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知中,电信网络诈骗的4大误区!
开屏新闻2021-05-21 14:40

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公安及各类媒体机构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防骗措施人们也知道了不少。但是,很多民众对此类犯罪的认知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在这里把大家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稍作解释。

分割线

误区一:被骗的都是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因为岁数较大,记忆力、智力、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新鲜事物了解不足,特别是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了解欠缺,这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骗较多的原因。与此同时,该群体因为前半生的职场打拼,往往积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如此之下,他们便成为一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的对象。这样的人一旦被骗,一辈子的积蓄就会付诸东流。

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并不是唯一的被骗高危群体,被电信网络诈骗的事主,年龄构成呈“哑铃”状,也就是说,年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中老年人以外,高校学生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也是易被侵害群体。因为这些人的社会阅历少,对社会风险的认知预估不足,并且又急于追求成功和积累财富,盲目地尝试新鲜事物,所以非常容易掉进骗子设定的陷阱。与中老年受害群体有所区别的是,青年受害群体在个案案值上损失不大,但整体发案数量高。

除了这两类人群外,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也是此类犯罪嫌疑人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往往掌管着企业的大量资金,一旦被骗,整个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直接破产,这样的后果可谓相当沉重。迄今为止,全国电信网络诈骗单笔案值最高的一次,被骗事主就是某地住建局的财会人员,被骗金额高达1亿1700万元人民币。

分割线

误区二:都是因为贪财、智商低,才会上当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普遍存在一大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贪财之人,才会上当;上当受骗的,都是傻瓜。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电信网络诈骗在早期,的确是利用人们心中的贪念来实施犯罪(特别是台湾地区),比如“虚假中奖”“六合彩”等,但随着这种犯罪手段的普及,诈骗种类和花样也在不断翻新。现在,警方从侦查角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归为40多个大类、100多个小类。这种种诈骗手段,对人们心理的利用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贪、怕、慌、缺、善几类,稍微不注意就会中招。

这些中招的受害者中,不乏高学历人士,甚至有个别民警也曾经上当受骗,并向犯罪嫌疑人汇过款。所以,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要重视起来,无论你认为自己社会阅历有多丰富,认为自己智商高还是学历高,如果不能及时了解一些防范资讯,很容易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分割线

误区三:反电信网络诈骗,都是警察的事

很多人认为,案件的发生和破获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破案抓人是警察的事,跟我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电信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绝对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被诈骗的事主以及家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他们是第一受害者;那些接到电话但没有被骗的民众受到了骚扰甚至恐吓,这些人是第二受害者;第三受害者,则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时,电话是经常用到的工具,犯罪嫌疑人往往冒充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冒充各级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的客服以及其他各种身份,来进行诈骗。他们摧毁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敢随意相信他人,互相打电话、发信息时都不能确定对方到底是谁。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肆意横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任何人概莫能外。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远程非接触性、隐蔽性特点,仅仅依靠警察一家,是难以完成对案件的侦查、破案以及防范工作的。常规的侦查需要金融部门、通讯运营商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共同配合与支持,警察才能成功将这些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多警种、多部门、多方面的参与配合。而在防范此类犯罪的方面,更需要整个社会全员参与。重拳打击、防范在先,我们希望警察与公众共同编织一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法网,让民众的财产不受损失,未雨绸缪,永远好过亡羊补牢。

分割线

误区四:骗子实名使用银行账号和电话号码,为何不予逮捕

很多事主被骗后报警,都能向警察提供对方的账户信息以及电话号码,大家会想,警察可以查到这些账户和电话的开户资料,为何不去抓人?实际情形是,抓人真的这么简单吗?实际上,这些账户和电话的开户人和犯罪嫌疑人没有一点关系。那么,账户又是怎么来的呢?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一些社会底层人员或没有经济来源的高校学生为了蝇头小利,主动用自己的身份证办理银行卡,然后以每张卡几十至几百元的价格卖给一些收售银行卡的“卡头”;另一个途径就是,这些“卡头”组织社会人员利用他人(一般是事主丢失)或者伪造的身份证件去办理银行卡。虽然我国“断卡”行动一直在高压状态,但是仍然有很多为了蝇头小利出卖自己身份证银行卡的“法盲”。

之后,这些银行卡会批量贩卖给诈骗团伙。电话号码除了有着和银行卡同样的来源外,一些设备、软件都可以对来电予以伪装或者隐蔽。所以,光凭电话号码无法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外,诈骗团伙为了逃避打击,基本上都是采取跨区域甚至跨国犯罪,这给警察的侦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涉及跨地域甚至跨国犯罪,警方在开展侦查工作时也会涉及跨地域和跨国警务合作的问题,此类案件的犯罪侦查工作极具专业性,一般的基层派出所根本不具备开展此类案件侦查的能力。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各地成立了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以便集中开展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

防范措施

思想上:沉着冷静,不慌不乱,不贪便宜,拒绝诱惑

行动上:核查实情,辨别真伪,不乱转账,防范风险

1、如遇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第一时间报警。

2、发现相关线索要及时通知警方。

3、积极帮助身边人,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良好氛围。

分割线

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牢记“十二个凡是”

一、凡是“公检法”部门在电话中要求您配合调查并汇款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二、凡是领导、亲属通过QQ、微信、短信要求您汇款或付款的,未经您电话核实的,一律不要轻信。

三、凡是在网络(QQ、微信)或短信上向您发送网址链接或付款二维码的,一律是诈骗。

四、凡是不认识的人需要您提供短信验证码的,一律是诈骗。

五、凡是网上兼职刷信誉赚取报酬的,一律是诈骗。

六、凡是引诱您在网上购买各类彩票的,一律是诈骗。

七、凡是引诱老人体验并购买保健品或收藏品的,一律是诈骗。

八、凡是“淘宝客服”“京东客服”“航空公司客服”等电话或短信告知您订单异常的,一律是诈骗。

九、凡是非正规银行发售的高息(超10%)理财产品,网络推销、手机下载APP购买的理财产品,一律是诈骗。

十、凡是陌生电话要求您猜测对方身份的,一律是诈骗。

十一、凡是陌生电话或短信告知您中奖、退税等,一律是诈骗。

十二、凡是电话或短信告知您,您家人被绑架或出车祸的,不要求您现场核实而汇款的,一律是诈骗。


来源:国家反诈中心、防骗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王利绚

编审 张明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