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绽放在通海的木雕奇葩——三圣宫槅子门
开屏新闻2023-03-29 10:11

昆滇风云.jpg

在云南省通海县的僻静之地小新村,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潜藏着一件传世珍宝——三圣宫槅子门。

1993年,三圣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相继有26个国家的外宾慕名而来,参观鉴赏,评价这樘槅子门是“云南木雕艺术的顶峰”,继之誉为“堪称国内一绝的艺术精品”“海内第一木雕”。

起初,有的专家看到这一杰作,以为如此精品是出自大理剑川。其实,这是通海县木雕大师高应美所作。从木雕工艺历史之悠久,产生名匠名作之数量,作品流传之广泛来看,通海均无法与剑川相提并论。为何这一木雕奇葩不绽放在剑川,却出现在清末年间的通海?

绽放在通海的木雕奇葩——三圣宫槅子门

分割线

兴趣广泛 融会贯通 成就艺术造诣

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木雕艺术流派多出自江南,通海木雕工艺与江南一脉相承。通海的木雕,大约从明初大量内地移民入滇开始。高应美的祖、父辈都是民间艺人,据说高应美之父“是河西县一带有名的雕刻家”。(另说,高父是滇戏艺人)高应美年长之后,又“拜本县大营村吕义山木匠名师深造”。

高应美自幼随父学雕刻,得其教诲,10多岁时已成为其父雕刻的得力助手,在家乡小有名气。高应美不仅雕刻、书画、诗词得其家传,而且热爱洞经古乐和滇剧,他很喜欢看戏,且能演出、演奏。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特别是绘画与雕刻同属造型艺术。正是这些艺术的多重熏陶,让高应美的雕刻艺术起点远远高于其他工匠。

中国多数槅子门上雕刻的历史人物,大多缺乏人物个性与生活细节,千人一面,匠人们互相模仿,制作出酷似一个模子复刻的产品。但高应美刻刀下的人物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引人注目。他在槅子门上创作的180个人物,多而不乱,整体布局合理,章法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这是因为高应美自幼爱戏,观察生活十分入心。他创作前,会把人间舞台和戏剧舞台上各种人物繁杂的动作、表情,在稿子上反复琢磨,寻找最生动、最典型的细节来刻画,让众多人物各具个性,又活又真,呼之欲出!

木雕属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品是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古代木雕艺人身上一般具有两种素质:艺术家的修养和工匠的手艺。高应美的雕刻作品能如此鲜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一般匠人不可同日而语。高应美把艺术效果视作第二生命,为了追求尽善尽美,宁愿多花时间、多吃苦头,用17年完成三圣宫的木雕门。《新编玉溪风物志》等史料说,高氏在他52年的创作生涯里,只刻了四樘门。

分割线

观察入微 苦心构思 作出“神来之笔”

为何小新村人不惜用重金重建三圣宫?据说,清光绪年间,小新村的村民因在破旧的三圣宫外吃饭祭龙,被邻村人嘲笑。乡绅们一气之下决定重新修建三圣宫,把它盖得十分华丽宽敞。当时,高应美为圆明寺雕了一樘非常精美的槅子门轰动全县,小新村的乡绅们决定不惜重金,聘请高氏师徒为三圣宫雕一樘不亚于圆明寺的门。高应美在小新村期间,村里人不敢怠慢名师,除了工钱照付外,每天好酒好菜供应。可是,高应美一天只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儿,其余时间不是出门看戏,就是到茶馆喝茶,或是站在窗前发呆,在世人眼中高应美真是个十足的“懒木匠”,差点被村里人撵走。当时村里的“四大乡绅”也爱看戏,略懂诗画,他们看了高应美初雕的“一场戏”,大为震惊,觉得这位名师果然出手不凡,便发话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嘛!”这才安抚了村民。

其实,高应美是个非常勤奋的艺术家,除了手握凿子的时间,无论看戏还是喝茶,他都在观察、借鉴,把人物形象和戏剧场景映入脑海。至于发呆时的“活”就更加辛苦了,那是在苦心构思、琢磨技艺,进入出神入化的忘我境界。据传,雕塑大师黎广修也是个“懒工匠”,在昆明筇竹寺塑罗汉期间,常溜到山下的茶馆喝茶看热闹。艺术家所谓“神来之笔”靠的是平时用心观察生活,又将其再现于作品中。

高应美的工价很特别,以木渣兑金银。雕门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银子。第二阶段是细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二两银子。第三阶段是打磨期,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金子。这特别的工价应属“计件工”付钱方式,同一件产品工期越长,每天的平均工资也越少。高应美领着并不划算的工钱,却在工艺上创造出绝活:木格门的镂空雕法,一般能镂空雕到2至3层的已是高手。然而,他的木雕槅子门中,前后镂空雕了5层,工艺可谓高超精湛。

这位曾经以手中的木屑换回金银的木雕大师并没有致富,因为“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像小新村这样的雇主难遇,高应美晚年生活贫困,流浪街头,漂泊异乡,最后在饥饿中逝世于江外(今红河县迤萨镇)。

高应美是个不幸的工匠,却是个幸运的艺术家,因为一个村庄竟然给予他17年自由创作的环境与时间,这是许多艺术家不敢奢望的。不愿费尽毕生心血去完成作品的人,是难以攀登艺术巅峰的。

高应美的绝招之所以没有找到理想的传人,成为“绝版”,其主要原因是同时具备以下三方面素质的人才难寻:一是具有艺术天赋,且具备形式相近的多种艺术素养;二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三是把艺术标准放在功利之上。当今的传统木雕工艺传承力度不足,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木雕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工艺的发扬与传承,树立精品意识,提倡优质优价,在社会审美意识的不断进步中,木雕工艺匠人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磨炼过硬本领,以“工匠精神”精耕细作,让木雕艺术绽放无限光彩。


作者 张俊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曹婕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屏新闻原创产品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