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绿色理念 守护母亲湖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近日揭牌并对公众开放
学习强国 云南学习平台2021-10-15 23:02

于湛蓝的天空中划下道道弧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自在嬉戏、到水陆交接的地方觅食休憩……秋意渐浓,红嘴鸥先头部队已于近日抵达昆明。小精灵的如约而至,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滇池打卡,为滇池平添了几分热闹。

动静相宜的画面之外,在毗邻金家河、星海半岛湿地的地方,昆明创新建设的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于10月9日正式揭牌并对公众开放。该中心除了较为系统地展示滇池的成因、历史、治理方式变迁之外,还致力于科普环保知识、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希冀生态文明之光能照亮和辐射更广的领域,汇聚成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之力。

打造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窗口

微信图片_20211015225531.jpg

科普中心明珠新生展厅

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滇池水质近年来不断好转。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首次从劣V类提升为V类;2018年以来,滇池水质保持IV类。

水质变化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故事,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可以为守望愿景中的滇池做些什么呢?

“滇池治理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付出,而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极其重要的。”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馆长钱春萍表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以硬核手段——工程治滇为主。随着滇池治理阶段的变化,“十三五”以来,系统治滇的体系日臻完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是柔性治理的核心。近年来,在技术支撑之外,“市民河长、万名志愿者守护滇池等活动,培育了生态文化文明意识,提高了公众的生态道德观。”

“工程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不但要有硬性的举措,还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钱春萍说,近年来,滇池水环境企稳向好,迎来了许多动植物的回归。在与自然的互动之中,人们思考和探索着万物和谐共生的方式,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滇池治理保护科普中心的责任和意义就在于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聚合成护滇净水的不竭动力。

在科普中心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阶段,作为布展方案大纲的主要编制者之一,钱春萍将云南省首家湖泊生态文化博物馆——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成功运营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嫁接到了科普中心的方案之中。除了组建专家团队作为智力支撑外,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滇池的历史脉络、文化和历代治理版图作为重要板块保留其中。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邀请了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对生态修复部门的内容和呈现形式等进行设计,将科普中心打造为一个集历史回顾、成果展示、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示范基地。”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秘书长李羿介绍,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在原污泥处理厂房上改造而来。布展方案精益求精,展陈思路几经调整,在滇池治理科研部门、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科普中心终于在COP15开幕之际成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该中心以滇池保护治理为特定主题,内场通过“高原明珠”“明珠蒙尘”“重焕明珠”“明珠新生”等7个展厅,全面展示滇池沧桑变化及保护治理工作成效;外场通过滇池微缩景观,展示生态恢复模式。

寓教于乐赴一场科普盛宴

微信图片_20211015225612.jpg

微型湿地景观

“秀海海边葭菼秋,滇池池上云悠悠”……踏入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的“高原明珠”展厅,两侧帘幔上的诗词歌赋尤为显眼,这些作品精选自文人墨客笔下的滇池风光。徜徉在字里行间,仿佛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从人文的角度,滇池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地理形势、循音考义、彝族语言和族群称谓四种说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傍水而居,饮水、取食果实及鱼虾螺蚌等自然界的‘馈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者跨越时空,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滇池之旅。紧接着,历代治水版图再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为后人兴城治水提供了启示。

流域内自然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与人类后天过度干扰破坏,让滇池不堪重负。“明珠蒙尘”和“重焕明珠”展厅,详细生动地记录了“九五”以来滇池治理的艰辛与倾力。

科普中心集成了历史、文学、地理、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为了提升公众的接受度,还特意增加了互动体验的比重。除了影片的巧妙植入之外,搭配展板主题的查询屏非常受欢迎,遇到想深入了解的问题,轻点屏幕,便可获知。遇到较为晦涩的技术知识,则通过卡通视频和现场小游戏的方式,让大家于体验中学习。此外,科普中心还在外场的绿地空间,设置了一个神似滇池形状的湿地水池复原滇池水生态系统,生动直观地展示了“花-鱼-蚌”立体生态自净体系和原理。

“从游览线路的设定到讲解的侧重点,我们都是根据参观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来灵活匹配。”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讲解员李沛槿的脑海中“存”着十多个讲解词版本。她说:“科普中心是面向公众的,参观者的视角和关注点因人而异,有喜欢文学、历史的,也有对技术、法规等感兴趣的。”除了常规培训外,自己正努力扩充知识面,力争给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试运营中,来自昆明市长春小学的李晓冉同学通过亲自动手,熟悉了污水由浑变清再进入河道的过程。他说:“原来我只知道脏水流到下水道就完了,没想到还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最后再汇入滇池中。以后一定要尽量节约用水,不增加滇池的污染负荷。”

“当我们忆起母亲湖的哺育与辉煌,直面滇池遭遇的伤痛,开始向滇池污染宣战,方知治理之路的艰辛。”走出展馆,市民周静的思绪十分复杂。她说,“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科普之旅,系统了解之后愈发理解尊重自然、用之有度的道理,要从点滴做起,为保护休戚与共的母亲湖尽一份力。”

滇池清,昆明兴;滇池净,昆明美。滇池治理正承载着昆明这座山水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不断前进,而科普中心作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理念传播的一个窗口仍在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呈现方式,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引导社区、学校、企业等前来参观学习,不断掀起社会各界关注滇池治理、参与滇池保护的热潮,添翼全民共治共享新风尚的形成。


来源:学习强国 云南学习平台 王琼梅

责任编辑 罗宗伟

编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