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非遗研学日记 | 针线与刻刀,考验孩子们耐心的一天
开屏新闻2021-07-30 20:13

7月28日,大理非遗研学营的第二天。一早我们便乘车从喜洲出发,穿过成片的绿色稻田,来到剑川。

在这里,我们将到布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丽湖的家中缝制瓦猫布扎,去剑川古城参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老师的木雕作品。

大理.jpg

木雕.jpg

我注意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对不同项目感受各有不相同,非遗传承人在研学营成员的交流和讲授方式上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分割线

“做下来感觉有点累”

一座白族小院,硕大的茄子、红红绿绿的辣椒、树上饱满透红的桃子,院子里的生机被灌注进刘丽湖手中栩栩如生的布扎里:金灿灿的玉米、机灵的猴子、可爱的鸡、憨态可掬的兔子等十二生肖等让屋子“活”了起来。

刘丽湖为小学员们做了关于布扎的介绍后,拿出了穿好针线、配好颜色的瓦猫布扎半成品,孩子们各自挑选了各自喜欢的颜色,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给瓦猫缝上眼睛、缝合吊坠。

大理1.jpg

小航是个上五年级的小男孩,他拿着针线仔细地制作布扎时,突然想起了自己也有一个布扎。“端午节的时候街上有很多布扎,我买了一只小鹿,还买了十二生肖,非常可爱。”高三刚毕业的莉莉缝制完布扎时说:“我不太擅长手工,做下来感觉有点累,感觉非遗传承人还是挺不容易的。”

在剑川古城体验制作木雕时,这种感受更明显了。

“真的觉得好震撼!”研学营成员们参观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老师作品,成员阿敏在昆明一所中学从事政治教育,她说:“身为一个云南人,看到云南的民族文化通过木雕这种非遗形式,生动形象地被展示出来,我觉得很自豪。”

大理4.jpg

随后成员们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木雕作品:发簪、木勺、弹弓,在刻刀与砂纸的反复打磨下,都变得光滑、精致且实用。完成作品,舒展下双臂和肩颈,为自己的作品拍下满意的照片。让人震撼的大师作品和大师技艺依然留在剑川,而这些用自己双手创作出来的小作品却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可以被装进自己的小小书包里,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感受木头的温度,让自己与木头、与剑川木雕有了更多的联结。

大理5.jpg

记者注意到,不同年龄段的成员在体验各类活动中呈现出非常直观的差异化感受,年纪小的孩子们喜欢有趣的物件,以直接的感官体验感为主;年纪大的成员们更倾向于意识层面的感悟。比如老师在讲解木雕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木雕中的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成年的成员则更喜欢花开富贵、民俗象征性的作品。于是老师转过头来讲故事,转过身去讲民俗……场面好不热闹。

分割线

希望能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了解

“今天我做了一些手工,不管是布扎还是木雕,都很有成就感。但是除此之外,关于剑川布扎和木雕的历史,关于非遗文化,我希望能了解更多。”一天结束后,谈到自己的感受时阿敏这样说。

木雕1.jpg

记者注意到,在交流体验中,非遗传承人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地展示非遗文化,但文化内涵方面的讲解并不够。这与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几十年前的手工艺人只需要专注精力将手上功夫练好,如今作为非遗文化传播者,教育方式、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对传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非遗传承人大多习惯讲当地方言,虽然成员大多以云南本地人为主,但由于各个地区口音差异,有的成员听起来就比较费劲。 同行的海外旅行社导游娟娟说:“以我十余年在大理做导游的经历来看,外国游客一定会对这条非遗线路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就会面临需要能听懂白族话或者对当地方言的英语翻译的问题。”

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着成员们的好奇心,也考验着成员们的耐心,下一站我们又会遇到怎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呢?请继续关注【大理非遗研学日记】。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刘文波 摄影报道

实习编辑 董宇

校对 罗秋旭

编审 张明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