白色绒羽状短羽形成的白色眼圈,翅上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内侧覆羽和飞羽外翈黄绿色,被遮盖的内翈黑褐色。颏、喉、颈侧和上胸鲜黄色,下胸和两胁逐渐变为淡灰色,腹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黄色。

灰腹绣眼鸟.jpg

灰腹绣眼鸟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尤其喜欢河谷阔叶林和灌丛,也出现在农田地边、果园和村寨附近小林内。

灰腹绣眼鸟的巢多置于树冠层茂密的细枝叶间和小树及灌木枝权上,主要用草丝、木棉、蛛网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蒲公英等种毛和兽毛,有时巢外面还用一些苔藓、蜘蛛卵壳加以装饰。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灰腹绣眼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灰腹绣眼鸟在小黑山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均有分布。据《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评价》报告(2020年),目前已知龙陵小黑山保护区绣眼鸟科动物达7种。它们分别是黄颈凤鹛、纹喉凤鹛、白领凤鹛、棕臀凤鹛、红胁绣眼鸟、暗绿绣眼鸟和灰腹绣眼鸟。

“爱情鸟”冠斑犀鸟现身 刷新龙陵鸟类品种新纪录

近日,云南保山市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和木城乡在该保护区周边区的木城乡澡塘山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时,首次拍到了犀鸟科斑犀鸟属鸟类,经过西南林学院动物学专家鉴定,确定为冠斑犀鸟。冠斑犀鸟的发现填补了龙陵县犀鸟的空白,刷新了全县鸟种新纪录。

冠斑犀鸟3.png

据发现冠斑犀鸟的木城乡工作人员蔡双发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木城人,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见过一种嘴特别大、羽毛黑白相间的大鸟,当地人都称它“山老鹳”。“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和跟踪这‘山老鹳’。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在木城的澡塘山跟踪到这种大鸟。”经西南林业大学动物学教授、理学硕士韩联宪鉴定,确定这种“山老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目前已知世界上有犀鸟31种,其中中国有犀鸟5种。冠斑犀鸟布区狭窄,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冠斑犀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中部及西藏东南部。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以植物的果实和昆虫为食,更喜食核果、浆果类等。

冠斑犀鸟2.png

冠斑犀鸟1.jpg

冠斑犀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成双成对的“出行”,过着“家族式”群居生活。它们是大型鸟类界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因此有“爱情鸟”之美称。一旦其中一只“离开”,另外一只将“终身不再婚”。“冠斑犀鸟的发现,既填补了龙陵县的犀鸟空白、刷新了鸟种新记录,也丰富了龙陵县的野生鸟类资源。至此,全县的已知野生鸟类动物增至292种。”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介绍道。

首次拍到两只野生巨松鼠“同框”觅食画面

去年5月,龙陵县木城乡工作人员蔡双发在小黑山保护区内首次拍到了两只野生巨松鼠“坐享美食”的生动画面。据他介绍,2020年4月以来,这两只巨松鼠经常蹿到木城乡政府周边的大青树、红木树(木荷)等高大的树上玩耍、觅食,吸引了许多当地人常来驻足观看,一时间这两只巨松鼠已成为当地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和“主角”。

从老蔡提供的视频可以看到,在乡政府旁一棵枝叶茂密的大青树上,两只巨松鼠正在尽享野果盛宴:它们一会儿上蹿下跳,随时保持着机警状态在寻觅果实;一会儿停歇在树干上,用长长的尾巴维持着平衡,蠕动着小嘴啃吃浆果;一会儿左顾右盼,稍有“风吹草动”便疾速攀枝逃遁……巨松鼠是一种喜欢独栖性动物,像这样两只巨松鼠同在一棵树上觅食的画面,实属罕见。

巨松鼠.jpg

据介绍,巨松鼠是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其成体体重可达3000克,超过40厘米的体长和长60厘米的尾巴,让它毫无争议地成为“松鼠界的巨无霸”。巨松鼠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及周边区记录“在册”的松鼠科野生动物有巨松鼠、赤腹松鼠、红腹松鼠等10种,其中巨松鼠的数量不足500只。巨松鼠一般喜欢选择在热带(湿性)季雨林的高树上和中海拔(500至1000米)地区生活。像在高海拔(木城乡政府海拔1240米左右)地区现身实属少见。当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当地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

200余只灰鹤迁徙首次途经龙陵县

去年11月5日,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林区巡护时,发现200余只灰鹤迁徙途经过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场景十分壮观。据悉,如此大规模的灰鹤路过龙陵县尚属首次。

这群灰鹤数量超过200只,它们变换着队形自由翱翔在天空,时而排成“山”字或“人”字形,时而发出浑厚鹤唳声,时而迂回在山脚沟壑间……场景十分和谐而壮观。护林员一路跟踪灰鹤到黑山脚的一片沼泽草坪,只见成群结队的灰鹤在那里歇息或觅食。

灰鹤2_副本.jpg

据介绍,全球共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有3条经过中国,龙陵县地处”中亚至印度“和”东亚至澳大利亚“两条迁徙路线的交叉重合区域范围内。其境内勐糯镇的大小海湿地、龙新乡的蚌渺湖、龙山镇的龙山湖和龙江乡硝塘村的沙场坝及小黑山保护区周边区的众多沼泽草地等区域是候鸟歇息或过冬的“驿站”。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是名副其实的鸟类“诺亚方舟”,在面积仅为5805公顷的保护区内记录有鸟类291种,分别占云南、中国鸟类种类的30.79%和20.14%,其中记录有夏候鸟、冬候鸟等候鸟种类71种,占小黑山鸟类种类的24.39%。在记录的鸟类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hina-RL)共有70种。

新发现物种被命名为高黎贡球兰

去年9月,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在小黑山保护区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时,发现了夹竹桃科球兰属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球兰。至此,中国球兰属物种增至48种和1变种。

▲视频

高黎贡球兰的“前世”经历十分坎坷。据悉,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国植物学家在云南省的贡山县、德钦县和龙陵县就采集到该球兰的标本,但由于其在做成腊叶标本时,副花冠的形状、空间结构等信息大量损失,致使该种长期未被正确鉴定。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的专家再次对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补充调查时,采集到了该物种正在开花的标本。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持续对该物种进行活体观察和相似物种的比对,最终撰写成文并通过国际权威球兰属专家审核,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

高黎贡球兰.png

通过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对小黑山保护区及历史采集地高黎贡球兰的种群数量、分布点和受威胁趋势等指标进行的全面评估,参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订的物种濒危等级,综合评定高黎贡球兰应至少被评定为VU(易危)级别。“高黎贡球兰目前已知仅分布于3个县域、不足10个分布点上,现阶段尚未列入保护植物名录,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物种’,一旦在这些分布点上灭绝或消失,就意味着该物种在地球上的彻底消失。在此,我也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赵明旭介绍。

据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介绍,目前对全世界球兰属植物种类尚未有准确的统计数,初步估计在350至450种。龙陵首次发现高黎贡球兰,不仅丰富了小黑保护区野生球兰花卉资源,更使中国球兰属物种增至48种和1变种。

亿年桫椤群揭开恐龙美食神秘面纱

桫椤,又被称为树蕨,这种在恐龙时代就曾经繁盛一时的植物,虽然历经几亿年的演变,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本色顽强地生存在地球上,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它们被科学家形象地叫做“活化石”,为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如今,受自然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成片的桫椤在国内乃至世界已是十分少见,人们偶尔只能在山间一隅窥见它们孤单的身影。然而,在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一碗水境内,就有这样一片成片生长着的桫椤群。在这里,树高4米以上的桫椤比比皆是,最高的可达10余米,据介绍,整个一碗水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783公顷,集中连片的桫椤撑起的天地就占了三分之一。

桫椤2.JPG

下到谷底,跨过小河,就站在桫椤树群之下了。此时,抬头向上望去,透过密密麻麻的桫椤树叶,湛蓝湛蓝的天空仍依稀在你眼前,虽然徒增一股阴凉,但此时竟完全没有一种“井底之蛙”之感。来到一片由十余棵、高约4米的桫椤树组成的绿荫下,环抱和抚摸着一棵棵树干,那种清幽幽、凉丝丝的感觉使人倍感舒服。

在谷底桫椤树下艰难穿行,与站在公路边向下眺望感觉大不相同。在谷底,庇着成片成片桫椤的绿荫,用手触摸着它本质的树干时,又是一种感受,觉得它又是伟岸的丈夫,在它组成的森林方阵里,有的竟然高达十几米,叶抚云空,气冲霄汉。不由使人想起当年,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曾和它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恐龙大的长达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是地球上真正的主宰,称霸万物,而却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神秘地灭绝了;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至今没有“标准答案”。但更为神奇的是厥类植物中的幸运之子——桫椤却逃过劫难,成为残存于现代局部地区的遗植物,神秘地生存下来。今天,我们只能认知凭化石复圆的恐龙,只能借美国电影了解恐龙的霸威;可是现在我们却能面对一碗水广袤的桫椤密林,凭这可荫可触的实体,发出对远古探秘的叩问,抒发心中对绿色生命的感受,这就是“化石”同“活化石”的区别。

一碗水桫椤群2.jpg

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一碗水是云南省桫椤科植物集中分布的地点。具有种类多、面积大、种群数量大等分布特点。区内共有桫椤科植物2属3种。占全县和全省桫椤科属数的2/3和种数的1/5及33%。这里桫椤科植物集中分布的面积比国内所建桫椤保护区的总面积还要大,在种群数量上也是一样。具有桫椤科植物组成的树蕨林,群落典型、完善和具有代表性。桫椤植株高大,据报道,在国外很少能见到4米以上的桫椤科植物的植株。而这里4米以上的植株比比皆是,最高亦可达10米。李林清副所长介绍说,像这样高的桫椤要生长几百年。一碗水的桫椤最多的要数中华桫椤,其次是阴生桫椤和西亚黑桫椤。

据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碗水桫椤群吸引了许多科研工作者前来科考。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官员一走进一碗水,就忘情地大呼:“这块桫椤面积宽、密度大,当今世界难找与之相比的第二块,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一碗水的桫椤不仅吸引了众多科考人员的关注,当地党委政府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也尝试着对它进行可续地开发和利用。如今,一碗水的桫椤已从山谷的密林中走了出来,在龙陵县城新城区的环岛上俏然安家,在扮靓这个年轻的城市之时也增添了一分古老的色彩。

小黑山保护区成为新晋网红

近年来,隐藏在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密林之中的珍稀野生动物,通过“秘境之眼”(红外相机)频频“亮相”全国成“网红明星”,“龙陵双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黑山保护区景观2.jpg

2020年5月,由龙陵小黑山保护区推荐的《注意!这里有熊出没》视频影像从300多期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在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林草局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秘境之眼 精彩影像”评选活动中,以9.94万次的点赞量位居全国第三名并荣获全国二等奖。

小黑山保护区景观.jpg

同时,还在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央视新闻客户端》及《中国绿色时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介上得以推介和报道。至此,龙陵小黑山保护区的高黎贡球兰及黑熊、赤麂、猕猴等一批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亮相”全国成“网红”,小黑山保护区也开创了珍稀野生动植物一年(2020年)14次上央视的先河。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郁云江 陈海頔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顾庆华

校对 朱丽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