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丨沙溪古镇——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
开屏新闻2022-09-28 10:40


昆滇风云.jpg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的千年时光,像是歇息在各式各样的客栈里。这个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曾经每天都有巨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集散,客栈就是聚集这些人流和商贸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由是观之,整个沙溪古镇也就如同一所客栈。万物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天地就是万物的客栈。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大地山河为客栈,用智慧和生命去旅行,徐霞客堪称世间第一人。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二月十六、十七,观察、眺望和经过沙溪,并至少5次记录沙溪。

分割线

黑惠江畔借乡而居

沙溪坝子几千年间族群迁徙,人们以沙溪黑惠江河谷为“客栈”,借乡而居。大约40年前,学术界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人们审视沙溪的视野,从黑惠江畔向更辽阔的时空拓展——在几千年前甚至更古远的时间里,人类族群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大山大河间迁徙,移动轨迹向西北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南亚次大陆,向北抵达蒙古高原,向南沿澜沧江和怒江到达太平洋和印度洋。丰富多样的文明类型在这个走廊里交融碰撞,催生出多彩的古代文化。

沙溪古镇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

沙溪寺登街一角

黑惠江作为澜沧江在洱海地区的重要支流,在“藏彝走廊”中的地位值得重点关注。河谷是古代人们移动的便捷通道和停息驿站,黑惠江与许多著名的大江大河一样,标示着人类族群迁徙的道路和方向。沙溪坝子的古代人类聚落,多是沿着黑惠江河谷建立,在河畔和湖滨,星罗棋布的已知古代聚落数量多达60余处。几千年间,多个族群或沿江而下或溯流而上,不同的人类基因和文化元素在沙溪坝子交融汇集,放射出璀璨光芒。

沙溪坝子的黑惠江流域,是距今约3500年甚至更古老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向南与古代洱海地区的农耕文化连接,向北与游牧文化交汇。农耕的一个前提是定居,游牧则是逐水草而居。在远古社会,前者更容易产生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或艺术作品,比如动植物的驯化和培育、精美的石器青铜器木器及各种造像作品等;后者则在文化产品的交流传播、植物基因和人类基因的交流融合等方面占有便利。古代的沙溪居民,兼具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禀赋,既能在天地间借一片乡土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创造艺术,也能在大山大河间追逐梦想走向远方。

分割线

徐霞客五次记录沙溪

过往的一千年间,沙溪天天都是集市。传说,徐霞客曾在沙溪的一间客栈歇息,这间客栈的名字叫“借乡居”,或其他什么名字。传说归传说,徐霞客在他的日记里,至少5次写到“沙溪”,这是史实。

沙溪古镇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

沙溪客栈

明崇祯己卯(1639年)农历二月十六,天刚亮,徐霞客在剑川州城(今剑川县城)吃过早饭,从南街出城,走向石宝山。出城七里,经过罗尤邑。这个地方现在叫龙门邑,是著名的温泉古村。徐霞客一路行走,沿途都有人烟:“……皆有村庐。八里,一聚落颇盛。”这个颇为繁盛的村落,应该就是今天的甸南镇(引用《徐霞客日记》皆出于朱惠荣著《徐霞客日记校注》之“滇游日记七”,中华书局2017年第版,下同)。

徐霞客越过剑湖海门桥,观察河湖水势和山川地貌,第一次提到沙溪:“湖流所注,由海门桥绕山北而西,由其西尽处南捣而下沙溪。石宝山又在印鹤西南,东隔此溪南下,又西隔驼强江北流,故其路始从此溪北峡入,又从驼强江东峡渡,然后及石宝之麓焉。”这里的“印鹤”,今称“印盒”,“驼强”即“驼羌”或“桃羌”,即驼强江,今称羊岑河、桃源河,今有桃源村。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桃羌河,在州(剑川州)南三十里。”

徐霞客从一座大石桥渡过驼强江,经过宽广的田野,来到山脚下的驼强村,“有村庐倚南坡下,颇盛,是为驼强村”。他从村子南面上山,在山脊瞭望观察,第二次提到沙溪:“东望海门桥之溪,已破峡嵌底而南,有路随箐直下而就之,此沙溪道也。”准确记述了沙溪的方位、道路。

徐霞客登上石宝山山顶附近的山崖眺望,第三次提到沙溪:“有石梁西度,立梁上四眺,尚不见寺托何处。梁南两崖,溯水而上,已无纤径,而桥东有路,南逾东峰,则沙溪之道也。”

这一天,徐霞客游赏石宝山,当晚在寺中住宿。

第二天(二月十七),徐霞客从石宝山走向沙溪,一路山花烂漫:“其地马缨盛开,十余小朵簇成一丛,殷红夺目,与山茶同艳。”在这明媚的春天,徐霞客第四次记录沙溪:“二里,过一南度之脊,里余,越岭而南,始望见沙溪之坞,辟于东麓。所陟之峰,与东界大山相持而南,中夹大坞,而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所谓沙溪也。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徐霞客笔下的沙溪坝子,东西狭窄,南北纵长,盛产米谷,产量足够供应整个剑川州。

徐霞客在田野中穿行二里,来到一个大村子,名叫沙腿村:“从田塍间东南行,二里,得一大村,曰沙腿。”一般认为“沙腿”就是今天的沙溪,但朱惠荣先生考证,沙腿之名在唐宋时已经出现,即今沙登村。而且,徐霞客笔下已经多次明确使用“沙溪”地名,“沙腿”应是另有所指。

在沙腿村边,徐霞客遇到石宝山的住持僧人,他向徐霞客介绍了一条从石宝山通往滇西永昌(今保山)的捷径:“从此西四十里,过蕨食坪,即通杨村、兰州,由兰州出五盐井,径从云龙州抵永昌,甚便。”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条通道从滇西进入藏区,并不经过洱海沿岸和苍山脚下。这也是古代滇藏间进行盐马贸易、盐铁贸易、茶马贸易的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唐代吐蕃势力也曾由此通道南下永昌一带,遂有“唐标铁柱”故事。从蕨食坪(今石钟山附近的石龙村),经过杨村、兰州(今剑川马登),到达五盐井(今雒马五盐井。在洱源县西,与云龙县接界),直达永昌。

徐霞客离开沙腿村时,第五次记录沙溪:“东南行塍间,三里至四屯,村庐甚盛,沙溪之水流其东,有木梁东西驾其上,甚长。”一般认为,“四屯”就是今天的寺登,也作仕登街。从徐霞客的行程记录看,他并没有在沙溪停留,就径直向东而去:“度桥,又东南望峡坡而趋,二里,由峡蹑坡东向上者五里,得一坡顶,踞而饭。”他过桥离开四屯,一路向东又大约行走七里,在一个山坡顶上蹲着吃了干粮,在山上看到了最美的春色:“坡间万松森列,马缨花映日烧林,而不闻人声。”万顷松林间,马缨花像山火一般怒放燃烧,山林寂静,没有人声。这般意境,如此春色,仿佛仙界才有。

当晚,徐霞客到达今天洱源县境内的观音铺住宿:“二里,得观音铺村,已日暮矣,遂宿。”

当年徐霞客匆匆路过沙溪,至少五次写到“沙溪”,涉及方位、道路、河流、桥梁、景观、坝子、物产等内容。至今,天南海北的旅客在沙溪,会有人谈论徐霞客,传说徐霞客住宿过的“借乡居”客栈,歇着南来北往的人。但徐霞客并未在沙溪住过,天地如逆旅,路过和住过,并无本质区别,清代陈梦雷感叹:“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逆旅。”今天,如能在马缨花盛开的时节,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在沙溪小住,感受唐代刘长卿“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碎”的意境,定会十分惬意吧。


作者 郭笑笙 文 赵昆川 摄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