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纸钱焚烧场”?不文明祭扫当休矣
开屏新闻2021-08-24 07:30

8月22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追思和悼念。不过在一些地方,小区空地、街道两侧、甚至重点防火区域内等,都成为“纸钱焚烧场”,既不安全也影响市民生活。近年来,这一情况常常出现,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加强理性引导。

祭扫活动,安全是头等大事。点燃纸钱的明火和烧完纸钱留下的纸灰,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因祭扫引发的事故并不鲜见。从居民烧纸钱引发大火导致小区物业设施被烧毁、汽车受损,到未燃尽的冥币火苗借助风势窜入林区引发山火,再到老人在家中祭祖引发火灾……类似案例时常成为热点,沉痛教训也足以敲响警钟,那就是哀思也要“安”放。

祭扫活动,文明是行为准则。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行为,容易产生噪声污染、有毒气体、烟尘灰烬,影响空气质量、损害身体健康、破坏市容环境,也对公共秩序造成较大干扰。此外,焚烧纸钱后,没有及时清理的纸屑加大了保洁人员的清扫压力,如果再经受风吹雨淋,处理起来更是费时费力。祭扫活动的文明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治理精度、社会风尚。因此,文明祭扫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更应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寄托哀思、缅怀故人,重在心而不拘于形。通过一些传统方式表达追思,是人之常情。但一些祭扫方式在流传过程中与现代生活产生龃龉,就有必要作出适应性改变。实际上,不少民俗活动之所以有绵延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祭扫活动的外在形式变了,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有关方面不妨加大宣传教育和疏通引导,通过文明倡议等方式,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树立科学文明祭扫新风。

近年来,各地革除祭扫陋习的行动一直稳步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移风易俗是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也需要有政策包容与治理耐心。此前,哈尔滨发出一则通知,其中“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规定引发了不小争论。这提醒相关政策制定者,处理好城市管理与传统文化民俗之间的矛盾,要坚持科学精准、循序渐进,也要下足绣花功夫、避免简单粗暴。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和情感的工作上,只有问计于民、精准施策,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好意落实,达到理想的效果。

献一束花、植一棵树、网上祭奠、颂读祭文……文明、简约、绿色、安全的祭扫方式,并不会减损人们的哀思之情。在缅怀故人过程中传承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让延续下来的传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张近山)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