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姐弟坠亡案宣判,严惩凶手是唯一正义
开屏新闻2021-12-28 20:20

12月28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张某、叶某尘故意杀人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某、叶某尘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陈某某的撤诉申请,依法裁定准许。

WechatIMG1124.jpeg

孩子的父亲张某与其女友叶某尘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两人属共同犯罪,张某直接实施杀害两名亲生子女的行为,而叶某尘积极追求二被害人死亡的发生,并在张某犹豫不决的情况下,逼迫张某实施杀人行为,与张某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法院还认为,二被告人的行为突破了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伦底线,作案动机特别卑劣,主观恶性极深,作案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依法应当严惩。可以说,对罪大恶极的两名被告,一审判决合法合情合理,也与几乎所有人的基本判断相一致。

此前,曾有部分法律界人士分析,张某判死刑当无异议,叶某尘则有可能逃过一死,毕竟直接实施杀害行为的是张某。但更多的案情细节表明,在致两名儿童死亡的过程中,叶某尘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张某,甚至主观恶性更大。比如长期用自残暴力行为,逼迫张某作案,并最终得逞。再比如,叶某尘此前提出的有关张某曾威胁她、要伤害她家人的辩护意见,因证据不足未予认定。

这起案件,也戳破了很多谎言与假象,表明人心有时真的深不见底,不可以常理预测。在两名儿童遇害的当时,作为孩子生父的张某匆忙赶到楼下,痛哭流涕,以头撞墙,表现得极为悲惨,所以事情虽然疑点丛丛,还是博得了许多现场围观群众和网友的同情。但事实证明,这分明是一场充满欺骗性的表演,张某对两个孩子毫无感情可言,其表演得越卖力,越能说明其主观恶性之深。

更为讽刺的是,张某和叶某尘看似爱得如胶似漆,甚至不惜以杀害孩子的方式,达到在一起的目的,但真正到了大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各自分飞,他们只是爱自己而已。法庭上,叶某尘说遭到了张某的威胁,让他杀害孩子是为了逼其分手,而张某则辩称,杀害孩子是叶某尘的主意,叶某尘长期用自残及暴力行为多次逼迫张某动手。两个人都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试图甩锅对方。我不禁要问,既然如此珍爱生命,在坠入深渊时都要拼命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为何对两个无辜的生命却如此无情?

在这起人伦悲剧中,公众最不能容忍也最不能理解的是,虎毒不食子,张某为何能对一对亲生儿女下如此狠手?姐弟俩一个归张某的前妻抚养,一个长到6岁也会回到妈妈身边,对叶某尘几乎没有任何的阻碍,她为什么就不能容忍两个孩子的存在,非得除之而后快?其实,从两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并不难分析出个中原因。

叶某尘成长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成年后在父亲开的一家公司里挂职,生活条件优越,很可能养成了自私、偏激、占有欲强的性格。她不能容忍张某两个孩子的存在,就是这种自私型人格的极端体现,想以此保障张某对自己的忠心。而张某成长于农村,早早就进入社会,有着强烈的通过捷径改变命运的欲望。从第一段婚姻,到与叶某尘的结合,都带着明显的目的性,就是借助婚姻来达到发展事业的目的。他们彼此是都是对方的工具和跳板,并不是所谓的爱情。

网上有句话让人感慨万千。这两个正在玩耍的小孩怎么会想到,他们的父亲主动抱起他们的这一次,竟是为了彻底的松手。伤害孩子是最无耻和无能的行为,重申一句:严惩凶手是唯一正义。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编辑  邓建华

校对  熊丽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