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春城之邀 | 大象和追踪它们的人:你躲我就找 我跑你就追
开屏新闻2021-07-08 16:49

“大象昨晚从这里经过,一看这个手机预警就能安全的避让大象。”王斌指着手机屏幕。他几天前刚从玉溪峨山回到自己的地盘——勐养管护所。在15头大象北上后,他作为熟悉亚洲象的专业人员之一加入到了追踪大象的行列,在象群向西南方面返回时,他回来了。

截止7月7日上午10点,北上象群总体向东南方向迁移,而另一头独象则于7月7日安全回到原栖息地。当大象出现在城市,人们才惊觉,原来野生动物离人类那么近,甚至,它与人们的生活日常是重叠的,但也是冲突的。

在云南,像王斌这样追踪亚洲象去向的人很多,人们通常管他们叫亚洲象巡护监测员,勐海当地人也叫他们“勇敢者”。

对15头北上大象的追踪关注,监测员、红外线相机、无人机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近年来,由于亚洲象逐年增多,栖息地和食物减少,人们的菜地、玉米地成了“大象食堂”,为了给亚洲象创造适宜的栖息地,缓解人象冲突,在当地林业部门的规划下,“大象预报员”们监测手段变了:从靠跑靠喊到智能监测,云南上万名追大象的人,加上无人机、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加入,成为这些巨型珍稀动物和人类的守护者,他们游走在森林、天空、各种大小野生动物之间,特别是在人与亚洲象之间,想尽办法,寻找通途,试图让人与象都能各自安好。

分割线重叠与冲突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关坪站到空格村六队的田地还有一段距离,亚洲象声光预警系统项目负责人邓云开的车无法拉预警设备材料,空格六队的刀村长带着两位村民,开着带车斗的小面包车到关坪站来帮着拉预警系统的设备材料,脚手架太大,车门关不上,其中一位大哥一路拉着门。

国道上村寨的路还没修好,路上车颠簸了几下,他们从后视镜里看车斗里的设备也被颠了几下,赶紧停车,跳下来一位大哥,检查完设备后,干脆坐在车斗里按住设备,开到了要安装的橡胶林。

来帮忙的几位村民,一天没忙家里的活也没去采茶,被问到光来帮忙没采茶怎好?其中一位大哥说:和命比起来,这几颗茶树算什么?原来,这是要在空格六队安装大喇叭和爆闪灯。

大喇叭

空格六队的广播报警器

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空格六队村隐匿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他们比邻而居的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随着人象生存空间和资源重叠,大象也开始走进村寨。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亚洲象研究专家李永杰认为,亚洲象的迁移路线是固定的,俗称“象路”。迁移通道连着觅食通道、水源和硝塘。但是受到干扰或者为了采食,它会临时改变路径,离开常走的象道,但不久后又会回到老路上。

而亚洲象选择的道路惊人的合理,如他们选择水源地、选择过河的口子是水流平缓的河湾,所以李永杰认为,其通道也往往成为人类活动的道路。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委员会委员、生物研究专家杨宇明和李永杰在南滚河保护区曾进行过实验,他们对当地亚洲象通道进行过研究,试图离开象路另辟蹊径,但都不成功。要么费九牛二虎之力又回到了象路,要么走向了悬崖峭壁无法通行。如果不得不通过,亚洲象在迁移的过程中会充满危险,所以它们的道路会和人类重叠。

脚印

公路附近出现的大象脚印(记者邓建华摄)

空格六队距离关坪村亚洲象食物源基地仅1.02公里。食源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亚洲象对附近村寨的危害,但取食的亚洲象还是常常“顺便”光顾附近村寨,空格六队首当其冲受到了亚洲象的“格外光顾”。

“地里种上玉米就是给大象吃的,因为连续三年颗粒无收嘛。”老王打趣。

老王叫王晓安,是勐养管护所关坪站的护林员,他的家与空格六队毗邻,是攀枝花村村民。老王今年59岁,干护林员20多年,对亚洲象的习性和食性很熟悉。生于斯长于斯,小时候罕见亚洲象,这些年才频繁与亚洲象照面,“你不惹它,它不会伤害你,但是它会来吃你的粮食,如果阻止,它肯定就要攻击伤害你。”

根据王晓安的经验,亚洲象最爱吃的食物是竹子、稻谷、玉米、芭蕉、粽叶芦,也吃一些草本植物,而这些恰恰也是人类种植和食用的食物,所以有专家称其为“伴人动物”,村民们地里的东西成了大象食堂,经常颗粒无收。

因为生境的重叠,对弱小的人类而言,巨型野生动物亚洲象肯定有危险。李永杰认为,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行为都会自卫、报复。不期而遇或狭路相逢都可能导致受伤或者死亡。

想到

公路上留出的象道(记者邓建华摄)

惨痛的教训告诉人类,远离亚洲象。多少年来,村民们熟悉了大象的习性,人的伤害很少。但是大象的光顾,却是附近村寨村民都特别害怕的事。所以,在护林的同时,老王还有一项任务——监测大象的踪迹。

分割线

狭路相逢

老王在关坪站里是出了名的老把式,他甚至还带过一名美国研究生研究“屎壳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他熟悉、亲切,自己走过的这片热带雨林,他知道哪里有沟有坎,哪个树洞里藏着一只不知名的昆虫,哪里开着一簇不知名的山花。他更知道,自己跟踪多年的大象今天去了哪里,明天又到了哪个林子。

关坪站所管护的热带雨林,里面丛林灌木、各种热带生物众多,护林员王晓安自小生活在这里,小时候跟父辈打过猎,后来放下猎枪做了一名护林员,守护着这片热带雨林。“都是一些小动物,亚洲象这种巨型动物听人提过,从来没有见过”。

上世纪80年代初,亚洲象出现在当地人的视野中,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老王都在这片森林中行走、巡护,护林员兼监测员,王晓安在1987年接了下来。他除了护林就是追踪亚洲象的踪迹,跟踪离群的独象。

象群

生活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的象群

“其实大象是怕人的,它们和我们都希望远离,只是森林越来越好,它们在林下找不到吃的,就来农田里找,那次遇上了。”与大象的狭路相逢是在一个6人组的日常巡护途中。

带上糯米饭、馒头、刀、手电等干粮和工具出发了。有时候回不了家,就在森林里用油布搭起简易的帐篷睡一晚,熟悉了周围的一切,仿佛大地就是家,林子里的动植物就是家人,和衣而躺,听闻森林的呼吸。

“迷糊中突然感觉到震动,那种沉闷有力的声音,大象是很智慧的动物,它走路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但是这次感觉像是好几头大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感觉不妙。”老王赶紧从窝蓬里爬出来,在离他们10米远的地方,发出的声音让人恐怖。用手电一照,“我的妈呀,四头大象!”他叫起来,这么近的距离,如果大象发起攻击,他们毫无缚鸡之力。

“大象怕火,这情急之下,我们只好用手电不停地晃。”象群见到光,站了一会,转身离开,6个人吓瘫在地。

王晓安说,大象对人类或其他生物都有它自己的一套。它们的鼻子好比探测器,通常会竖起鼻子向各个方向探测,包括周围空气的异味、湿度、温度,尤其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预测。如果发现危险,它们会采取静默对峙、鸣叫警告、跺脚、回避等行为。

这样的狭路相逢,大象监测员们常常遇到。“我们不是追大象,是大象追我们。”护林员普宗信笑言。他是勐海县勐阿镇人,2007年,6头象进入了勐海县县域范围,主要在该县的三个镇活动。

2016年,大象开始频繁出现在勐阿镇,啃食农田,伤害村民,个别象还到处肇事,到公路上拦车抢劫,村民们都戏称“老三这个车匪路霸”。而普宗信也由此成为专职的亚洲象监测员。

大象出来觅食,他们得随时监控象群特别是独象的踪迹。成年公象除了发情期外,很多时候都会独自一人离开大部队云游四方,而它们给村庄和村民带来的伤害就更大。有时候“神出鬼没”的大象必须几人盯一头,随时向村里报告大象的去处。

普宗信他有过被大象追上树的经历。普宗信发现,被村民们称为“车匪路霸”的“老三”被群象赶出群,独自游离,心情不好——“老三”是监测员们取的名字,“老三”成为重点追踪对象。

2020年10月30日,监测员普宗信、黄国华和另一个伙伴跟丢了“老三”。正在羊肠小道上寻找时,走在后面的黄国华突然大叫“象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普宗信一转头,发现30米远的地方就是“老三”,“老三”见前面有人迈开象足追过来,普宗信见状,没有办法再躲避,不远处正好有一棵大树,他跑上去攀住树杆往上爬,不曾想,这树杆太滑,“哧溜”顺杆子掉了下来,情急之下又往上爬,努力了两次爬到了一个高高的树杈上。

“老三”站在树下,叫了两声,用鼻子摇了一下树,或许它无意伤害这个人,站了一会转身走了。这场狭路相逢,有惊无险。

“老三”无法再加入象群,开始在公路和村庄惹是生非、打家劫舍,当起了“车匪路霸”。它拦停了几十辆载有甘蔗的大货车,把车上的甘蔗吃了几百公斤,跑到村民的田里,糟蹋粮食,致使地里颗粒无收。而它独自潇洒游走在人流多的集市时,给当地带来了不可预料的伤害。

“老三”之后被送入亚洲象救助与繁育中心接受“教育”。

母子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亚洲象母子

王斌被大象也追过好几次。一次野外巡护,他们住在林子里,夜半一声象吼把他们惊醒。大家纷纷盯好周围的大树,只要大象露头,他们就要立刻爬树,一定要找颗巨大的树,也准备好体力可以飞速直上十几米。只有这样,大象才够不到,而且无法将树木掀翻。这时,一个同事慌忙喊着求助,大家看去,一个惊慌失措地人正在拿上衣往腿上套……

大象时速40公里,人类25公里。“大象想追你,根本不是个事儿”,王斌说,一次保护站接到群众的求救电话,王斌和同事赶到时,只见大象像玩玩具一样摆弄着一辆已经不成样子的摩托车,摩托车的主人躲在公路涵洞中瑟瑟发抖。王斌和同事把老百姓救上车,就看到愤怒的大象已经冲他们的车头冲了过来。无法前进了,只能在小道上倒车,王斌慌得手脚失灵,倒了好几把才顺利逃离。事后,他的同事心有余悸地说,他已经做好了跳车的准备……

象走进村寨并不友好,人与象必须保持距离。2016年,勐海县根据区域内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和监测预警的需要,勐海县率先采用无人机与地面人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了各乡镇监测预警微信群。据统计,2017年全年累计发出监测预警信息638条,信息接收人数达3.5万人。

红外线相机

监测亚洲象的红外相机(记者熊丽欣摄)

分割线

大象来了,它们也会告诉你

 王斌并不是本地人,从大学毕业2004年来到这片热带雨林已经17年。从一名巡护监测员到勐养管护所所长,近二十年,他和大象默默打着交道——他追大象或大象追他。

人工监测预警是传统的亚洲象监测技术,动作成本低、覆盖面广、信息传输较及时,是最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但是,人工监测却存在一定的盲区,特别是无法全天候跟踪监测亚洲象的活动,而监测人员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我们跟随王斌来到213国道上的芋杆坎,在公路的左边,竖了一道牌子:“野象通道,注意安全”。公路另一侧,原本的护栏被人为隔开两米多宽,下坡处可以明显看到有大象的足迹。据他说,这里是亚洲象的通道,在他所管辖的十万公顷面积内,都有护林员在巡护,还有监测员的另一个伙伴——红外相机。

野象通道

公路旁的野象通道(记者熊丽欣摄)

跟随他,我们走进了这个牌子后的林子里。在距离公路5米远的丛林里,一棵树上约2米高处,安装有一台红外相机。他说,勐养保护区内,有300台这样的红外相机。亚洲象路过的时候,红外相机会拍下他们的影像,在后台,监测员看到后可以采取不同等级的预警级别,及时通知附近村庄。

据了解,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区内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预警工作。该系统由红外相机发射端、手机移动网络、手机接收端三部分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搭上梯子换电池。”因为频繁换电池,同时监测员又要爬高上低,科研人员在红外相机对面的树上又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给红外相机供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换电池的频率。

太阳能电池板

林中为红外相机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记者邓建华摄)

红外相机成为监测员们的另一双眼睛。黄国华说,自己一直都靠行走森林监测,遇到紧急情况,信号不好,只有靠脚跑到村庄通知。现在有了红外相机,最近的一次监测,他们走反了方向,红外相机拍下了大象的去向,看到影像后,他们便随着象的方向进行追踪。“技术帮了我们大忙。”

在亚洲象的保护和监测中,许多公益组织也积极加入进来。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主任萧今教授介绍,2015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监测站研究员专家邓云博士和团队到空格六队,开始试验亚洲监测和预警,防止人与象在割胶地里遭遇。邓云研发的第一套,是根据无线红外相机实时回传亚洲象经过的照片,并编制一段警示“只在村民手机上发通知,不会说话” 的0号机。

2017年12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资助邓云的团队研发机动式的声光报警灯系统。2018年4月,该系统落户空格六队的茶地,有了大喇叭及时播报预警情况。当年底,空格六队山顶的橡胶林山头安装了第二套预警系统。亚洲象在附近,除了自动报警的大喇叭会叫外,还有LED显示屏和红蓝警灯。夜里睡着或者清晨在地了割胶的村民马上就能知道,在公里边也安上了LED字幕型报警器。

预警

亚洲象预警字幕机

声光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后,空格六队村没有发生过野象伤人事件。仅2018年1月1日-10月24日期间,监测到亚洲象活动38次,预警35次,发布亚洲象活动信息54条。邓云及和他的团队也完成了两项预警系统的专利申请。

2019年北京镜朗生态科技团队又提供了系统整合,产生了第三代机动声光预警系统。这套系统增加了人工自动识别亚洲象,让值班人员可以放心睡觉了。

红外相机实时发回来的照片,软件就会进行人工识别和筛选并通知值班人员:“是亚洲象”、“不是亚洲象”。为了双保险,邓云和团队会再增加一道人手指令,确定是野象出没,马上发送带有特定指令,让手机短信、声光报警器样机连续播放短信内容,向保护所和周边村民进行预警。

2015-18年监测到亚洲象248次,成果发布预警221。2019年空格村一带触发38次预警、2020年空格一带出发了80次预警。2020年11月这套机动的声光预警系统参加了对勐仑镇附近的亚洲象活动监测预警,2021年1月至6月,空格村和勐仑镇周围一共触发报警305次。这套声光预警的报告,每次及时发送给保护区亚洲象预警有关部门。

3年过去了,比起第一代初级的村民手机静悄悄的报警,整套系统以4个喇叭结合,增加报警声的传播强度,安放在山顶橡胶林的喇叭型报警器,同时增加爆闪灯作辅助报警,提醒晚上忙于割胶的村民。据萧今介绍,邓云的团队正在设计新组合系统,解决无信号山林里区域信号中继的问题,采用了太阳能供电。

声光预警系统的技术贴合村寨的情况。大喇叭、爆闪灯和滚动字幕同时预警,它会告诉你,野象来了。

目前,全州分布579台红外相机、181套智能广播、21台智能网络球型摄像机,涉及12个乡镇、38个村委会、115个村小组。

而告诉我们野象来了的还有无人机。

回顾断鼻家族15头大象的出没,从去年2月北上到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每一头象的去向,这得益于所有追踪人员不懈的追踪,也得于人类的帮手——飞行在天空的无人机。

我国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多年并没有准确详实的数据支持,2016年,云南省林业厅首次将无人机技术用于监测勐海—澜沧象群,2018年初,首次查清了亚洲象在我国分布的种群。

据勐海县林业局副局长彭国元介绍,自2016年6月以来,勐海县使用无人机监测,有效避免“人象冲突”280余起,劝阻当地居民6000余人次,拯救危险区域人员300余人。当然,他也坦言,无人机是高科技,需要专业人员配合,所以培训当地监测人员势在必行。而目前,在雨天,技防无法实施,仍需要人防,但仅勐海县范围内,大象监测人员就只有4人,这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了人防和技防做保障,2018年4月,勐海林业局建立了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利用专业软件,把监测人员、无人机、高清摄像装置采集到的信息传回中心进行汇总整理,值班人员再据此向APP、微信群、电子路牌、广播发布准备的预警信息。如果遭遇极为危及的情况时,中心能紧急制定预案,实施紧急处置。随着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工作的推进,勐海县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APP的用户不断在提升,截止2021年6月,APP的用已户达10万余人。

预警

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

此外,中心利用收集到的影像和图片,对亚洲象进行个体识别,建立“问题象”档案,绘制活动轨迹图,真正提升了当地亚洲象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2018年,几头亚洲象进入一村庄肇事,当地就成功处置了一起危及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 

分割线

再上一道保险锁

云南省作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不只是亚洲象,这里还生存着黑熊、野猪、猕猴、蛇类、鸟类等各类野生动物。资料显示,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共计385种,占总数的56.12%,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8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87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有65种。

在保护任务艰巨的同时,也有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至2020年,野生动物肇事共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约9.9亿,作为陆生大型野生动物亚洲象,自2014年到2020年,也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每年超3500万。

如何保护好云南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又有效解决动物给当地人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依靠30亩地农田糊口的当地村民张德林就是受害者之一,大象的到来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自从大象2014年到访勐阿镇后,他的30亩农田变成了“大象食堂”。甘蔗、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一到成熟的季节,都成了大象的口粮。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经济来源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王晓安所在的攀枝花村同样如此,他自己每年6、7亩地都几乎被大象啃食一光,村里每户都有这种情况。之后,村民们用少量的地种玉米之类的,其他都种了茶和橡胶。

据他说,在大象进村伤人肇事之初,政府就开始给予相应的补偿,只是当时的补偿并不高,但是随着野生动物保险项目在当地的落地和完善,现在补偿在逐年增加,村民们被大象损失的地基本都可以得到相应赔偿。保险公司的人来勘查现场时,也非常认真,他们会用专业GPS仪器进行每家实地面积测量,确定损失程度,再根据合同价格对村民进行赔付补偿。村民们都觉得,补偿的情况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中员介绍,早在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就通过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利用财政资金对野生动物肇事受害群众给予适当经济补偿。2010年,云南省林业厅又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尝试运用市场机制,逐步实现由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一补偿的方式的逐渐转变。

保险

2021年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保险单(记者熊丽欣摄)

这项工作在亚洲象肇事比较严重的西双版纳和临沧市沧源县开展试点。而太平洋保险公司是商业保险理赔的公司之一,在这项工作中,太平洋财险、人财保险、阳光保险、诚泰保险、人寿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参与承保工作。因保险工作高效、补偿程序规范,保险试点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范围逐步扩大。

2014年,野生动物公众保险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实现全员覆盖。2014年至2019年,合计投保3.52亿元,核定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案件13万余件,包括死亡92人,受伤3411人,兑付保险金2.97亿元。其中,2014年至2020年,累计赔付亚洲象肇事损失1.73亿元。

李中员说,这些年,在野生动物肇事赔偿上,在补偿制度、政府全额出资投保、制定合理的补偿范围和标准、探索改进保险制度,走过了逐渐磨合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受灾群众得到了及时补偿。在2018年的调查评估中,71%的群众对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表示满意,46%的人认为保险实施后,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当然,村民们也告诉我们,“希望大象永远不要来吃我们的粮食,也就没有那么麻烦了”,村民们仍抱有极大的美好的愿望。李中员认为,人象冲突的解决是刻不容缓的,而怎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似乎也是科研人员和政府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300多头庞大的野生动物,让他们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15头北上亚洲象如今已经逐渐在向南部游走,它们老家的监测员也在等着老朋友们赶紧回家。


采写: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供图)

责编:龚子芸

校对:吴龙贵

(见习记者熊丽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