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李家瑞:云南考古事业奠基人和拓荒者
开屏新闻2022-07-15 09:42

【一览其人】

昆滇风云|李家瑞:云南考古事业奠基人和拓荒者

李家瑞(1895-1975年),原名辑五,白族,出生于云南剑川县,现代民俗学家、考古学家,曾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被誉为中国俗曲研究第一人、云南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和博物馆事业奠基人。

他不仅是云南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和拓荒者,也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家。他为云南的考古、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的考古和“滇王之印”的发现,都是李家瑞主持下的云南重要考古事件。李家瑞,一个载入云南文化史册的名字。

分割线

出身边地

依旧胸怀远大理想

李家瑞,白族,云南剑川县人,自幼勤奋好学,15岁高小毕业,1916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学(现大理一中)学习,次年考入昆明承德中学,后转入昆明二部师范学习。1920年,他毕业于昆明二部师范,去嵩明高小任教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公费生),读预科两年后升入中国文学系,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半农。

在李家瑞大学三年级时,省政府停止外省学子公费求学,李家瑞几至辍学,刘半农介绍他当家庭教师,继续完成学业。

1928年,李家瑞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经恩师刘半农介绍,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员,专门从事中国民俗文学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他与刘半农合编《宋元以来俗学谱》一书,该书作为专刊刊印于世。对于刘半农主编出版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李家瑞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此后,他以将近7年的时间编写,于1937年5月出版约40万字的《北平风俗类征》上下册,还发表《说弹词》《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打花鼓》等多篇论文。1933年,为庆祝蔡元培65岁华诞,他特地撰写题为《乾隆以来北京儿歌嬗变举例》的论文,刊于蔡元培65岁华诞纪念集。

昆滇风云|李家瑞:云南考古事业奠基人和拓荒者

李家瑞著作《北平俗曲略》

1928年至1940年,李家瑞一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民俗文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当以《北平俗曲略》一书为代表。书中,他将所得俗曲资料分为论书、戏剧、杂曲、杂耍和徒歌5属,下分62类,每类作考证或叙述,并附实例,在“序目”中对北平俗曲的来源、材料、分类、特点、唱者、班子和歌唱地方一一作了概括和论述。这部著作,深得刘半农赞赏。刘半农曾亲为之作序,他认为“这是一部独立的书,但也可与《中国俗曲总目稿》相辅而行,作为有力的补充”,肯定它“是我们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叙述”。至今,《北平俗曲略》仍为中国民俗学者所推崇,并作为研究俗文学的依据。

分割线

收入微薄

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李家瑞携眷属回到云南。他打算编写一部《北曲方言义证》,并对《北平俗曲略》一书进行修改。惜于1938年患神经衰弱症,不得已而离所休养,以致《北平俗曲略》直至50年后才由海峡两岸的出版社先后再版。《北曲方言义证》也未能完稿,这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工作的一项损失。

1941年,他病势好转,应省立大理中学之聘,任高中部教师。1943年秋,他到省立丽江中学任教,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工作在中学教育战线上,并继续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利用假期去滇西地区做考古调查。当时,云南文物考古工作尚处于较为荒芜的状态,李家瑞以勇敢拓荒的精神,转而从事这项工作,不仅撰写了有关滇西火葬墓方面的大量文章,而且用自己任教的微薄所得,自请摄影师拍摄石宝山石窟造像,作为研究南诏、大理国文化艺术的图片资料。1950年初,他受聘任鹤庆中学高中部教员,桃李遍及滇西北。

1951年,他以云南文物保护委员会顾问名义,参加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对剑川石钟山石窟的调查。继又参加云南省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先后担任文物整理保管部主任和主持工作的副馆长(馆长是气象学家陈一得,当时为省科协主席)。1954年,他率队参观了国内15个重要的博物馆。次年,去北京参加全国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并把云南省博物馆的一批年轻人送到北京大学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田野考古培训班。

1955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大型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展览,李家瑞是此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周恩来、陈毅观看展览后,对云南民族历史文物工作者给予亲切关怀与鼓励,使李家瑞深受鼓舞。1958年,他率考古工作队赴剑川,抢救和清理海门口新发现的云南第一个“铜石并用时代”遗址,撰写了《海门口遗址考查》等3篇文章。

50年代以后,在李家瑞主持下,云南省博物馆对晋宁石寨山文化遗址多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为解放后我国考古学方面的重大成就之一。李家瑞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出土文物的价值》《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漆器复原》《从晋宁古墓发现古铜鼓形器说云南用贝的材料》等文章。此外,他对云南的民族历史、文物也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关庄蹻入滇问题2篇、云南文物考古14篇、大理白族自治州调查材料4篇、石宝山石窟考证3篇。其中,《用文物补正南诏及大理国的纪年》一文,以出土文物对南诏及大理国纪年作了辨伪补正,纠正了文献记载的舛误;《古代云南用贝币的大概情况》一文,进一步论证了云南在古代用贝作货币的史实。此外,他还运用文物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为白族文史学家、民间文艺家徐嘉瑞的《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作了详细的校订。

昆滇风云|李家瑞:云南考古事业奠基人和拓荒者

李家瑞著作《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

李家瑞主持云南省博物馆工作以来,对博物馆藏品收集、文物鉴定、科研组织以及青年业务人员的培养都十分重视。他经常参与领导科研小组的活动和举办云南地方文献史料讲座,讲授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有关文献,为云南省博物馆后来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至1975年期间,李家瑞受到冲击,中断了长期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后又被迫“疏散”回乡,贫病交迫,致使他已经拟定的选题及部分选题的提纲终未能成篇。李家瑞于1975年11月逝世,享年80岁。


【青年观】

海门遗址在 功劳千秋存

李家瑞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完成自己的使命,追求心中梦想,追求一生所爱。李家瑞用自己的坚持,克服重重困难,在当时云南文物考古工作尚处于荒芜的情况下,以勇敢拓荒的精神开创云南文物考古工作的先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晋宁石寨山考古、“滇王之印”的发现和剑川海门口考古这一系列20世纪云南考古的重大事件都是在李家瑞主持下开展的。他用自己的考古成果丰富了云南历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云南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使之持续焕发光彩。

为此,后人这样评价他:“学史成绝唱,辑五独不群。海门遗址在,功劳千秋存。”他不仅是云南考古和文博工作的开创者,也是优秀的民间文艺家。他为云南的考古、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留给后人无数的知识宝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李家瑞、方国瑜、梁书农、马曜、张希鲁、汪宁生、张永康、张增祺、马文斗为代表的学者型考古学家与王大道、莫耀宗、熊瑛、孙太初、阚勇、邱宣充、戴宗品、蒋志龙、刘旭等老中青三代考古工作者一起,为现代云南考古的学科体系建设和田野考古事业做出了可贵贡献。如今,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该向李家瑞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兢兢业业,学习他的孜孜不倦,学习他的锲而不舍。

张田睿 27岁.jpg

张田睿 27岁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文

图源 西云拾贝公众号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郭毅

审核 严云

终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