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闪亮的坐标|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央视网2022-04-02 16:45

编者按:清明寄哀思,鲜花献逝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清明节寄托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清明节不仅是踏青扫墓、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更是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烈士遗志、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述英雄事迹、致敬英雄精神,并引用爱国主义诗句言志抒怀,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学习领会总书记用典。

最闪亮的坐标|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释义】

“常”和“变”是中国古人思考自然人事常用的两个术语。“常”,表示常态,常住性;“变”,表示动态,变动性。《管子·形势》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认为,古与今存在着相互因循的关系,既有变化,也有其不变的规律。所以,对现实感到疑惑,可以考察历史;对未来感到迷茫,可以回顾往事。接着又说:“万事之生(通‘性’)也,异趣(通‘趋’)而同归,古今一也。”万事万物的性质、途径虽有不同,总是殊途同归,古今一理。这个“古今一也”,就是古今在不同时空中存在的共性,也就是蕴藏于事物表象之内不会轻易改变的“常”。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古可以鉴今,察往可以知来。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深刻理解历史,我们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深入认识现实,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向何处去。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谢短》中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解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年代,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中国人民的福祉,也追求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我们要以史为鉴,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追昔抚今,鉴往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来源:央视网(作者 杨立新)

责编 郭毅

校对 罗秋旭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