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云岭 | 施滉: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开屏新闻2021-07-05 10:46

洱源县茈碧湖,是大理洱海的源头。6月的阳光,照在清澈的湖面上,泛起点点涟漪。施滉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童年时,茈碧湖给他纯净的心灵以滋养;在外漂泊,家乡洱源始终是他牵系之地。

1949年4月29日,在解放后清华大学的第一个校庆日。清华1924级部分在京校友表情肃穆,他们在为老同学、清华留美生中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施滉烈士在清华园立碑。

步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这就是施滉烈士的纪念碑。上面镶着他的铜像,刻有简历,还刻有这样的诗句: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分割线

“我是属于大家的”

在茈碧湖镇下北门村弯曲的小巷中,一棵古老的槐树旁,一间老旧的土坯房伫立着,它曾是施滉出生的地方。如今,老宅早已不能住人。洱源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光勇告诉记者,早先,施滉的侄儿施勤生住在老宅里,后因房屋老旧搬离。今年,洱源县政府对老宅进行了修缮。7月,施滉烈士事迹陈列馆将在这里建成。

1900年,施滉出生于大理州洱源县。5岁时,随当教师的父亲施培德外出读书,母亲在家中靠卖豆腐、豆腐脑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是父亲告诉施滉的。在30多年的漂泊生涯中,当教师的父亲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施滉,直到1952年父亲去世。

微信截图_20210705103823.png

▲施滉

1916年,施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云南军医学校毕业。按校方的规定,他是能被保送到天津高等军医学校学习的,但最终,被一富家子弟顶替。此后,施滉萌发了要“改造”这个不公平社会的念头。

1917年,施滉考入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当年,10月革命爆发,消息传入北京,他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和苏联革命。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忧心忡忡。

为了完成学业,施滉半工半读,在学校图书馆任学生助理。看到了陈独秀、李大钊常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他备受启发。在清华园内成立了第一个学生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后改为唯真学会),并出版《修业杂志》。

施滉第一次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是在五四运动中被抓后,他获释回校,同学们奏起了军乐。

五四运动锤炼了施滉的意志,也显示出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当时清华由美国公使控制董事会,施滉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被推选为“改组董事会全权委员会主席”,和同学们一起呼吁清华实现校内民主和学生自治。

清华史上的“三赶校长”轶事,施滉也加入了其中。

1923年,施滉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会长,推选为“改组董事会全权委员会主席”,负责主编《清华周刊》。在《清华周刊》的国情报告专栏中,施滉发表了许多改革学校和社会的文章,主张学习孙中山、列宁,提倡“政治救国”。

“我是属于大家的。”施滉把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

分割线

中国旅美共产党中的卓越领导者

因为《清华周刊》在校园内的盛行,施滉一度成为学生领袖,被誉为清华学生进步的倡导者。

1924年,施滉将离开祖国去美国最负盛名的斯坦福大学留学,主修东方史。在即将离开时,施滉和同学徐永煐、何永吉到广州拜见了孙中山。

“将来如何做事,以为求学方针?”

孙中山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向施滉等人表达了恳切的希望,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的统一、人生观等问题。

“我们觉得孙先生的人格精神高尚、坚忍不拔,革命事业有孙先生在,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人寿不过百年,孙先生之后,谁能继续这样奋斗,这是值得考虑的。”施滉说。

随后,他们又拜访了李大钊,李大钊叮嘱他们要了解美国的社会情况,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对人民有用的知识。

告别孙中山和李大钊,1924年秋,施滉前往美国学习东方史,在此期间,参加了美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及其研学小组,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次年中国爆发了“五卅惨案”,美国共产党公开声援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爱国斗争,这更坚定了施滉加入共产党的决心。1927年,施滉和他的夫人罗静宜毅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施滉撰文声讨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并组织解散了国民党旧金山支部,被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同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选举为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首任书记,当时被誉为“中国旅美共产党中的卓越领导者”。

“他是我们留美学生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蒋介石的。”当时与施滉一起留美、后来成为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周培源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施滉在国民党旧金山支部提出声讨蒋介石的罪行,捍卫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为此,施滉一度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通缉,洱源老家也被查抄。

分割线

撰写《孙中山评传》

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使施滉成为中山先生最忠实的跟随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到美国后,施滉成立了“中山学会”。

施滉还是位学者。在最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施滉写出了《孙中山评传》,作为他在斯坦福大学留学时的硕士毕业论文。这是中国人为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逝世三周年撰写的最早的传记之一。

著名学者、原云南民族学院院长马曜曾在该书序言中说,论文写完时,施滉曾得到了东方史专家脱李特博士的赞赏,准备介绍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在一次关于美国是不是帝国主义的谈话中,两人之间发生了争执,脱李特认为美国没有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施滉列举大量事实,反驳老师的观点。

《孙中山评传》的出版就此搁置,隐入了历史尘烟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篇共300多页的论文,被清华大学图书馆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购回影印本。

之后,这本约18万字的《孙中山评传》由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彭陶花了8年时间译出。

1996年,这本中译本得以面世。

分割线

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28年,施滉完成学业后,先后前往古巴、苏联等地工作学习。1930年他毅然选择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条荆棘密布之路。

施滉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工作,不久又调到中共中央翻译科,后被派到香港海员工会工作。与蔡和森等人一同被捕后,经中共广东地下省委营救出狱,他转到北方做工运工作。1933年1月,他担任河北省委书记,以在河北艺专教书做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当时,施滉妻子罗静宜被关押在广州监狱。父亲施培德带着施滉的女儿施琦生在北平,施滉出狱后,与父亲和女儿只见过一面。他与父亲说:“儿尽忠不能尽孝。”

微信截图_20210705103806.png

▲施滉与妻子罗静宜

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艺专主持党的秘密会议时,不幸被捕。先关押在北平狱中,后被押解至南京。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

1934年初,施滉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

本文参考《施滉(中共云南党史研究资料第三辑)》《中国共产党洱源地方史(第一卷)》《孙中山评传》《云南百年(1921-2021)百位榜样人物》

(本文得到了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洱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此致谢)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本期顾问 刘季

中共洱源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责编 张慧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