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艾思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付出毕生精力
开屏新闻2022-07-05 10:33

昆滇风云.jpg

艾思奇 《大众哲学》的作者.jpg

【一览其人】 

艾思奇(1910—1966),《大众哲学》的作者,原名李生萱,蒙古族,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撰写的《大众哲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力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良好开端。

和顺古镇故居前竖立着艾思奇雕像.jpg

和顺古镇故居前竖立着艾思奇雕像 (中共腾冲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考察时,专门参观了和顺古镇深处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作出的积极贡献。“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言语间,总书记对艾思奇赞赏有加。这不是他第一次“点赞”艾思奇。2016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艾思奇就位列其中。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的艾思奇生于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从小受父亲(民主革命家李曰垓)的熏陶,青年时期便阅读了英、德、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原版和译版的著作。

时光沉静无言,艾思奇纪念馆中隐现的,是这位“人民的哲学家”的毕生追求——“把哲学还给民众”。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传播,照亮前路,启迪后人,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割线

为劳动人民探索新哲学通俗化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参加了在该校图书馆工作的早期共产党员李国柱创建并领导的秘密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在这里,他初次读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

1927年和1930年,艾思奇分别两次到日本留学。他原是一名冶金采矿专业的学生,后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苦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九一八事变后,他弃学回国。

“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坚定地开启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从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

1932年,艾思奇去了上海。当时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吞中国之时,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和群众。他为适应中国革命斗争和群众的需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写了很多通俗生动的哲学文章。

1935年,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他奉党中央调令,奔赴延安工作。为了适应中国艰巨复杂的斗争需要,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干部和群众,他在1938年4月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他说:“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他提出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主张,为哲学理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同时又推动他自己在哲学理论工作中创造出了卓越的成绩。

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故居院门.jpg

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故居院门  罗宗伟 摄

1948年至1966年,艾思奇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工作。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对培育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教育广大知识青年、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了巨大作用。

艾思奇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兼哲学教研室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

1966年3月,艾思奇在北京逝世。

分割线

《大众哲学》:“一卷书雄百万兵”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于马克思这句名言,艾思奇深谙其道。《大众哲学》之所以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朴实、自然、亲切的文风。

艾思奇在写作的时候便在不断思考:如何让群众掌握哲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呢?他意识到,面向大众的讲述,必须通俗简明、浅显易懂,才能达成良好的普及效果。于是,他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细微中见高远,朴实处见崇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范例。他将艰涩的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拉近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活的、现实的、实践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艾思奇的部分著作 (据云南文明网).jpg

艾思奇的部分著作 (据云南文明网)

1934年,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解读文章。为了尽可能地贴近群众,他将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口语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期达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启蒙作用。他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解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癞蛤蟆能捉水里的虫子,却捉不到空中的天鹅,如果你所希望的事情和物质规律相违背,就必定要落下笑柄。日本军阀想征服地球,这是全世界人人明白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好典型。”1935年底,这些文章结集成书,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

《哲学讲话》修改几次后,1935年,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问世,引起全国轰动。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使新哲学开始走进群众的视野。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因为它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千百万群众觉悟并被动员起来,团结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周围,由此凝聚成磅礴之力。这本书也由此获誉“一卷书雄百万兵”。

分割线

【青年观】

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张田睿 27岁.jpg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艾思奇留下了300万字的著作。在艾思奇故居纪念馆大门的屏风上,写着8个大字:“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我想,他的毕生追求“把哲学还给民众”,他做到了。

他是学者、战士。艾思奇用最平实、简单的语言,揭开了哲学的高深感和神秘感。他的一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查找他的资料时,我深深被他的坚持感动,他的一生都在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贡献。我们身为青年,应当如艾思奇一般,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路上不断前进。

他是真诚的人。艾思奇先生倡导“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些理论知识,我身为媒体从业者,应当不断学习。作为记者,我应当谨记新闻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出来的报道应当要让读者听得懂、看得懂,而艾思奇让我加深了对该原则的理解。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责编 易科彦

校对 朱丽

审核 武熙智

终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