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开屏新闻2022-09-07 10:59

昆滇风云.jpg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曾经走过的路,重温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比学可亲可敬的大人物,凝望泽被后世的大工程,展现丰富多彩的风物志,对进一步鼓舞斗志,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重要意义。6月2日起,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客户端推出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截至9月6日,已刊发38篇稿件,全网点击量突破500万,获得了专家的好评、读者的点赞。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6).jpg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7).jpg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5).jpg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4).jpg

分割线

精品力作获多方关注和肯定

从云南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经济特元袁嘉谷,到云南新美术的开拓者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雕塑家廖新学;从热血壮山河的红色伉俪李国柱与吴澄,到被誉为华夏英杰、一门三雄的祥云王氏三兄弟;从滇铜京运的历史奇观,到圆通山东北角的一段城墙、一段往事……3个多月来,春城晚报“90后”记者编辑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作者,不断复盘云岭大地一个个大事件、大人物、大工程,报道详实、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2).jpg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杜建民先生欣然命笔,为“昆滇风云”题写了刊头。6月21日,在本报刊发第11天后,《作家文摘》转载了春城晚报记者撰写的《从牧童到艺术大师——中国20世纪杰出的雕塑家廖新学》一文,扩大了影响。3个多月来,包括著名学者在内的239位文史爱好者踊跃来稿,共316篇,部分已刊发见报。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来信息,分享他们对“昆滇风云”的热爱,有的直接来到春城晚报总编室,提供报道线索,提出报道建议。

云南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郭大烈教授在给我们的信中,对多篇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对年轻记者有着学者般的严谨态度表示赞誉,认为这些报道对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有意义。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文化史专家陈友康教授说,此专栏文化品位高,可读性强,对弘扬云南文化、继承先贤精神大有意义。受到各方面关注和好评,证明创意成功,值得认真办好。

分割线

《春城晚报》立足本土的品质没有变

“看到这样用心的文章,很感动、很激动,给你们点赞……”老昆明人张家清来到春城晚报总编室,向编辑们展示了他精心制作的“昆滇风云”剪报。作为老读者,张家清说:“《春城晚报》还是原来的《春城晚报》,深沉厚重,立足本土,心怀天下。沉下心来做这样的报道,难能可贵!”在张家清眼里,昆明是祖国西南耀眼的明珠,是一座开放繁荣的现代都市,有着1257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他觉得,这些年云南的、昆明的历史文化提得少了,“昆滇风云”让人们重拾了记忆,鼓舞了人心。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8).jpg

和张家清一样,3个多月来,读者们纷纷来信来电或专程来访。他们有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借“昆滇风云”这个平台,抒发自己对云南、对昆明的热爱。今年42岁的陈琳与《春城晚报》同龄,属于看着晚报长大的一代人,是晚报的忠实粉丝。她说:“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天下午,外公就带我去买《春城晚报》。当前,媒体格局和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内容为王不会变。《春城晚报》能深耕本土文化资源,破局开拓,推出这样的报道,做文化的传播者、思想的沉淀者,令人钦佩。”

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交互设计硕士学位的昆明女孩黄雨曦,从互联网上看到开屏新闻推出的“昆滇风云”后,给记者打来越洋视频电话。她说,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杰出人物,感到非常自豪。植物学家系列中提到的蔡希陶、冯国楣、吴征镒和医学家范秉哲、蓝瑚、秦作梁,他们虽然不是云南人,但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云岭大地,奉献给了边疆人民,把云南当做第二故乡,把自己变成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尤其令人敬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了自己学成归国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

分割线潜移默化中,我们更加亲近这片土地

李云梅看到《百年圆通山不只是座山》一文后,在电话里回忆起小时候和家人去圆通山的场景,潸然泪下;邵冰来信讲述了自己颠沛流离半生重回云南的故事;宋一鸣坐在春城晚报总编室谈起当年的近日楼、金马坊重建的情景,滔滔不绝……说起家乡、说起乡愁,款款深情,道之不尽。

“信息爆炸的年代,还有多少人静下心来看看脚下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真切感受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密切关系?”38岁的王洋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年轻人都在忙着向前跑,容易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昆滇风云’能让云南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重温过往,潜移默化中更加亲近这片土地。”春城晚报一位“90后”编辑在写完《千年春城正青春》一文后,写下这样一段话:昆明如同一位普通的、包容的母亲,爱着每一个小孩,也愿意善待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而她这个“邻居家的孩子”,也因此了解昆明、走近昆明、爱上昆明。

分割线

建议“昆滇风云”结集出版

报道“昆滇风云”难吗?难!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报道哪个,不报道哪个,如何选择,很难。

推出“昆滇风云”专栏值得吗?值得!因为它打动了太多读者、收获了太多的肯定。

“应该出书,让更多人读到它。”老读者杨德师建议把“昆滇风云”系列文章结集出版。“现在只讲了三四十期,还有许许多多可讲,我希望‘昆滇风云’能坚持下去,讲完历史的云南,再讲新时代的云南,讲给年轻人听,以坚定文化自信。”他说。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3).jpg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昆滇风云”栏目不少篇目附有“青年观”——“90后”记者以古观今、联通古今,将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与云南的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大众哲学》的作者艾思奇、一代哲人周善甫、楚辞学家姜亮夫到考古学家李家瑞……这些先贤硕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备受尊崇的大家,让春城晚报的年轻记者编辑获得精神洗礼和动力,增强做中国人、云南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读者的殷切期望。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大型历史人文纪实报道“昆滇风云”获读者点赞 (1).jpg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携起手,把“昆滇风云”办得更好,更精彩。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陈洁 罗秋旭

责编 易科彦

校对 刘自学

审核 严云

终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