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 | 云南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开屏新闻2021-09-13 17:02

9月13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云南省筹备办召开了“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综合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情况。

分割线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探索“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的云南模式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介绍,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

曹永恒表示,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设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0%,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此外,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执法。并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探索“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此外,全省环境部门积极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交流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等。

分割线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严格国土空间管控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赵乔贵介绍,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国土空间管控,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空间依据。构建了“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重点保护了天然植被、热带雨林和珍稀濒危物种等独特的生态系统。划定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寒温性针叶林区等8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大范围、整体性保护其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的生态系统;构建“水陆空”生物迁徙通道,重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率达到100%。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效减少、减弱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干扰,保护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群落生境。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全域保护。积极构建省、州(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开展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鼓励引导矿山企业参与绿色矿山建设。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多效益、多途径转化路径方面,省自然资源厅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释放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激发社会各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分割线

云南省水利厅:43座小水电站退出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会上,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永军介绍,云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在小水电清理整改方面,目前已退出小水电站301座,其中退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的小水电站43座。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建设的17座小水电站已全部退出,有效消除了电站堤坝对河道阻隔等不利影响,恢复河道连通性。全省1641座小水电站已改造或建设生态流量泄放及监测设施并按要求泄放生态流量。计划2022年底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

河湖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省水利厅组织实施了漾弓江、达旦河、渔泡江等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启动了金沙江、抚仙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积极组织牛栏江滇池联合调度,截至2021年8月31日,累计从牛栏江向昆明补水40.01亿立方米,促进了滇池水质和水环境改善,城市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分割线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和回归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卫斌介绍,调查显示,全省有2000余种高等植物和50%以上脊椎动物的生存处于受威胁的状态。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云南省纳入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计87种。目前,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达到了拯救目标。

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11类、362处自然保护地。在保护地外,还分区域建立了以绿孔雀、印度野牛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小区或社区公益保护地。同时,建立健全了亚洲象、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绿孔雀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巡护监测体系,确保野外种群安全。

王卫斌介绍,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云南的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在评价、总结和分析第一批极小种群保护名录物种保护成效、方法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省林业和草原局将根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对2010年提出的第一批62个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并进一步完善极小种群物种就地、近地、迁地多元化保护体系,着力推进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物种信息化监测管护体系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信息化资源监测监管体系,提升野外种群保护管理水平,确保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同时持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和回归。

分割线

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库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于富强介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库)是我国唯一以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主的综合保藏设施。目前,已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占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36%)85046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2093种24100份;DNA分子材料7324种65456份;2280种22800份微生物菌株和2203种60262份动物种质资源,全面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的长期建设目标。

近年来,种质库对库内保存的丰富种质资源,以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植物进化、环境适应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有目的地挖掘特殊环境的基因资源,创新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新技术。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责编 徐红

校对 顾庆华

编审 赵梅圭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