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看怒江】记者手记:十年终圆怒江梦
开屏新闻2021-08-30 10:05

“民族团结进步看怒江”

保泸高速上的怒江大桥.jpg

8月14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民族团结进步看怒江”全媒体采访正式启动。我与来自云南日报、云南网、怒江传媒中心、怒江州县级融媒体中心的10多位同事,兵分兰坪—泸水、福贡—贡山两路,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

我所在的福贡—贡山小组,沿着保泸高速进入六库后,便顺着大峡谷直插向前。我们在怒江边的移民搬迁安置点、高黎贡山山麓的脱贫小康村、国境线最后一道屏障的边检站、国道边民族团结示范乡走访,也与直过民族的村干部、带领老乡外出务工的企业家、搞生态种植的致富女强人、旅游景区内的客栈老板畅聊。在怒江,我看到的是一个各民族团结与共、各村寨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怒江,我听到的是党的光辉照进来,美丽的日子过起来的幸福歌声,同样在怒江,我也圆了一个梦,一个从事新闻工作,见证时代巨变的梦。

丙中洛奇石馆.jpg

回忆翻过了十年,2011年8月,高考结束不久,我们一家人驱车去往怒江旅游。丙中洛的云雾与桃花还在脑中,峡谷的炎热和险峻难以忘记。那一年,我们在六库的怒江边,一家人放飞孔明灯,面对着广阔的暗夜天空许下心愿,希望在即将公布的大学志愿录取中能够顺利入读新闻相关专业,希望以后能够从事记者工作。

时光就像怒江之水汹涌异常,我没能就读新闻专业,在毕业后也未能有机会进入媒体行业;可梦想就像怒江中的砥柱巨石,只要坚持便会有实现的一天。几经辗转,经历多个国家、多个行业,我终于回到了故乡成为了一名媒体工作者,回到了十年前曾许下心愿的地方。

我圆梦的十年,也是怒江州“一步跨千年”的十年,在采访路上,我一次次被怒江的变化所震撼。刚出保泸高速连绵几十公里的隧道群,过了怒江大桥,迎面而来的怒江州中医院、职教园区、一幢幢标准化的搬迁小区以及外墙上“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红色标语,让我看到以一个国家之力改变一个地区落后面貌的巨大力量,这种感受是从未有过的。

公路沿线的民族团结示范村.jpg

山有多嶙峋,逢山开路的勇气就有多无畏,水有多激荡,遇水架桥的决心就有多坚定。美丽公路上正在修建的近300公里的骑行绿道,让我这个骑行爱好者再次赞叹不已。十年前,我曾走过的峡谷边,还有着颇为原始的“澡堂会”,零散的村落、陡峭的山岩让这里颇有几分神秘探险的意味。十年后,“打造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的超前观念,让此处修建起在全国范围也很是稀少的大规模骑行道。

在怒江,看怒江,那激流的江水怎能不让人雀跃。曾经依靠溜索出山的马吉米村,4座标准化大桥屹立,新的“草果溜索”成了村民们一条条的“运钞线”;皇冠山下的老姆登村,以前全靠养鸡、种包谷维生的村民们建成了20多家客栈,原本隔绝外界的大山成了吃上旅游饭致富增收的“金山”。

在怒江,看怒江,那敢为人先、共建家园的壮丽怎能不为之折服。

走进怒族群众家采访.jpg

闪当村积娃组54岁的白族村民和兰英住上了装修精致的三层楼房,终于不用再担心“楼下养着恶臭的牲畜,整个夏天晚上都不敢睡觉,怕发大水把家冲跑了”;亚坪村,73岁的傈僳老党员批付社享受着草果种植带来的生活品质提高,“以前房子都是茅草木头房,牲口和人拥挤在一起窄到不能住,姑娘都外嫁;现在都是平顶房玻璃房,姑娘回来了,上门的女婿也多了”。

为期一周的采访,紧张而愉快。我曾在车程中一次又一次赞美怒江大峡谷的雄奇,也在爬山下地的采访中一次又一次欣喜各民族百姓的生活巨变。结束采访的最后一晚,我站在当年放飞孔明灯的地方,看着对岸的高山上“怒江大峡谷”五个巨型发光文字,看着去年8月通车的“中交怒江连心桥”如巨龙出海般横跨怒江。我明白,和我一样十年圆梦的还有这方热土,还有生活在这方热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2个民族的几十万人。

清晨的贡山县城.jpg

过去十年间,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怒江州全面脱贫,全州GDP总量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现10.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24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4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直过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奇迹,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怒江案例”。

过去十年间,怒江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怒江州,兰坪通用机场建成通航,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独龙江高黎贡山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全州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解决了困扰怒江各族人民长久的出行难题。36座“溜索改桥”项目落地,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架起桥梁145座,怒江人民过江靠溜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美丽公路和对岸的彩色县城.jpg

过去十年间,怒江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而今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凭借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特色集镇拔地而起,实现了怒江城乡结构的重构,城镇化率提高到48%,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过去十年间,怒江州民生事业得到历史性改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5年提高2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5年提高36%。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县(市)域内就诊率达89.67%,全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1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8.7%提高到94%,集中供水率由59.5%提高到96%。

过去十年间,怒江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了草果、有机茶、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高黎贡山猪、中蜂等种养殖业,成为带动力最强、覆盖最广、贡献率最大的绿色产业。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开展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草)78.47万亩,完成“怒江花谷”生态建设2429.96万株23.77万亩,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

中交怒江连心桥夜景.jpg

青石滚月,飞岩追星。这既是我对大峡谷的感受,也是对时光塑造下的怒江巨变的感受。一个人的十年可以有很久,久到一个少年的目光,从遥望暗夜中孔明灯时的希冀,到成为一个青年,在巨大霓虹背景下俯瞰江水的坚决。一个地区的十年也可以有很久,久到从保留着刀耕火种、衣难蔽体的苦涩,到共同富裕,大声唱响时代幸福之歌的喜悦。

同样,一个人和一个地区的十年也可以很短,短到仅仅只需要坚持,山会为之动、路会为之开、梦会为之圆。这十年,是我从校园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憧憬,走向脚踩泥土切身开展新闻工作的十年,也是怒江州山河巨变,千年跨步走出深山的十年。我和生活在怒江州的55万多各族同胞一起,感恩这个时代,也感恩这个十年。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吴沛钊 文 图

责任编辑 刘自学

校对 罗秋旭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