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春城之邀·人物|深度对话杨宇明: 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将成为核心战略资源
开屏新闻2021-07-14 11:09

杨宇明至今保存着一张上世纪70年代他在滇西北林区拍摄的伐木照片:两个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林业工人正在采伐一棵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一名工人正拿着油锯锯向大树根部,另一名工人手持斧头,插着腰抬头看向大树顶端。他们背后,是成片等待被砍伐的大树。

彼时,他在原林业部第四森林调查大队,对金沙江流域的森林进行资源调查,为森工局的采伐提供活立木蓄积量,并编制伐区作业设计。也正因为有了之前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了比其他科研工作者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基于此,多年来他推动成立了西南林业大学的多个保护中心,参与组建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和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为云南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与象

杨宇明与小象

针对云南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他进一步提出了开发“非木材森林产品和资源非消耗使用价值利用”,发展“林业两非产业”的思想。此后,推动竹藤作为云南特色的非木材林产业的开发,已成为云南省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主持香格里拉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科考和规划时,针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承受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压力,为化解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杨宇明积极引进并推动“国家公园”发展理念,2005-2008年兼任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项目主任期间,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云南省政府创建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探索出一套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保护地模式。

普达措

普达措国家公园

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在昆明召开。这些年埋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实践的他,今年尤其繁忙,7月2日,开屏新闻与他的独家访谈也见缝插针进行。

分割线.png

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

开屏新闻:今年10月,COP15生物多样大会在云南举行, 生物多样性含义是什么?

杨宇明: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进化的结果,从《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给出的概念: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我们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给出的定义:是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与环境所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开屏新闻:为什么说云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杨宇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样化的生境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已知的生物类群看,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 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有高等植物 19333 种、占全国的 50.1%;有脊椎动物 2273 种、占全国的 51.4%,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是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

云南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的44%。在中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243种,占全国总数的72.5%。可见,其生物丰富度、特有度、特有率均列全国第一位,被称为动植物王国是当之无愧。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特有性、珍稀性、高价值四个特点,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价值所在,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我国的核心战略资源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濒危植物白旗兜兰在版纳植物园开花

濒危植物白旗兜兰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开花

开屏新闻: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杨宇明:因为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地球演化发展的的稳定性与持续力,没有了生物的多样性,地球生命系统将走向崩溃,人类也将随之消亡。人类只是生命系统演化高级阶段的一个特殊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里的一个小分子而已,其生存和发展仍然依赖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生物多样性相关;我们生存的环境依靠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服务;我们的身体健康福祉需要从生物多样性中获取活性物质或功能性成分;治疗疾病要从植物资源中寻找药物的前体。总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都必须从生物多样性中获取,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了人类的一切。

现在生物多样性已演化到最高的一个阶段——出现了人类,其他生物和人类都是与地球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不论人类如何高看自己,我们也只是生命系统里的一个分子, 但人类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生物,全球三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甚至生物多样性丧失已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人类的行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地球。

开屏新闻:那人类的行为改变地球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杨宇明:在过去30年地球气温上升了0.4°C,这对地球上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动植物的灭绝和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关,但这些动植物的消失,我们却无法知道会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联合国2019年5月8日在巴黎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有100万个物种正因为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当今地球面临最大的危机,可能是地球形成以来物种灭绝的第六次高峰。虽然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可以造出航天飞机和太空飞船把人类送到太空;造出每秒运算几十(51.3)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但当人类面对消失的物种,我们还没有办法恢复一个已经灭迹的物种,甚至造出一个最简单的生物细胞。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都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的稳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石。人类就是一个高度进化的物种而已,因此人类要摒弃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这是完全错误的。地球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也就没有了人类”。

WechatIMG69.jpeg

栗喉虎峰叼着食物讨好雌鸟

开屏新闻: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是怎样的?

杨宇明:目前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认知度还较低,也不能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我们今天保护的物种,可能觉得没有用,这只是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今天还认为没价值的物种,明天就有可能就是无价之宝。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了生产力,科学利用了生物多样性资源就是发展应用了生产力,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分割线.png

从森林的“采伐者”到 “守护人”

开屏新闻:这张拍摄于1970年的照片您能说说背景吗,您保存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杨宇明:说来话长,其实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深有感触的原因。对生物多样性研究之路,我是从森林调查和采伐开始的。1970年,我十五岁刚参加工作,入职原林业部第四森林调查大队,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和伐区作业设计工作,成为森林工业的先锋。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家国民经济和“三线建设”的需要,我国森林工业从东北转西南,启动了金沙江林区会战,到70年代汇集了10余个森工局在滇西北和川西金沙江中上林区实施了森林采伐会战。这便是我们森调队把伐区作业设计给了森工局采伐队,伐木工人实施采伐时拍摄的一个镜头。所以,我作为曾经的伐木者到今天的保护者,有着过去的亲身经历,感触比其他人都更加深刻而沉重。这张照片我保存至今,是告诉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可以是瞬间易事,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开屏新闻:从一名森林资源的调查者利用者到保护者的转变,您这些年经历是怎样的?

杨宇明:1978年我考入了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曾在地理系作生物地理学助教。1983年,作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成员,深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承担森林植物的科考任务,开始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科考研究工作。1985年攻读森林植物专业只是为我研究生物多样性工作开了个头,1988年取得西南林学院森林植物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自此开始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教学研究工作,协助导师薛纪如教授组织了高黎贡山和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与规划,开始了我从一个“森林采伐人”向“森林守护者”转变。有了之前的森林采伐经历,我就比其他人更能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杨

工作中的杨宇明

昆明世博会举办时,我带领西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研究团队承担了竹类专题园和药草园的建设,跑遍了祖国的山水,收集了1000余种珍稀竹子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国是生物世界的大家庭,云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宝藏还有待我们去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他们。

此时云南特有的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当时云南省也加大了对诸如大象、绿孔雀、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保护、研究、宣传工作,把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推到了一个高峰。要保护这些旗舰物种,就要从保护其栖息地,研究它们的保护生物学开始,因此我们森林植物团队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心”,在全省范围和西南地区系统深入开展了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调查研究工作。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

开屏新闻:2011年,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在西南林大成立,您出任首任院长。西南林大应该是您生物多样性研究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据说成立了多个保护中心,是哪些呢?

杨宇明:在西南林大工作期间,我在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的同时,结合保护实践的需要,建起了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心和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研究所,开展了如高黎贡山、南滚河、碧塔海、铜壁关、纳帕海、剑湖、澜沧江、文山、元江和乌蒙山等40余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总体规划等。2007年,在国家《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和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依托西南林业大学成立了全球第一个专门针对高原湿地保护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我任首任中心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我国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关系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高原湿地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了《高原湿地保护区生态结构及其功能分区研究与实践》、《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湿地植物图鉴》等。

2011年,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在西南林业大学成立,研究团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扩大,并全方位开展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调查研究,先后承担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计划》、《洱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多个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研究项目,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割线.png

保护濒危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诺亚方舟”

开屏新闻:我们知道,云南生物多样性是丰富的,它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发展。那么,生物多样性对云南生态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杨宇明:在云南环境条件极其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并且特有化程度很高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共同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的每个组成部分在系统结构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对环境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当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结构在受到超出系统所承受的干扰和破坏之后,便会引起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直接很快反映出来,但多数都不一定会立刻直接表现出来。

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地区为例。这是横断山脉腹地,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几大著名江河的上游。由云岭、怒江和高黎贡山等陡峻高耸的山脉相隔,组成了数列高耸山峰和深嵌峡谷相间并列的三江并流特殊自然景观。但这也被称为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可是就算这样,从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到生物地理景观,都表现出了极为丰富多样性,仅森林类型就超过十个。这里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第二大林区。但因为国民经济需要的采伐,采伐迹地不能再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各层次的组成结构遭遇了破坏,这也是之后出现山体滑破、泥石流、江河泛滥的原因。 

开屏新闻:那么要云南生态环境稳定,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保护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杨宇明:是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云南生物资源最突出的优势,但同时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其他因素也决定了他的劣势存在。比如种群小而数量少,种群地理分布狭窄,专一性很强;生态系统循环速率高而敏感性很强;生物地理分布的边缘性决定了其生物类群适应的脆弱性等。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外来物种侵入与病虫害传播、过度利用、过度放牧等都是造成云南资源和环境破坏的原因,人口增长则是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协同进化的关系,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云南复杂的山地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所以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云南生态环境的核心和关键。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中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都可以在云南找到,其中约1/3的物种为云南特有或仅见于云南,是我国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屏新闻:您如何理解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杨宇明:研究生物多样性工作后,我对植物与动物、人类与地球的协同进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更加关切。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结构越稳定,生产力水平越高,创造力越大。珍稀濒危物种是指现存种群数量稀少、处于灭绝的临界水平的物种,也指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并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抗干扰能力弱,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生物多样性中具有特殊价值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所有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当一个物种灭绝,就预示着有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

第一站:西双版纳,与亚洲象不期而遇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

我认为一些未来能够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或许就潜藏在动植物之中。如果因为人的因素使得濒危动植物灭绝了,那么带来是损失是人类无法预知的,或许也将随之失去一艘能够拯救世人性命的“诺亚方舟”。

但很多人认为濒危物种的价值只对科学家有意义,和普罗大众很难扯上关系。也有人曾对我说,开矿、修电站、挖沙、排污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灭绝几条鱼或几个物种相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对普通人生产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让人语塞。生命和地球是协同进化的,人和动植物也是共同进化。因此,保护濒危动植物,也是保护我们自身,如果某一种动植物被认为灭绝,我们不知道对人类而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分割线.png

 人物简介

杨宇明,生物多样性领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专家,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先后担任过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中心主任、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院长、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和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等职务,现为国家濒危物种研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二级教授。

杨

杨宇明

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先后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林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环保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林业局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云南省重点学科”和“竹藤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在2001年获台湾著名林学家刘业经教授奖励基金, 2004年获得美国费尔德博物馆“Park Jantry 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全球第九和亚洲第一人。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程权  见习记者  熊丽欣/文  图为供图

责编  龚子芸

校对 吴龙贵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