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云岭 | 壮语版《国际歌》传唱80余年背后:一支文化轻骑兵 奔驰在富州大地
开屏新闻2021-07-08 11:03

不论是在抖音、B站,还是在其他与音乐、视频相关的客户端上,都能找到壮语版《国际歌》。这些壮语版《国际歌》,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合唱,有的还是摇滚风格的。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壮语版《国际歌》已经被传唱了80多年。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区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国际歌》进入富宁,被译为壮语版并传唱至今。

分割线

不断传唱开来

激励边疆各族儿女积极投身革命

在以富宁县为中心,包括滇桂边和中越边——广南、麻栗坡、西林、隆林、靖西、田林、那坡等地区的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曾经活跃着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

1929年底,邓小平、张云逸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右江特委派黄庆金率领部分红军到滇桂边活动,初步打开了七村九弄地区的局面。到1934年6月,先后到富宁创建红色政权工作的干部达60余人,红军游击队发展到700多人。

1934年11月,滇黔桂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同月20日,宣布成立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等机构。至此,以富宁为中心的包括广西、贵州部分地区的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

党史

▲1974年,邓小平对富宁县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批示

而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传于中国的《国际歌》,也随着到滇桂边界开辟工作的红军干部传入富宁,被译为壮语版并传唱至今。

1935年2月,红军干部覃永盖奉命到富宁县花甲地区加强宣传和组织革命工作。宣传共产党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平等团结的主张,号召群众跟着红军闹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反对苛捐杂税等。

花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外部交往不多,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能说汉话的人寥寥无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后,覃永盖根据花甲地区壮族人口多、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的特点,决定采取唱革命歌曲和对唱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和进步青年进行革命宣传教育,激发他们的斗志。同时,针对花甲地区群众绝大多数不懂汉语的情况,决定将一些革命歌曲译为壮语,方便群众学习传唱。

覃永盖首先选择翻译《国际歌》这首充满理想、充满斗志、充满希望的共产主义之歌。覃永盖潜心翻译,逐字逐句推敲,反反复复修改,一遍一遍试唱,终于完成了《国际歌》的翻译。之后,覃永盖将进步青年召集到秘密活动地点,开始教唱壮语版《国际歌》。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壮语版《国际歌》逐渐在富州大地传唱开来,它激励着更多的边疆各族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惧艰难困苦,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事业。

分割线

革命队伍壮大

与敌人进行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当时,在《国际歌》《革命主力军》《红军纪律歌》《妇女要革命》等革命歌曲的耳濡目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听从党的号召,聚集到革命的旗帜下。花甲地区革命武装蓬勃发展,花甲赤卫队、那耶赤卫队逐步壮大。他们公开打出革命旗号,镇压了附近村寨的地主恶霸,攻打国民党花甲区公所,击毙区长汤焕文夫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区乡政权,扩大了共产党在花甲及其周边村寨的影响。

红军开始长征后,全国许多革命根据地遭到围剿或被迫转移,但这支队伍却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几千人,控制了方圆数百里地区,牵制了滇黔桂三省区敌人四五个正规团,策应了突围转移和长征过境的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滇桂反动势力妄图借机一举摧毁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11月,游击队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利用七村九弄多山多石的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敌人进入游击区后,处处遭受游击队袭击,加上“敌水土不服,300余人中病死100余人,病倒抬回者三四十”,最终敌人大部分被歼灭,取得了初次反围剿的胜利。12月,中央红军长征挺进贵州后,为牵制滇桂之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边区临时党委决定主动出击,进攻皈朝,佯攻富宁。

1935年初,红军游击队进行整编,部队编为4个大队,各大队下设3个小队,每个大队约300人。同年5月,红军游击队将广南县王开洪苗族武装改编为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独立大队。至此,富宁地区与广南黑支果地区的革命斗争连成一片,革命根据地得到扩大。同月,游击队主力进攻富宁、剥隘、田蓬、木央、广南百乐、沙斗、美汤等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镇,取得重大战果。10月下旬,国民党当局调集重兵,对游击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围剿,大肆屠杀七村九弄群众。

1936年3月,游击队主力从中越边境的靖西返回富宁。下旬,游击队一部攻占了富宁至广南的要塞八宝和那耶区公所。同年5月,召开边区第二次党代表会议,决定在边区临时党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滇黔桂边区委员会”,游击队改为“滇黔桂边区革命游击队”。

党史

红军游击队在富宁谷留修建的碉堡

1937年1月,经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和广西省工委批准,中共桂西区特别委员会成立,领导滇黔桂边区党委和右江上、下游的3个中心县委等党的组织,实现了党对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

1937年初,敌人调集重兵对游击队进行反复多次的围剿,根据地人民7000多人被杀害,近100个寨子的2000多户人家被烧毁,1万多人流离失所。

从1931年到1938年,这支队伍与敌人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建立和恢复中共基层支部以上至边区一级党的组织44个,有党员600多名,建立健全边区县以上革命委员会20个,活动范围达到滇黔桂3省区28个县的广大地区,控制区域人口达100余万人,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到8100余人,英勇抗击了滇黔桂3省反动武装10余次的围剿,鼓舞了滇黔桂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分割线

引发广泛共鸣

记住那段历史学习先辈们的精神

如今,壮语版《国际歌》不仅在富宁县的壮族群众中传唱,更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西、云南等地网友的共鸣。在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六七岁的儿童,都唱得非常熟练。当地小学的老师不仅教唱歌,还讲述壮语版《国际歌》的诞生,让学生们记住那段历史,学习先辈们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刘季指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滇黔桂边区军民配合革命的中心工作,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是革命战争年代奔驰在边区大地上的一支文化轻骑兵,它具有着独特的气质。

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在8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歌谣把军事斗争和政权建立作为主要题材,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彰显了红色歌谣的革命性主旋律。如“共产主义育红军,解放人类志无穷;遍地烽火戡猷在,隐蔽密林练武功”,表现出人民群众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势。

红色歌谣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土地革命时期,边区群众知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针对这一特点,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做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不仅十分注重发动和号召群众,更能凝聚力量、争取民心。如:“枪在我们的肩上,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要保卫祖国,我们要奔赴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肩膀并着肩膀。我们的队伍广大强壮。”

滇黔桂边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大量民族语言和方言词汇的运用,使得边区红色歌谣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当地开办的群众夜校中,《国际歌》《红军纪律歌》《妇女读书歌》等革命歌曲不仅用汉语唱,还用壮语唱,以及用反映群众疾苦的词配上群众熟悉的《苏武牧羊》曲来唱。

此外,边区根据地红色歌谣的主要内容与当年轰轰烈烈的斗争息息相关,歌曲题材描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群众反抗压迫的愿望、歌颂党的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描绘艰苦的斗争生活和胜利的喜悦心情。

刘季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通过红色歌谣这种民间文学形式进行宣传,烘托出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现实的渴望,唤醒了革命群众的斗志,为革命胜利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本文得到了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此致谢)


统筹 邓建华

开屏新闻首席记者 程权 

本期顾问 刘季

责编 赵伦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专题更多>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