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斩断黑灰产业须从供给源头发力
开屏新闻2022-08-25 09:06

充电宝、插头、插座、水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可能是安装有窃听窃照定位功能的“间谍”设备。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市面上流传有不少被改装过的“间谍”充电宝,只需改装内置一块通信SIM卡,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有网店表示,其可以对各类物品进行改装定制,生活中常见的蓝牙音箱、插头、钱包、打火机等都可以被改装成窃听器、定位器。(8月24日《法治日报》)

现代社会,个人信息“失守”几乎是全方位的。若非媒体起底曝光,公众很难想象,各类窃听窃照设备已如此之深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只需按需定制,很多常见的小物件,都可摇身一变成为窃听器、定位器。此类伪装式窃听、窃照设备,隐蔽性、欺骗性极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信息攻防战的博弈双方处于两个极不对等的位置。

区别于狭义的偷拍摄像头,广义上的窃听、窃照设备,其性质、用途以及产生的后果,都要复杂得多。一般而言,酒店、出租屋内等场所内的针孔摄像头主要为了拍摄私密视频传播获利。此类设备很难被发现,但一旦被查获,后续的调查、起诉、审判反倒不难,很多都以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量刑。与之相较,利用窃听器、定位器等窃听、窃照事件的定性与追责,要棘手得多,很多时候受害者对之没有办法。

在某些高频使用场景下,老板用窃听设备偷听员工私下谈话,妻子、丈夫用定位器追踪对方活动轨迹……毫无疑问,此类做法侵犯了隐私权。现实中,这类做法就算东窗事发,多半也就是大闹一场便结束,很少诉至公堂,使得窃听、窃照实施人有恃无恐。

《刑法》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在现有法律体系架构内,对于窃听、窃照的整治,主要只能诉诸于源头清理。也就是,依照“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对设备的制售方进行惩戒。通过清理供给来抑制需求,这一治理逻辑理论上是成立的。

窃听、窃照设备,游走在灰色地带。在“买卖不同罪”的法律规则大框架下,对于相关黑灰产业的打击,更需精准发力,既要主动出击,也要抓住重点。如此,才有事半功倍之效。(特约评论员 然玉)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