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施滉:水木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开屏新闻2022-06-22 13:43

昆滇风云.jpg


施滉

施滉:水木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施滉,又名赵声,1900年出生于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一个小学教师家庭。5岁时跟随到乔后盐矿教书的父亲读小学,13岁考取云南省军医学校,17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在北平(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被选为清华学校学生会会长,192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1927年3月加入美国共产党,任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1929年秋到达莫斯科,1930年秋受组织派遣回国,先后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1933年3月,担任河北省委代理书记、书记,同年冬天被捕。1934年初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34岁。施滉用他34年的人生岁月铸就了一位共产主义者的伟岸形象。

施滉和马曜是百年来云南洱源最具影响力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施滉考入清华学校,成为莘莘学子中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施滉的脑海中出现这样一幕:油灯下,母亲借着昏暗的光,把黄豆里霉烂的豆子和渣土拣拾出去。清晨,半睡半醒中听到门“吱呀”一声,他知道,母亲要去集市上卖豆腐了,他目送着母亲……施滉从小深知母亲的不易,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成就一番事业和抱负。

施滉虽出身贫苦,但也是出自诗书世家。在他幼年时期,他父亲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和古今名人事迹来开导他。少年时期的施滉深受熏陶,在之后的学习和革命生涯中勤俭不辍,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中坚强地生存和坚持开展革命工作。


分割线

内心萌发救国救民的种子

13岁那年,施滉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昆明求学,终日与书籍为伴。之后,他进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在昆明读书期间,他常常在街上见到流亡到昆明的许多越南难民面黄肌瘦,衣裳褴褛。这些景象,促使他更加关心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他内心萌发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16年,施滉以第一名的成绩在云南省军医学校毕业,按照校方规定,应保送到天津高等军医学校深造,但学校却保送了一个家里有钱有势的学生。这件事对施滉触动很深,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黑暗,寻求公正光明的种子此时在他心里埋下了。1917年秋天,施滉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取清华学校。为带他赴京面试,父亲筹借了银币一百元做路费,父子二人由昆明启程,转道越南经天津到北京。他在父亲的鼓励下,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面试,击碎了地方官绅的阴谋,但现实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再次触及施滉内心,改造社会的愿望由此萌生。

施滉:水木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施滉、冀朝鼎等人1920年春组织成立“唯真学会”,提出“政治救国”主张。前排左1为徐永煐、左4为冀朝鼎、左6为施滉。

施滉来到清华学校,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生活费用问题,因为父亲的薪水是不足以供给的。因此,他只好在学校图书馆里担任学生助理。微薄的收入不够支出,他就利用假期当家庭教师来弥补。在清华求学的7年间,他穿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同学送给他的。尽管生活困难、半工半读,但自小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俭朴美德让他克服了困难。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融会贯通,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1924年夏天,7年的清华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施滉和徐永煐等经过商量后,决定乘此机会到广州拜见他们敬仰已久的孙中山、李大钊等革命先辈,寻求今后学习、做事的方向、方针。孙中山与他们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孙中山、李大钊的谆谆教诲,点亮了施滉等人的心灯,坚定了他们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广州之行,让他们更加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国情,认识了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孙中山、李大钊两个中国革命领袖身上,施滉等人学到了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等高尚品质。

分割线

被审讯时仍与敌人作斗争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等,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在美共中央领导下,施滉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建立党组织。他多次遭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在云南的老家也遭到查抄。面对白色恐怖的威胁,施滉毫不动摇,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施滉:水木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清华大学三教外墙上的施滉壁像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

1930年秋末,施滉受组织之命,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施滉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工作,不久后调到中共中央翻译科,任务是将党的文件译为英文。翻译工作要求速度快、质量高,他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党的工作,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工作效率,他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比如翻译时,先通读原文,掌握思想和内容后才下笔翻译,最终达到每天翻译一万多字的高水平。通过这项工作,他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党中央的路线和方针。

1931年,施滉被派往河北,先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和省委书记。1933年冬天,施滉和其他13位同志在北平艺专开会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包围。施滉等人顽强抵抗,最终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在狱中,施滉始终坚贞不屈。被审讯时,他义正词严地大数反动政府罪状,坚决与敌人作斗争。1934年初,施滉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4岁。

中共河北省委在施滉牺牲一周年时作出决议,纪念施滉烈士英勇牺牲,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河北省委把施滉的革命生平列入烈士传。

【青年观】

牺牲多壮志热血沃中华

1949年4月29日,清华园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日,1924级部分校友建议为施滉烈士在校内立碑。翌年1月,校委会决定,在图书馆内建立施滉纪念壁碑。壁碑以大理石制成,白底金字,上面镶着烈士铜像,镌刻着四行大字: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积极探索,追求真理,言行一致,勇于实践,是施滉为人的特点。他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誓言。

施滉短暂的一生,从一个苍洱少年、清华学子,逐步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胸怀大志、执着追求真理、勇于担当,为共产主义和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奋斗献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田睿

张田睿 27岁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责任编辑 袁熙

校对 徐红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