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开问|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如何智慧化?
开屏新闻2022-01-20 20:10

2022云南两会LOGO

绿色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最鲜明的底色,科技创新则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现代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如何在智慧化道路上跑出“加速度”?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

分割线

现状

科技创新为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加足马力

响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召唤,古老而年轻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迈开了智慧化发展的步子,田间地头涌现的新鲜事越来越多,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实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云南农业企业在科技尝鲜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依托数字化冷链物流和溯源系统,云南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物茂那化蔬菜基地的有机蔬菜从田间地头直通粤港澳大湾区,24小时就能送上老百姓的餐桌。同样作为云南有机蔬菜行业的主力军,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建设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涵盖200平方米的物联网信息中心及3000亩示范数字农场。通过智能化的可视化展示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土壤环境检测系统、田间虫情测报系统、区块链溯源平台等,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防治病虫害、保障蔬菜品质和安全性。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乡村物流和新平县哀牢潘橙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菜鸟乡村上行物流中心,紧紧围绕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消费品进村“最后一公里”,构建了“产运销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全球三大花卉主产区之一,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并拥有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云南花卉产业大产业格局已经形成。花卉科技创新“云南模式”领跑全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云南丰岛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强健表示,“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将水、肥、温度、光照时间控制得更精准。以菊花为例,可以把开放时间误差控制在一天之内,以前先产后销,现在可以实现订单生产、计划性生产。”通过这样的“时间艺术”开展反季花卉种植,可以满足年宵花市场供应,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收益。

“盒马花园”作为行业里首个拥有完整供应链的新零售鲜花品牌,打通了“产地仓-销地仓-门店-盒区房”的全链路,实现了每天从云南发往全国的鲜花直采和直发。盒马优势的“订单农业”模式在鲜花业务的复制,为云南鲜花产业的升级装上了“发动机”。

蒙牛集团西南高原特色奶业全产业链项目全面体现智能制造,采用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领先工艺,在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方面遥遥领先。项目不仅可以辐射我国的西南市场,更与蒙牛位于印尼的液态奶工厂遥相呼应,成为蒙牛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加速蒙牛国际化进程,也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打造了新路径。

分割线

委员声音

树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自信”

“不能光看几个偏僻的山村,就说云南的农业落后。事实上,云南农业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省政协委员、原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原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盛军说道:“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上,云南人首先要树立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自信’。”

盛军表示,智慧化农业是一个时代的特征,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工具的应用实现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但智慧化农业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大量的基础工作和投入。云南农业大学历时8年多,累计投入8500多万元资金建设的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智慧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农业与生物资源大数据、农业市场信息价格指数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都突出市场指导性和服务性,引领着云南智慧农业发展。以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为例,为普洱茶配上专属身份标识,“一树一码”,确保每一饼茶叶“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为茶叶企业、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形成了很好的管理闭环。

再好的技术手段最终都必须与市场进行对接,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盛军认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要实现“做得好”和“卖得好”相结合,既要“批发价”也要“零售价”,这就需要智慧化技术和平台贡献新的“智慧”,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客户画像,以客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有的放矢的市场营销,真正用大数据支撑,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绿色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最鲜明的底色

省政协委员、云南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春山表示,要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兴旺是基础,核心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云南立足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生态条件,全力打造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成效显著。特色产业鲜切花、天然橡胶、茶叶、中药材、生猪、肉牛等位列全国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进入全国前十位。绿色发展已成云南最鲜明的底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全省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显,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赵春山谈到,近年来,云南全面落实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日常监管,从源头到餐桌全程管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202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2%。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不能忽视。”赵春山指出,云南省规模较大的生猪、肉牛、蔬菜、坚果、水果等产业,仍主要依靠销售初级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在品种研发、技术推广仍有短板;市场开拓力弱,推广营销人才不足,农产品电商有增长,但在全国占比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上仍需发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要更加紧密。

谈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未来发展,赵春山认为,云南应牢牢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和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历史机遇,借助跨境电商的优势,抢占先机,将云南更多高质量的优势农产品推向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与绿色有机认证相结合,做强做优绿色产业,让云南的好产品得到实实在在的溢价增值,进一步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制定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省政协委员徐国功呼吁制定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他指出,将云南各地绿色食品中所具有的特色与标准相融合,不仅会在云南各地特色绿色食品之间产生差异化,也会与其他各省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食品之间产生差异,为云南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利于云南绿色食品走出去,也有利于云南绿色食品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有效提升云南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溢价能力及创收能力。

徐国功建议,各地政府对本地区特有的绿色食品统筹规划制定或鼓励制定政府层面、社团层面、企业联合体层面及企业层面等各个层面的标准,将各地绿色食品所有的特性与标准真正地进行融合,让“标准”赋能“特色”,“特色”引领“标准”,将“标准”“特色”互融互建,让“标准”起到保质量、保特色的双重作用,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最终助力乡村振兴。

分割线

代表声音

从花卉和水稻种植发力,开远将建西部地区首个垂直农场

省人大代表、开远市委书记孔劲松介绍,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分为水果、花卉、水稻等板块。在高原特色农业智慧化方面,开远主要从花卉和水稻种植2个方面重点发力。

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个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园区,目前,园区正在打造“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已接入近3年的产业数据和三维地理信息数据,以及8家知名企业的品种、产销、温室物联网、作物种植等数据。从种源研发、种苗繁育、花卉栽种,到收割、处理、储存、销售及售后信息反馈等环节,均已实现数字化。

目前,很多花卉种植户都是凭借经验进行种植。“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将根据气象资料进行预见性指导,达到控制水肥、防暑避寒的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平台可以实现零库存,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融合方面,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等院校深入合作,积极开展菊花种源研发,实现数据积累对研发的反向指导。当前,我国花卉的种源研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国外,研发周期一般为3年,如果依然按以往的模式进行,突破时间将十分漫长。因此,数字化将帮助种源研发实现快速突破,最终实现助农增收。

孔劲松表示,从规模上看,开远的花卉种植规模不及省内一些地区,所以,从种源研发上发力已成为重中之重。从2021年3月开始,开远的数字花卉农业模型架构和基本数据采集已经实现,算法也在不断优化中。

开远不属于农业大县,城市定位是“新型工业,生态宜居”。虽然有农业板块,但不是在量上突破,而是要做精做细。开远已准备搭建“数字水稻”全产业链平台,计划用1000亩至1500亩土地探索实现水稻的智能化种植。从插秧开始,所有种植管理信息都将通过数字化反馈给农户。现在的模式是根据24节气凭经验耕种,但天气、虫灾等突发情况经常发生,搭建平台将在防灾防治方面得到有效探索。

今年下半年,“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将基本搭建完成,“数字水稻”的构架也将开始搭建。此外,占地1500多平方米、共5层的垂直农场也将在春节后开建,在这个智能化的车间,蔬菜、水果都能生产。这种技术在寸土寸金的地方非常适用,也代表了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建成后将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垂直农场。孔劲松强调,数字农业需要时间积淀数据,要通过较长年份的数据叠加,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种植。


现代农业啥样?砚山这个蓝莓园告诉你

“一定要来砚山的蓝莓现代产业园看看,它会颠覆你对农业种植的认识。”省人大代表、文山州砚山县委书记何昌娥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目睹着云南莓隆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蓝莓现代产业园落户砚山并一步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不再是个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发挥效益的项目。

结合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为文山把脉定向提出打造“三张牌示范区”这一定位,砚山县率先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上作出了示范。由于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日照强,恺润思(上海)投资有限公司选中砚山县,成立了云南莓隆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高标准建设了高原特色基质栽培蓝莓现代产业园,用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和思路种植蓝莓。

蓝莓现代产业园采用进口“基质栽培”模式来种植,也就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温室技术来为植物生长打造一个“离开土壤”的智慧生长平台。用浇水这项工作来理解的话,在蓝莓现代产业园中,看不到一个工人在浇水,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智能化管理每一株蓝莓,智能感应蓝莓“有多渴”,营养液给它“解渴”可以精确到小数点。

“用智慧化、工厂化的方式来做农业。”何昌娥说,用这样的方式培育的蓝莓产量是土壤地栽的3倍,产出量高,收益大。1年时间,蓝莓现代产业园就有了850亩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说:“第一年光卖蓝莓就能有8000万元的收益。”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何昌娥不相信,实地了解基地运作之后,她相信现代农业蕴含的能量还不止这些,预计到2030年,蓝莓现代产业园总投资将达12亿元,计划发展蓝莓基质栽培10000亩,可实现年产蓝莓鲜果12000吨,产值14亿元,年可实现劳务用工4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劳务收入5000万元、土地租金收入1500万元。

高端化的现代农业在云南已经成为一个个正在发挥出效益的项目,依托“一颗蓝莓”,砚山县物流服务、农业观光旅游业将联动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从这里向中高端迈进,砚山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符合文山特点的“绿色食品牌”迭代升级之路。


统筹 曹婕

开屏新闻记者 颜媛 张勇 闵楠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徐红

编审 张明

专题更多>
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