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云南省两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云南应如何下功夫?
开屏新闻2023-01-15 10:14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云南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这一观点十分认同。他们围绕着“科技创新”给经济发展作支撑,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如何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如何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路。

—现状分析—

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省政协委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宋光兴说,近年来,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补政策,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宋光兴介绍,2021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281.94亿元,排全国第19位。但云南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04%,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44%)的一半,排全国第24位。“我省9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70%以上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我省全社会研发强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创新主体、创新平台不多不强。总量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33万家)的0.6%,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仅占全国的1%左右。

不仅如此,我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活动相对较少。宋光兴表示,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了解不多,三者之间的协同联动不够。更关键的是,民营企业中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此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之一。2020年,我省研发活动人员达6.04万人,但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仅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0.3%、3%左右。在滇“两院”院士,仅占全国的0.7%。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支撑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匮乏。

引进人才政策落实难

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近年来,公司年均在研项目达到15项以上,科研经费投入将近4%。”省人大代表、赛灵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曹智刚介绍,近年来,赛灵药业先后打造了云南省张兴栋院士工作站、云南省骨病药物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玉溪市骨健康药物研究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公司开展了新药研发、现有产品二次开发、现有产品机理和上市后再评价、引进产品的改良和提升。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丰富了产品线,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储备了一定量的后续发展品种,同时使现有品种进入国内外专业用药指南、专家共识和临床路径,为产品开拓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曹智刚认为,从科研项目经费上来看,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不利于项目的开展,且在科技项目审评过程中,发展中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小、力度有限。而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虽然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不少引进人才政策,但受地域、经济等条件限制,落实中有较大的难度。就生物医药领域来说,近年来,发展中企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很快,但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短板。

他建议,政府在对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中,可以强化项目的过程考核,按阶段考核结果进行奖补和经费支持。“这样既打破科技创新项目完全事前支持,又杜绝了以后补助的方式开展,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得到可持续的经费支持。”同时,加大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引入政策的支持,让企业人才引入后还能留得住。

—应对之策

推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

围绕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我省各领域究竟该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和教育工作的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朱书生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资源优势,组织科研力量,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才能取得大的突破。

他举了个例子。在中共二十大召开期间,朱有勇院士通过代表通道,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我省的山地水稻种植技术。针对山区农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口粮不能自给的民生问题,农大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通过十余年持续研究,成功解决了水稻旱地分蘖和旱地杂草防除等技术瓶颈,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为解决山区农民口粮生产难题提供了新方法。

同时,针对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原药材无地可种等难题,我省利用山区林下资源,通过多学科“有组织科研”协同攻关,建立了林下中药材有机生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缓解了中药材与粮食争地的矛盾,为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质产业。

这个例子表明了“有组织科研”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的重要性。在朱书生看来,我省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要从单点创新向系统能力建设提升,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增强创新链整体效能。

持续优化人才环境

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在省政协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孔斋看来,纵观全国,云南有突出的资源、气候和区位优势,在科研实力上却没有优势。云南要找到“特色”,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特别是我省八大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包括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有效支撑我省科技自立自强。“云南要用好绿色资源优势。”他介绍,我省风光电和水能等绿色能源装机占比84%、绿色发电量占比90%以上、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97%,3项指标均全国领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战略背景下,这样的优势尤为突显。若能将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碳与绿色电力或燃料的应用相结合,进行基础研究、突破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云南可以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云南方案”。

此外,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副主任陈光杰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和引进。2022年是我省人才政策整合实施、迭代升级的重要一年,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特别是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后,得到了广大人才、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他建议,云南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让人才评价更加精准科学,特别是在人才编制、岗位、薪酬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人事管理、公开招聘、职称评审等方面进一步下放权限,建立起以创新价值、研发能力、科技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行业声音

建立健全再生铝产业标准体系

让云南在再生铝赛道上实现变道超车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竞争激烈的铝产品市场中,企业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赢得主动权。”省人大代表、鹤庆溢鑫铝业有限公司合金事业部合金生产工区副班长李春林说。

鹤庆溢鑫铝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铝产品为一体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我们公司的一项重磅创新技术是‘500kA绿色低碳铝冶炼创新技术’,它让铝生产实现高效能、低耗能、低投资以及烟气超净排放。”李春林说。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建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种业、绿色铝基材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标,李春林结合绿色铝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铝企的科研资金投入,助推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营造浓厚的研发氛围。

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李春林认为,目前国内再生铝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仍比较落后,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再生铝产业标准体系,加大再生铝行业的资金投入,扶持企业研发相关技术,提高再生铝的回收利用率,让云南在再生铝的赛道上实现变道超车。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孙琴霞 罗宗伟 周明佳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陈洁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