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少年”之死: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同情心?
开屏新闻2022-01-24 19:14


2022年1月24日,记者从三亚市110指挥中心获悉,此前寻亲成功后被生母微信拉黑的男孩刘学州自杀,于当日凌晨经抢救无效死亡,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微信图片_20220124191119.jpg

当日0点02分,刘学州在微博发布长文,文中表示“也想归于大海,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表露出明显的自杀倾向。微博下,有许多网友留言,劝说他不要做傻事。但是很不幸,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刘学州虽然年纪小,但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从他发布的微博长文看,他有着相当不错的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以推断,他的自杀之举,应该不是一时冲动。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刘学州用8个字,概括了自己短暂而卑微的一生,读来让人无比的沉重。这似乎就是现实版的“被嫌弃的一生”:刚一出生,即被亲生父母当做彩礼卖掉。养父母虽然待他不薄,但四岁那年,在一场爆炸事故中,养父母双双去世,他只能与姥姥姥爷(养)一起生活。因为这一段经历,从上小学开始,他就遭到校园霸凌,被欺负、被孤立……这种情况随着他慢慢长大,刚刚有所好转,在上初中时,又遭到了一名男教师的猥亵,因此有了抑郁的倾向。2021年底,刘学州寻亲成功,并与亲生父母相认。但不久,他被生母拉黑,随即陷入一场网暴之中。

刘学州之死,让人痛心之处在于,命运于他太过残忍,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丝希望,似乎都会很快破灭。让人痛心之处还在于,虽然屡遭不幸和不公,但他依然保持坚强和善良。在微博,他晒出大量奖状和证书,说“这些,都是我在黑暗中,一点点拼出来的”。身处争议之中,他还在考虑“亲生父母那边的兄弟姐妹是无辜的”。仅仅15岁,很多同龄人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完全精神断奶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边读书边打工的生活,挣钱养活自己,因为他“尽力地想让大家看到我阳光的一面”。

如此励志的少年,承受了命运的大不幸,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伤害,却最终毁于流言靡语,毁于那些与他素不相识且毫无交集的网友,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悲愤?“人言可畏”四个字,在社交媒体时代,显现出越发惊人的破坏力。

我无意于卷入刘学州与他亲生父母关于房子的争议,但我坚决支持刘学州所说的,“我找他们要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有错吗?”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刘学州从小被当成彩礼卖掉,其亲生父母不仅在亲情伦理上有亏,其是否涉嫌“买卖人口”也有待法律裁决,他完全有权利表达这样的诉求。所以我无法理解一些网友所质疑的,称刘学州是在利用寻亲给自己炒作、立人设,刘学州的行为是利用网友的善良博取同情心。

“博取同情心”可能是整个事件中最让人心寒的一句话。15岁少年刘学州,以他所经历的苦难相比,他得到的同情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然而当当提出哪怕一点利益诉求时,便立刻成了一种“道德污点”,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请问,我们的同情心去哪儿了?是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磨蚀了人们的同理心?还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充当完美无瑕的“圣母”,反正曾经遭受那些不幸和伤害的人不是你?抑或是仅仅图一时之快,质疑、、指责、抨击,甚至以言语的力量来决定别人的命运,比之理性、宽容、善良,来得更刺激、更有生理上的快感?

所有这一切看似漫不经心的集体情绪,最终都会成为一种恶。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就是一个小小的屏幕,以及未经思考、缺少人性温度的表达。从今天起,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警惕网络暴力,共同守护这片我们其实已经离不开的互联网家园。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编辑 邓建华

校对 龚子芸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