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离开或留下,我们还是爱上海
开屏新闻2022-05-24 16:10

fd94edbe7f55ed9bf66a1e69b097431.jpg

开屏新闻记者  邓建华

编辑  胡巍

校对  程权


对上海而言,这3个年轻人都是外乡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或者理想生活,他们有的在上海打拼多年,有的只生活了几个月,因为这一场疫情,离开了。回顾两个月的封控生活,他们有点无奈有点哀伤,有点欢乐有点温暖,像是一场梦。回家不容易,但真正离开了这座城市,他们还是会有些想念,愿意再回来,愿意继续生活在这里,只不过,要等疫情之后。

分割线

封控

到了家,确切说是女友的家——安徽省舒城县,陈默完全放下了悬着的心。

他是苏州人,在上海多年,和女友在这里打拼。没有疫情之前,他们的生活和所有的上海人、外地人一样,朝九晚五,忙忙碌碌,为了生计而活着。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给了他们很多的梦想与荣光。

陈默和女友租住的地方是一个回迁房,50个门栋12户1000多人,这里住着的人大部分是老人,有几户是孤寡老人,平均年龄都很大了——这也是这次疫情后,他才了解自己所住的小区。平素,他们所有人都是陌生的,因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大家都是忙碌的,可能会偶尔照面,但彼此并不熟悉。

他和他的所有朋友、同事一直以为,在上海,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这样下去就好。

3月1日,上海普陀区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3月2日,普乐路333弄的小区,成为上海此轮疫情中第一批真正意义上被封禁的小区之一。

3月8日,陈默所在的小区开始封控,因为发现了密接人员。封了4天后,解封。之后,又封了两次。但是那时候,小区居民们都是淡定的。“感觉和全国的城市一样,就是封几天又正常了,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陈默说。

他囤了几天的菜,外卖可以到小区门口拿,周边的商铺也还开着。

他自然没有想到,自己后来在小区呆了两个月零十天。这短暂又漫长的60多天,对他来说,是煎熬、焦虑、悲伤、快乐、希望。

女友是做IT行业的,她在家和办公室上班是一样的。而陈默不一样,他是做物流的,每天,他都在外面跑,他会和很多人打交道,和很多人接触。

3月8日,陈默的小区封控了。与此同时,大通铺、地铺、“混合宿舍”......许多打工人开始了连续几天在公司隔离的神奇体验。3月18日,上海地铁取消延时运营。疫情下的地铁,没有了往日的拥挤和喧嚣。紧接着的两天,许多商场宣布暂停营业。

陈默在小区封了两次后,他决定去公司上班。“公司还没有说封控,但谁都没有想到奥克密戎传播得那么快,无孔不入”。陈默说。

从3月22日走进公司,他也经历了通铺5天的隔离,27号他回小区了。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隔离五天的时间,外面发生了好多陈默不知道的事。

3月27日那天,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检测,被网友戏称为沪式鸳鸯封。浦东封控前夜,人们几乎买空了超市。

在公司隔离时,他就听说28号正式封控了,“我本来在没有封控之前,是可以回老家的,但是我和女友一商量,不回了。”

他不回去的理由是,自己在外面接触了那么多人,27号回家,万一自己感染了,会给家乡人带来麻烦。

和陈默一样来上海打拼的阿慎是武汉仙桃人,他5月14日回到了武汉。在他的自媒体号上,每天他都会晒一下自己在隔离酒店的一日三餐。而在上海的半年多里,他觉得就像是做梦。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阿慎骑行去火车站时,昔日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已经看不到一辆汽车

去年10月,大学毕业两年的阿慎刚刚经历完武汉疫情,在那里工作一年后,便决定到工资更高的上海谋一份职业。“我是自媒体编导,在上海找工作也容易,所以去年10月份来到了上海,和几个大学同学合租。”他如愿在上海一家传媒公司找到了工作。

虽然全国疫情不断,但在魔都,一切看似顺风顺水,可到了2022年3月,阿慎又一次失业,公司因业务调整,解散了。他是一个珍惜工作也十分努力的人,远在武汉的家,弟弟还小,父母工作也普通,他不能伸手问父母要钱。他准备重新再寻找一份工作。

但3月初,他所在的300多人的小区封控了,“我们小区没有阳性病例,可能为了安全起见,就封控了”。阿慎想过几天就好了吧,但静默与解除之间,3月28日,他不能再出小区。

而对于云南小哥苏然来说,他在上海生活了20年,是一位美发彩妆造型师,不能理发了,从平时繁忙的工作中解脱,他除了每天抢菜,好像没有更多的事做。

“我和大家一样没太多准备,很乐观地完成沙龙工作,把工具整理好放在沙龙。”很快一个星期过去,随着网上显示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他也焦虑起来。

分割线

志愿

在外面跑惯了的人,一旦关在家里就觉得难受郁闷。陈默于4月3号在小区群里报了志愿者。“小区大部分都是老人,我们志愿者出来了,他们就不用出来了,可以为他们多做一些事。”

陈默所在的小区,居委会隔得远,志愿者们几乎承担下来了大部分的服务:协助医生做抗原,核酸检测,配送物资。

4月9日,上海开展一次全员抗原检测—— 一签、一管、一盒。

做抗原的时候,刚开始居民都不会,志愿者就一个一个教他们做。陈默觉得最累的是协助医生做核酸。医生基本上是外地援护而来,他问过一个医生,他们凌晨2点从南京出发,开车到上海,轮流换着来上海,不同城市的医生都会来到小区给居民做核酸。

“他们很辛苦,非常辛苦。”志愿者在这一期间,为防止交叉感染,去帮医生们维持秩序,刚开始都没有秩序和章程,所以排队维持秩序,并不简单。尤其穿着防护服,不透气,一个小时下来全身都湿透了,医生和志愿者都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防护服有限。

小区的居民集体捐了款,买了一些防护用品给到志愿者和医生。情况慢慢好转,居民们都适应了每天一次的核酸。

3月29日,上海要求封控区内的居民足不出户,物资全靠大白一家一家去送。次日,来自全国的物资陆续抵达上海。让小区居民能如期收到物资是志愿者们的心愿。陈默做起了小区物资的配送工作。

在陈默这个小区,志愿者们俨然成为居民们最核心的物资输送带。刚开始物资来一单送一单,很累。志愿者们很快调整思路和方法,他们等送物资的车到了,先在小区外指挥车辆排好队,一辆一辆消杀。消杀10分钟后,由电瓶车(都是小区居民筹集的)配送小队接下物资,依次送到每个单元的楼下,门栋的领队再把物资领了送到各家各户。遇到门栋的阳性居民,就是大白去送物资。

“我最自豪的是,我们小区配送队伍特别好,有章程。”陈默觉得,那一段隔离时光,又是快乐和忙碌的,一点也不单调。

小区从十几人的志愿者团队到了4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在这次疫情中,党员周大哥、徐姐天天都在,一直坚守到现在,我不是党员,但是真的蛮感动。”陈默说。

在上海小区隔离的那段时间,葱似乎成了上海人的刚需,网上的上海人晒出了各种与葱有关的照片:手握一根葱的蒙娜丽莎,以前用来插花的花瓶里种上了葱,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都是葱……

苏然也被小区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葱哥”。和陈默一样,刚开始都是为了缓解焦虑,苏然加入到了小区志愿者和义工的行列。

有一天,他在群里看着大家经常向团长求购葱姜蒜,团长也很无奈。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资源找葱姜蒜,很快就找到一批。但此时的小葱比平时贵很多,物流配送费也比较贵。看着群里邻居对小葱的渴望,他团了第一批小葱,上午送到后很快大家就分完了,但小区群里很多邻居还是没有领到,之后他又团了第二批小葱。

“看着大家在群里领到葱犹如久旱逢甘雨,我很开心,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后来,他发现大家缺面粉,又通过自己的客户资源,弄来一批面粉和大蒜生姜分发给大家。

他至今依然记得,2号楼有位阿姨特别感激他团来的面粉,亲手做了面包和他分享,“我内心充满喜悦,一件小事都能让阿姨如此开心”。

4月下旬,他陆续又采购一批蔬菜豆制品和葱姜蒜赠送给大家,因为有上次经验,这次量特别多,葱姜蒜大家领了三、四天才领完。

分割线

隔离

在媒体的描述中,从4月1日开始,魔都上海,街道上、小区里、商场中,空无一人。上海,所有的一切因病毒的侵袭而静默,前所未有的冷清。唯有一景,无论是冷清的白天,亦或凌晨的深夜,大白和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依然在辛苦工作。

陈默、阿慎、苏然,所有在上海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进入了静默期。每天,他们定时做的事情是抢菜。

陈默经历了近70天的隔离。封控的前一阵,囤了一周的菜没了,只能通过叮咚、美团抢菜。每天晚上把想要抢的菜放进购物车,早上5点50分,他会定好闹钟,准时起来抢菜。“2~3天可以抢到一次,太难了”。

阿慎最初以为就是封控3、4天,他买了更多的零食,吃饭则准备继续和以前一样点外卖。但到后来,点不到外卖,他和自己的大学同学,也定好闹钟抢菜,但四个人一周能抢到一两次已算是幸运。

这样的时日,持续了一阵子,有了团购和政府保供物资后,他们隔离生活中的窘迫得到了较大缓解。

而阿慎仍然崩溃,他说:“我不会做饭,在上海几个月的时间,我都是点外卖吃,因为生活那么紧张忙碌,回到家谁还会做饭呢。”小区里送达的物资基本是调料和蔬菜等,四个男生配送的都是一样的,这对他来说“没有用”。

幸好,他的同学会做饭,“有什么工具做什么吃”。阿慎笑言,如果自己一个住,吃饭真是一个大问题,通过这次疫情,也告诉他,还是要学会一些日常生活料理。

但对刚到上海几个月就失业又面临封控的阿慎而言,积蓄不多,从封控到离开,他始终都是焦虑的。到4月底,他几乎每天都在盘算:交房租、抢菜、买必需品的钱。

在他离开上海前,不管怎样,每个月的房租得交,水电费相对比上班的时候多了许多。“我到最后,身上还有2000元钱,我得精打细算,这些钱得花在刀刃上。”

与阿慎相比,在上海工作了20年的外乡人苏然,他的生活则要从容一些。

5月初,上海开始为全面复工复产做准备。理发成了人们特别是男人们的刚需。发型师苏然也成了小区居民们的“刚需”。他忙碌起来,开始义务为居民理发。邻里凑齐了他所需要的镜台、婴儿小推剪,剪刀,电源插座、凳子、消毒工具等,一个社区沙龙组建完成。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苏然给小区居民理发

5月初,一则苏然给小区居民理发,邻居上海交响乐团的刘老师小提琴伴奏的《 孤勇者》、《我爱你中国》火遍全网,隔离小区里这一幕温馨和谐的画面让网友感慨:暖心!

分割线

回家

4月底,陈默和女友想回家。“没有发工资,我们得交水电房租费,我们还要买相对价格高的食物,时间长了,我们是支撑不下去的。”5月14日,他在新闻上看到合肥发了通知,“不管你是哪里来的都接收,我们之后问了舒县,他们说只要你能回得来,就接收。”这对陈默他们而言,无疑是个喜讯,“合肥真是个好城市”,只是,对方需要一个返乡证明。

他去找街道办询问,街道办同意开一个返乡证明,只是得签一个承诺书,“承诺上海疫情结束之前,不能返回上海,因为出了小区就把你的数据上报了,如果你回来还得重新录进去,走流程”。

所有的事在5月17日出发之前做好了。陈默和女友决定自驾车回家,他们唯一担心的是路途上会不会卡在高速路上,“返乡证明起作用么?绿码起作用么?要不要什么通行证?万一劝返呢?”

拿好了返乡证明,他们准备了在路上足够吃的干粮,甚至准备好了可能不被接收,要在高速上渡过的可能,既然决定回家就要义无反顾。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陈默和女友自驾回家顺利到达舒城县

令陈默意外的是,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从早上9点半到下午5点,他们非常顺利的回到了家乡。在路上,沿途只查看了他们的返乡证明和核酸,一路高速,毫无阻碍。在路上,陈默接到了舒城县政府的电话,“问我们到哪里了,他们在路口接我们,带我们到隔离酒店,很感动,很温暖,很开心。”陈默说,他知道他们其实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是家乡人能以包容的姿态接收他们回家,足以慰藉。

到了高速路口,县政府的车引导他们到了酒店隔离。

回家,更是阿慎的刚需,后期他总是无法入眠,愈加焦虑,“不得不回,必须先回去再说”。阿慎决定把自己仅剩的2000元用在回家的路费上。

5月8日,上海快递第一批复工复产“白名单”公布,昔日的烟火气开始在街面上复苏。而从三月到现在,人们都在等一句解封。

也就是这一天,阿慎听说有3万人从虹桥火车站出发,乘坐高铁返回了武汉,而且听说回到武汉可以免费隔离。他开始向社区、志愿者打听火车票的事。无果,又抢了两天的票还是买不到,他最后曲折找到一位朋友,对方答应给他买好上海到徐州中转的火车票。

“无论付出怎样的辛苦,只要能回家,一切都是值得的!”阿慎5月12日早上6点出发,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阿慎胸前挎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在小区门口找到一辆刹车有问题的共享单车,在车龙头前再挂两个包——这是他能带走的所有的家当。

“只要能及时赶到火车站,我就有可能回家。”他没有拿到车票,他和朋友约好火车站拿票,他希望能如期拿到票,所以必须得提前到车站等票。按平时,从小区到到车站坐地铁20分钟,这次阿慎骑车,到达虹桥火车站时是早上8点,他冒雨骑了2个小时,中途又走了15分钟,再找了另一辆自行车骑到了终点。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阿慎骑自行车终于到达虹桥火车站

总算可以松一口气。拿到了到徐州的车票是下午5点的,朋友让他在南京下车再转去武汉。但到了下午3点,他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听说南京不能隔夜中转,我又慌了,开始不停打电话询问。”和他一个方向的人在车站还有好几个,大家都在问,但是没有问到更确切的回答,最终他们问到徐州可以隔夜中转,几人商定就去徐州再转武汉。

从早上6点到下午5点,阿慎折腾了11个小时,总算坐上了开往徐州的火车。他身上只带了一瓶水、两瓶八宝粥。“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如果买不到票,就在车站直到离开,我不可能再回小区,因为签了承诺书,更因为我买完票,身上没钱了。”

到了徐州有人来接,一车人被接往指定的地点隔离。第二天一早5点半,他再次回到徐州火车站,10点半登上了前往武汉的火车。付完车费和一晚隔离的费用后,他几乎身无分文,但能回家足以慰藉。

折腾了两天,14日下午2点半,阿慎回到了武汉。“在大巴车上我小心翼翼问大白,隔离酒店需要钱吗,她说不需要。”他最终放下了心。

离开了上海那一刻,陈默觉得挺心酸。17号早上出发前,志愿者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叫他们又做了一次核酸,他说:“至少24小时的核酸可以应对路途中遇到的困难。和街坊领居相处了一个多月,他们没有因为我是外地人而歧视我,他们跟我说话就用普通话,他们很好。”他觉得在上海最值得回味的,是那两个月隔离时的温暖,他学会了很多知识,“成了半个小医生了”。这一场疫情,他收获了冷清之外的暖意。

陈默和女友现在在家乡的酒店隔离14天后便可以回家了。他说,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上海,这个城市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等上海疫情结束了,我们还要回上海”。

阿慎当初揣着3000元来到上海打拼,半年后,这场疫情让他向上海挥手道别,但他觉得,自己仍喜欢这座城市,等疫情过了,他或许还会回来,“有很多机会,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他笑言。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苏然和邻居们也因理发建立了友谊

上海很快要复工复产了,到2022年5月最后这几天,苏然仍在为小区居民们公益理发。理发群里,早就排起了长龙,居民们说等完全解封了,男人先来找他理发,女人可以再等等 。还打趣说,苏然不要搬家,搬家一定要跟他们打声招呼。

“我觉得这段时间真很温暖,疫情时代的温暖,我不会离开上海。”苏然笑着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默、阿慎为化名)

上海隔离青年回家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