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茶马古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古文明之路
开屏新闻2022-07-13 10:57

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普洱市,途经大理州和丽江市,从香格里拉进入西藏拉萨。千百年来,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幽幽马铃声不绝于耳,无数马帮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用人背马驮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穿过连绵不断的山峰,跨过滔滔不绝的江河,这条险峻的交通要道,就是世人所称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与“香格里拉”今天已经成为云南最有文化内涵的两个独具影响力的品牌。

分割线

溯源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马铃悠悠响千年

说起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在各民族生活中,藏族将茶看作“一日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加上文成、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让唐朝和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交流融合,唐朝人饮茶的习俗也传入吐蕃,并渐成社会风气。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涉藏地区,同时将涉藏地区的骡马输入内地,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民族商贩、马帮的努力下,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被开辟出来。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它是以川藏线、滇藏线为主要干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川藏线从四川雅安出发,经过康定、巴塘等地再到西藏拉萨;滇藏线则从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地西双版纳、普洱出发,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再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据史料记载,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唐代,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成为云南最强大的封建集权统治者,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吐蕃与大理国的贸易不但没有间断,反而因大理国与宋朝建立大型的互市而有所扩大。大理国主要向内地输送毡子、甲胄、漆器等工艺品,还有麝香、熊胆之类的珍贵药材,并从内地获取汉文书籍、缯帛、瓷器、中药材、金属工艺品等。吐蕃则从贸易中获得了用以制造农牧工具、刀具的铁以及茶叶、布匹、糖等商品。

北宋后期,长期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的麽些人(今纳西族),在丽江地区逐渐形成势力,不断向涉藏地区边界扩展,并开拓了周边地区的贸易通道。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麽些首领被赐以木姓,次年又被任命为丽江知府。此后,历代纳西木氏土司经过上百年的商贸交易,把早期用于战争的滇藏栈道发展成为一条以运输商品为主的通商渠道。

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批准西藏在北胜(今永胜)互市。史料记载,当时仅从普洱远销西藏的茶叶就有3万驮之多。清政府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经营茶叶要向官方领“茶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批准在中甸互市,1688年在中甸(今香格里拉)设立茶关。全盛时期,来往马帮的牲畜可达上万匹之多,从此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一千余马帮运输茶叶,然后转至普洱府加工精制。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鉴于瘴虐流行,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自此思茅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

从道光至光绪初年(公元1821年—1876年),思茅城商旅云集,每年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经商交易,并有印度商旅驮运茶叶、紫胶到此进行交易,滇南商道成了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今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往来于西双版纳、思茅和普洱之间,形成了一条异常兴盛的茶马商道。

昆滇风云|茶马古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古文明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10年,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8、317国道取代,不再如从前兴盛。

分割线

考察

30年前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

“茶马古道”并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1990年,由云南大学教授、著名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木霁弘牵头组织,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参与的6人考察小组历经100多天的徒步、考察,揭开了这条古道神秘的面纱,并在1992年出版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

1990年的夏天,木霁弘等6人带着一队马帮,从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中甸。他们要印证茶马古道的真实存在,并在沿途进行一些学术考察。他们这次行程经受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随时都要面对死亡的危险,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岩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着他们行走此路的艰难。

他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步行两千多公里,翻越几十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数十条激流险滩,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语言文化作了系统的考察,收集记录了近百万字的资料,拍下了3000多张纪实照片,录下上百盘民间故事和音乐磁带,采集了上千个实物标本。

最后,他们把亚洲大陆上这条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命名为茶马古道。

昆滇风云|茶马古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古文明之路

茶马古道路线示意图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木霁弘等6人于1992年发表了关于茶马古道考察和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和第一本专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这一名称,开始在文献中迅速传播。木霁弘等6个人也很快被学界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

分割线

见证

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像一张巨大的网,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通过这张网,加强了联系和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古道把内地的茶文化传播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并向涉藏地区输入了大量内地工农业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涉藏地区的物质生活。同时,内地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能工巧匠也随着古道进入涉藏地区,推动了涉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茶马古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通道。

茶马古道还是一条促进民族与地域文化交流的“天路”。茶马古道穿行于青藏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脉的雪域云端,将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地区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联系、协同发展。特别是茶马古道的贸易活动,成为汉、藏两大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渠道,促成汉、藏民族的沟通并在行为、心理、情感上亲近、团结和融合。

茶马古道穿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交接之处,其拓展和茶马贸易的兴盛,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在抗日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都被截断时,经由西藏再转道至印度的茶马古道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为了托运物资,马帮奔走不息,铜铃声响彻山谷。

分割线

发光

马帮小镇变身为旅游胜地

千百年间,世序更替,茶马古道从始至终都在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如今的茶马古道,不再承担滇藏贸易往来的主要职责,但其蕴含着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意义仍被后人追捧。

今天,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村等曾经因茶马古道而诞生的古镇迎来送往成千上万的游客,曾经因马帮而热闹的小镇,成了如今内涵丰富的旅游胜地。

普洱市宁洱县的那柯里村曾是普洱府茶马古道上一个热闹繁忙的重要驿站,拥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马帮文化。相传,无论从磨黑孔雀坪下来走夷方,还是从思茅上来,经官府大道入京的马帮,都要在那柯里荣发马店歇脚过夜。进出荣发马店的马帮须涉水蹚过店前的一条小河,劳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马儿面对清凉的河水,会流下泪水,因而得名“马哭里”。视马为生命的马锅头几次上书官府,官府遂了马锅头的心愿,修建了一座长20余米、规格为五格的“风雨桥”,从此,“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

昆滇风云|茶马古道: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古文明之路

全国美丽乡村那柯里保存有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彤 摄)

随着铜铃蹄音渐行渐远,那柯里村的茶贸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为了重现那柯里茶马驿站当年的兴盛繁荣景象,宁洱县以茶马古道、马帮、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完成了那柯里至思茅区坡脚4.377千米的茶马古道恢复修建;建成和修缮实心树连心桥、驿站广场、马鞍人行桥、马鞍风雨桥、马鞍吊桥、马掌铺、同心亭等17个景观旅游景点。如今,走在那柯里村,茶马古道、荣发马店、风雨桥,以及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众多遗迹、遗物,都在静静地守望着幽幽古道上的千年沧桑。

茶马古道由南至北,途经云南众多古镇,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便是其中之一。因其富足的物产和便利的交通,大米、食盐、香油、乳制品、日用品,应有尽有,沙溪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2001年,沙溪(寺登)区域入选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开始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里。

沙溪繁华虽已褪去,却依然保留着历史文化。漫步在古镇中,祥和、宁静的氛围让人不由得慢下来,是它给人的第一感觉。一处处历经沧桑的老建筑,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古戏台、寺登街以及坐落在古镇东边的玉津桥,每一处都见证着沙溪古镇历史变化。

2020年,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正式落户大理剑川古城。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建设,沙溪古镇茶马古道馆便是其中之一。该馆分为“时空延绵古道之崎”“韧性苦旅生命之歌”“绿色黄金贸易之纲”“美美与共天路之光”4个章节。

如今,到沙溪古镇游玩,不仅可以感受千年古镇的祥和安宁,还能在茶马古道馆内体验马帮生活和文化精神。


【青年观】

它像一座桥

承接历史连通未来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追溯,我并不清楚“茶马古道”这一名称只有30年的历史,更不清楚它是一条怎样的古道。

初识“茶马古道”还是在我孩童时期,那时只知道它是一条用马运输茶叶而“走”出来的道路,并不知它的险峻与艰难,更不知它的意义何在。真正接触“茶马古道”,是上大学时和同学的一次旅行,我们去了沙溪古镇。记忆中,古镇外的玉津桥很适合拍照,如有村民牵着马匹路过,更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古镇是安静的,安静到难以想象曾经的热闹景象。旅行总是匆忙的,打卡式的游玩中未能完全感受茶马驿站的悠悠历史。

记者的工作,让我到过不少茶马古道驿站,普洱市的那柯里村是其中之一。在当地导游的讲解中,我对茶马古道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曾经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的马帮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随着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那柯里村进行了旅游开发,游客们能从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的石槽等老物件一窥千百年前的马帮生活。

曾经的茶马古道已载入史册。如今,它虽不再承担交通往来的职责,但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被后人熟知。沿途的古镇、古村落也因它成了旅游景点。不禁感叹,从诞生至今,古道一直在带动沿途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它像一座桥,承接历史,连通未来。

罗宗伟 27岁

罗宗伟 27岁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郭毅

审核 严云

终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来云南,打卡不一样的“海”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