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七彩交响 | 从濒危到恢复,一条鱼的回归……
云南广播电视台2022-12-17 19:48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多样星球”融媒体报道组特别策划推出《COP15七彩交响》人物专访栏目,谨取七位科学家,向躬身行走在云岭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专家们致敬!

从1932年植物学家蔡希陶来到云南开展植物调查到现在,90年光阴一瞬而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一个又一个“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奠定了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科学基础。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美丽的彩虹,“哆来咪发唆拉西”,七个音符构成优美的旋律;“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生态系统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侯先光、裴盛基、杨宇明、龙勇诚、杨君兴、杨晓君、孙卫邦,七位生物多样性专家命运合奏,一起在云岭大地唱响万物和谐的生命之歌。

从濒危到恢复,一条鱼的回归……

(杨君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君兴专访

从绝迹滇池到规模放流,一条鱼的回归,见证了云南省鱼类繁育技术的变迁,也为滇池生态圈挽回了一个珍稀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从事滇池土著鱼类物种恢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并完成大规模放流,这一滇池特有的“旗舰物种”从濒危到恢复,是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里程碑。

杨君兴

1983年,杨君兴从湛江水产学院毕业来到云南,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读研,从此再没有离开云南鱼类研究。做出这样的选择,在杨君兴看来顺理成章:云南有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及丰富的鱼类物种——云南鱼类物种占全国淡水鱼的40%。

30多年来,杨君兴几乎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杨君兴团队收获颇丰,先后发现鱼类新属原条鳅属、原花鳅属和新种30多种。

滇池金线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民间又叫金线鱼、小洞鱼。

“早在360万年前,滇池金线鲃就与滇池同命运共生长了。那时,滇池还是一条河流,滇池金线鲃也属于河流鱼类。随着印度板块的挤压,滇池从沼泽变成了湖泊,金线鲃也从河流鱼类适应了相对静止的湖泊转变演化。”杨君兴说。

滇池金线鲃

“滇池的整个变化,金线鲃既是湖泊演变过程中身在其中的一个演变,也是湖泊整个演变过程的见证者,从金线鲃的精子和DNA上,我们可以看到滇池由小沼泽地区到大湖,再到现在相对较小一点的湖的变化。”杨君兴介绍。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金线鲃一直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当湖泊变大的时候,金线鲃DNA上会留下一些印迹指示它的种群增大了,当湖泊变小的时候,也会在DNA上留下印迹指示它的种群变小了,慢慢形成了滇池的特有种,是独立的历史个体,基本代表了滇池的变化和发展,也是滇池的一面旗帜。

滇池金线鲃

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滇池金线鲃的数量急剧减少。

到上世纪80年代,滇池金线鲃几乎在滇池绝迹,仅存于部分入湖溪流及龙潭之中。

1983年,杨君兴见到了金线鲃保存在动物研究所里的标本,“金线鲃的消失是令人伤感的,其原因是综合性的,主因是生存、产卵环境巨变,还有竞争不过外来物种,滥捕和水体污染等原因。”

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年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从2004年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开始对流域内滇池金线鲃开展野外引种、人工驯养、 繁殖。

野外引种

寒来暑往,杨君兴团队围绕滇池金线鲃摸索了将近两年半时间。

“鱼类不会说话,繁殖期又习惯隐蔽起来,只能通过很多的一个缸一个缸来进行试验对比,回答出这一系列的问题。”杨君兴说,在团队的努力下,终于发现金线鲃的繁殖季节在春节前后,这个时候水温相对比较低,也是学生放假、员工轮流值班的时间。但是第一次繁殖的时候,200多尾鱼还是孵化出了300多尾鱼苗。

“大半夜接到电话,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一直念叨着总算让它繁殖成功了,意味着这条鱼有希望了,不会灭绝了。”杨君兴说。

杨君兴在珍稀鱼类繁育基地工作

走出实验室的金线鲃,意味着已经完成从鱼苗到养大、养大又繁殖成功的全流程繁殖。杨君兴说,此举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放野回到滇池湖体里面,重新回到祖先们的世界,恢复它的野生种群;另一方面,一旦滇池金线鲃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更能净化滇池水体,并作为高原特色养殖业的后备鱼进行培育,“游”回市民餐桌,增进民生福祉。

自20世纪80年代就消失的滇池金线鲃终于重返滇池,杨君兴心里满是喜悦。

从2010年开始,滇池水体首次放流金线鲃,就是杨君兴团队人工繁育的鱼苗。10年时间里,人们累计向滇池放流了180多万尾金线鲃,现在它们都活得怎么样了呢?

目前,滇池金线鲃已在盘龙江形成一个稳定种群,且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基于此,团队创新提出了采用土著生物恢复生态系统的“花—鱼—螺蚌—鸟”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并在滇池、洱海、杞麓湖等高原湖泊开展了生态修复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杨君兴介绍“花—鱼—螺蚌—鸟”立体生态修复模式

杨君兴说,金线鲃适应性很强,不光是我们人在努力拯救它,这个物种也在努力拯救自己。如今,杨君兴对滇池金线鲃等鱼类的研究可以说是成就斐然。这份成绩的背后,蕴藏着他对鱼类的热爱,也饱含跨越山湖的辛勤汗水。

杨君兴观察鱼苗

“光看这些标本,你就会觉得鱼是一种非常美的动物,更别说研究鱼类了。”身处拥有30万份鱼类标本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杨君兴说,来到这样一个丰富、神奇的世界,简直让人兴奋和着迷。


来源 云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吕世成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