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探会 | 云南水产科学家成功实现86种土著鱼驯化繁殖
开屏新闻2021-10-13 21:50

春城之邀

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人类与万物的和谐共生才是永恒的主题。10月13日上午举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媒体见面会上,围绕COP15主题,专家学者介绍了云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和成果。

21_A0256(11721276)-20211012221846.jpg

分割线a

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

野生菌菌种分离还需要大量基础研究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除了植物和动物之外,普通人对于真菌所知甚少。但实际上真菌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青霉素的发现让人均寿命提高了20岁;2015年一棵“仙草”灵芝带来的产值达到了16亿美元;真菌已经应用到了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

而对于云南人来说,最熟悉的真菌就是野生菌了。“野生食用菌对于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山区,采集和销售野生食用菌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说,根据预测,到2022年野生食用菌综合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元。“但是如果只靠采集大自然中的野生食用菌,某些种类的野生菌迟早是会灭绝的,所以需要有选择性地对有保护需要的野生菌进行保护。”

杨祝良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1734497)-20211013213259.jpg

目前,云南已知的大型真菌有2753种,占全国已知总数的57.4%。杨祝良表示,根据2017年发布的全国首个省级红色大型真菌物种名录,确定了其中58种受威胁物种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杨祝良和他的团队利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了羊肚菌的成功栽培。先是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菌株8920余株,筛选了“昆植1号”和“昆植2号”等高产种植30余株。通过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技术,提出了“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和“秋播冬收”的新模式,突破了产量不稳定的瓶颈。将大田种植的成菇率提高了20%-30%,将种植周期从过去的120天至180天,缩短至60天至100天。2017年至2021年示范种植1.96万亩,实现纯收入1.92亿元。

大型真菌的成功栽培对于老百姓和地方政府来说,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野生资源。过去的研究是自由探索式的,而现在在生物多样性的框架下,科研需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相结合,通过攻克其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在以野生菌为代表的真菌的保护中,只有对菌种进行保存,才能把遗传资源长久保存下去,随时拿出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杨祝良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不是所有的真菌都能分离保存菌种,现在能够分离保存的真菌大多数都属于金耳、银耳等腐生真菌。但是例如牛肝菌、松茸这类共生真菌,以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分离保存,未来还需要从这个方向开展大量基础研究。

分割线a

特色农业发展与创新

云南中药材产业呈“井喷式”增长

“农业生态是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绿色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国家使命与担当。”杨生超说。通过科技创新,以生态资源禀赋为依托,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子。

“云药”的发展,是我省积极推进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表现之一。云南生物资源多,天然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三七、滇重楼、石斛等中药材已深入人心。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生超介绍,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云南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物多样,多样性的生物资源蕴藏着中药资源7215种。以中药资源禀赋为依托,云南中药材产业呈“井喷式”增长,中药材产业成为云南极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产业,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368.07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区。

杨生超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1734496)-20211013213250.jpg

“中药材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是及其突出的。”杨生超表示,其团队对中药材植物品种进行了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累计选育了包括三七、南板蓝根、玛咖等17种药用植物的65个新品种/良种,这也是目前全球选育药用植物新品种最多的单位,大部分药材植物在生产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已经起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根据云南的立体气候条件,构建了中药材的栽培体系。

杨生超团队对中药材发展还进行产区品牌化,通过和龙陵相关部门合作创新打造中国龙陵紫皮石斛之乡,以良种、栽培技术和省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等为支撑,带动1266户4560人脱贫。产量占全国70%,占全省80%。此外,将中药材资源数字化,目前已经整合了灯盏花、铁皮石斛、丹参等160个基因组,252种药用植物转录组、91个代谢通路、8大基因家族629个酶信息、底盘细胞、196个微生物调控元件。

杨生超认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需要聚焦中药材的品质问题。大力发展高品质的中药材,让中药材的安全性更加突出,这也才能让云南中药材的优势更加突出。

分割线a

生态价值核算与实现

云贵川三省联动共建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见面会上,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分享了西双版纳、西畴、楚雄、华坪等最近3年云南创建成功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动案例。这些地方都是通过绿色转型,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存了生物多样性。而有的县区甚至在环境还相对脆弱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陈异辉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11734498)-20211013213308.jpg

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相反生态保护得好也需要让地方政府和百姓从中受益。“传统GDP核算中,只计算了三大产业产出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价值,没有考虑给生态带来的折损。”陈异晖介绍,2016年开始,云南作为绿色GDP国家试点,开启了自然生态价值核算及应用的地方探索之路,在自然资本核算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构建生态价值的货币化。

通过跨年度、分地区云南省级和16州市核算,掌握云南生态产品价值本底和区域分布,云南省2014年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贡献了巨大生态服务价值。

“除了地区之外,还可以以流域为单位来核算。以赤水河流域为例,经过测算,2020年GEP是230亿元,约为流域内GDP的2倍。”陈异晖介绍,还可以针对单独的生物物种来核算,以西黑冠长臂猿为例,每年的生态价值1.1亿元左右。

测算出生态价值之后,这些生态价值如何变现?也在云南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赤水河流域云贵川跨省生态补偿的实施,就是生态价值实现的生动案例。这是全国首个跨三省生态补偿机制,三省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云南位于赤水河上游,每年只需要出10%的资金,只要云南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就可以获得30%的生态补偿。

分割线a

种群保护与恢复

云南水产科学家成功实现86种土著鱼驯化繁殖

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每一个物种,在河湖体系中,藻类主要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浮游动物吃了藻类之后,再被鱼吃掉。鱼类是水体生态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云南共记录有鱼类629种,鱼类种数占中国淡水鱼种数的40%。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全球仅分布于云南的物种)255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国外有分布)等有152种。

目前,全省建立了16个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2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及环境。但是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成功实现人工驯化繁殖才是实现种群恢复的有效路径。见面会上,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冷云介绍,目前,云南的水产科学家已经实现了86种土著鱼的人工驯养和繁殖。从2001年开始近20年的时间,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成功实现人工驯养繁殖:小裂腹鱼、云南裂腹鱼、澜沧裂腹鱼、岩原鲤、秀丽高原鳅、后背鲈鲤、西昌白鱼等20多种土著鱼。

冷 云 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_研究(11734499)-20211013213314.jpg

要成功驯养繁殖一种土著鱼,最普通的时间是3到5年。而冷云经历过最长的时间是12年,才成功驯养繁殖了巨魾。“鱼在野生状态,只能通过丝网捕捞,不可避免的会受伤。受伤之后,科学家们还没有掌握鱼的食性,导致了驯养成活率仅有20%。”冷云说,只有在研究清楚鱼的食性,才能闯过驯养成活这一关。成活后,由于捕捞的野生鱼类年龄大小不一,需要挑选成熟的亲鱼才能繁殖。但是每种鱼繁殖的生物学习性又不一样,需要掌握了之后,才能实现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繁殖成功后,主要目的是放归澜沧江和金沙江,实现种群的恢复和保护。”冷云说,“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共筹措资金1.8亿元,增殖放流各类鱼苗近2.5亿尾,其中土著鱼达750万尾。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孙琴霞 罗宗伟 文 龙宇丹 摄

责编 王利绚

校对 郭毅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