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罗近溪:云南明代乡村治理的先驱
开屏新闻2022-09-02 10:20

昆滇风云.jpg

千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和一代代来自中原先进地区的流官、硕学、名士、宿儒一起共同书写了云南的发展史。本期介绍明代中晚期在云南乡村治理卓有贡献的江西名宦罗近溪。他在云南为官期间,治理农田水利,政绩突出,同时致力讲学和著述,对王阳明心学在云南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罗近溪在云南游宦数年,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其乡村治理的思想,主要反映在《腾越州乡约训语》等著述里,在今天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值得研究和借鉴。

【昆滇风云】罗近溪:云南明代乡村治理的先驱

▲罗近溪画像

罗近溪(1515—1588年),又名罗汝芳,江西南城县人,明代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唯一特出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分割线

政绩卓著的大儒

明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初二,罗近溪出生于江西南城县一户书香之家。其父罗锦是王阳明心学的一名继承者,一生乐于阐发良知之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罗近溪从小笃学力行。在他18岁的时候,因过度实践“静坐澄心”,造成重病。于是,父亲让他奉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疾病逐渐痊愈。26岁时,罗近溪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落第,却幸遇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传人颜钧(字子和,号山农),于是终生奉颜山农为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39岁的罗近溪登进士,开始涉足仕途,曾任太湖(今安徽安庆)知县、山东刑部主事、宁国(今安徽宣城)知府等职,期间多次回乡守制或居家静养、讲学。

万历元年(1573年)十月,朝廷委派罗近溪到云南为官,此时他已年近花甲,于是“具疏乞休”,但朝廷不允。罗近溪正在考虑是否要挂冠而去时,他的妻子吴氏说:“云南偏远,没有十分出名的学者,你去传播学术,今后人才辈出,不也是你努力的成果吗?”这番话让罗近溪改变了主意,“圣人所居则化,何陋之有?”于是,时年59岁的罗近溪出任云南屯田副使,主管农田水利事务。

罗近溪于万历二年(1574年)十一月抵达昆明后,整治滇池,疏挖金汁、银汁二河,修治境内水利,新增灌田面积千余亩。他在云南期间,遍历楚雄、大理、澄江、石屏、永昌(今保山)等地,修理堤坝,疏导河渠,搭建桥梁,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万历四年(1576年),罗近溪还主持修建了侍郎坝(今腾冲市腾越镇)与安宁州两座城池。

万历五年(1577年)二月,63岁的罗近溪升任云南布政司左参政,分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等事。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发现罗近溪学养深厚,热心讲学,就把学道的大印交付与他,让罗近溪兼职主管云南教育。

罗近溪勤勉从政,同时讲学不辍。他善于把高深的哲学思想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受到云南各地平民百姓的广泛接纳。他主讲昆明五华书院,听讲的父老子弟多达数千人。弟子杜应奎把他在昆明讲学留下的《五华会语》和《双玉会语》,以及在云南各地讲学的记录编为3卷,后以《近溪罗先生会语》刊行。

尽管罗近溪在云南的时间不长,却在云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作出杰出贡献,事迹彪炳史册。

【昆滇风云】罗近溪:云南明代乡村治理的先驱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刻印的《罗近溪先生一贯编》

分割线

乡村治理的思考

万历三年(1575年)秋,罗近溪主持疏导永昌(今保山市)龙池、沙河,又在腾越州(即今腾冲一带)以智谋平定了动乱之后,为了当地的长治久安,他即于腾越讲学,同时依照王阳明的“十家牌法”,因地制宜制订《乡约》,并广泛宣讲,留下《腾越州乡约训语》等著述。通过这些文献不难看出,腾越一带地方,乃是其“乡约理念”的实践之地。

罗近溪在腾越州举行《乡约》会讲时,有人曾指出他的《乡约》与其他乡约的不同:“往见各处举行乡约,多有立簿以书善恶,公论以示劝惩,其约反多不行,原是带着政刑的意思在。若昨日,公祖只是宣扬圣训,并唤醒人心,而老幼百千万众俱踊跃忻忻向善而不能自已,真如草木花卉一遇春风,则万紫千红,满前尽是一片生机矣。”可见,罗近溪的《乡约》,并未采取公开立簿以书善恶的方式,而是注重于唤醒人心、启迪智慧,他还在五华书院持续讲授《乡约》等著述。罗近溪的《庭训》《乡约》《训语》,对云南历史上的家风家训传统产生过深远影响。

罗近溪在云南腾越州等地任职期间留下了不少著作,其中《腾越州乡约训语》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在《腾越州乡约训语》中,罗近溪认为:“盖在此同立同听者,不是你们的乡里,便是你们的子孙,今能顺从而不违,恭敬而不怠,则乡里即成和同,而子孙亦好看样,乃为和睦、教训也。”能够顺而不违,恭敬而不懈怠,那么乡里的人就会变得和睦,变得混同,大家都互相同意,没有矛盾,这个就是和睦。如果单纯为了和睦去做这做那,却不一定能实现和睦。如果从内心深处接受了,顺从了,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结果,那就是和睦。在他看来,对于子女,无需刻意教训,父母若能做好自己,小孩就自然而然继承过来了;师长做好自己,那么学生、下属就自然跟着走。所以,口头上的教训并不重要,父母以身作则,教训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分割线

“静定”的人生智慧

万历五年(1577年),罗近溪巡察楚雄,于楚雄书院讲学,留下“捧茶童子即知道”的茶道公案。罗近溪的一位朋友说:“吾侪今日只合时时照管本心,事事归依本性。”我现在用功只是时时刻刻照管本心,事事归依本性。罗近溪借着两个童子端茶过来之际,提醒他:“我的心,也无个中,也无个外;所用工夫,也不在心中,也不在心外。只说童子献茶来时,随众起而受之,已而从容啜毕,童子来接茶瓯时,又随众付而与之。君必以心相求,则此无非是心;以工夫相求,则此无非是工夫;若以圣贤格言相求,则此亦可说‘动静不失其时,而其道光明也’。”

罗近溪所说的道理看似极其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儒家所有的修为在里面。我们在人生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感受到什么样的烦恼,无一不是跟这份原本静定的内心失去了联系。一旦我们和自己内心的这份静定连接起来,那么就没有烦恼,也不会做错事。所有的孝顺、尊敬、和睦、教训都只是我们归于静定的一个副产品。他认为,“太和”(也称寂静、静定)是人生智慧与修为的一种极高的功夫和境界。

罗近溪所说的孝顺、尊敬、和睦、教训,实际上都是仁爱的具体体现。同样的一个爱,表现在不同的关系里,就产生出不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虽然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但是那个真正的爱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而真正的爱只有在静定之中才涌现出来,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练习返回静定,才能达到和维持爱的纯洁性,以及滋养道德的深根。在这个意义上,罗近溪的《训语》《会语》有着长久的价值,“说静便静”的理念也值得深入体会。

罗近溪于万历五年(1577年)辞官,万历十六年(1588年)逝世,享年74岁,葬于家乡南城县凤凰山,送葬弟子数百人,弟子私谥“明德夫子”。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撰写《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一文,记录和评介了罗近溪一生的事迹和贡献。在云南文化史上,罗近溪的讲学起到了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实际作用,他把王阳明心学的种子播撒在了边疆大地。罗近溪对乡村治理的思考和实践,以及“静定”和“致良知”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有值得深入探索和领悟的价值。


作者 王颢 谢青松(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大学)

责编 猫恩泊

校对 朱丽

审核 严云

终审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