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春常绿 | “同尼尼”舞,哈尼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开屏新闻2023-03-30 09:23

绿春春常绿_副本.jpg

哈尼族支系繁多,各支系歌舞文化异彩纷呈。千百年来,在漫长的民族迁徙和繁衍过程中代代传承下来的绿春县哈尼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同尼尼”,在绿春县哈尼族各支系中广泛流传、盛行,至今保存着原始、古朴的舞蹈风貌,以它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流传的广泛性形成了在绿春县哈尼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文化特质。

att_7258893.jpeg

“同尼尼”舞蹈表演

哈尼族“同尼尼”舞是一种多重性舞蹈,被广泛用于喜事、丧事和民族节日活动,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声声锣鼓中跳起。舞蹈既表现了哈尼人民的欢乐,也寄托着对未来的追求。

哈尼语“同尼尼”,为汉语“扭动身体跳舞”的意思,其舞蹈风格可用“下稳上活”四个字概括。所谓“下稳”,指的是跳舞时下身动作沉稳,却又不死板,这个“稳”字凝结着哈尼族人民长期艰苦劳动所练就的功力。“上活”,指上身的扭动和手臂的舞动既有规律,又力度适中。锣鼓响起,两人或多人围圈齐跳,舞者时而扭动身体,时而摆动臀部,手臂在舞动中掌控着身体转动的节奏,整体呈现了以手、肩、腰、臀、腿的动作构成的独特线条。锣鼓声节奏或平稳,或急促,这也让舞者的步伐“跌宕起伏 ”。

att_7258889.jpeg

“同尼尼”舞蹈表演

“同尼尼”的伴奏乐器牛皮鼓和铜铓,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铓鼓声合一,音质圆润厚重,古朴典雅,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振奋了哈尼人的民族精神、也增强了哈尼人的民族自豪感。

2014年,绿春县大水沟乡的“同尼尼”舞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岁高龄的陈义兴老人也被命名为红河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年纪大了,但说起“同尼尼”舞,陈义兴老人却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同尼尼”舞,这一跳就是几十年;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舞蹈受到了一定约束,不能公开地传承发展,直到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36岁的陈义兴又再一次跳起了这支生命之舞,并在村内传授教习。

att_7258894.jpeg

“同尼尼”舞蹈的非遗传承人:陈义兴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陈义兴老人说:“‘同尼尼’舞是格毕阿龙祖先历代传承下来的,老祖宗的舞蹈,我们不能忘记。我也会让我的子子孙孙传承下去,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学跳‘同尼尼’舞。让它不断发扬光大。”

目前,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问题,也为了让新一代哈尼人接过重担,更好地将“同尼尼”舞传承下去,大水沟乡政府也在配合陈义兴老人积极挑选新的接班人。老人告诉记者,在他心目中,真诚、纯粹地热爱“同尼尼”舞蹈,且有强烈意愿想要将其传承下去的人,才是最适合的接班人选。

att_7258895.jpeg

“同尼尼”舞的伴奏乐器

“同尼尼”舞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却能保留至今,且不断发扬光大,这归结于勤劳勇敢的哈尼族人民对它保护有加。“同尼尼”舞,它不仅是一支舞蹈,更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att_7258896.jpeg

“同尼尼”舞传承点

近年来,绿春县为了保护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特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传承、保护工作。目前,绿春县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


云报全媒体记者 官媛敏 吴沛钊 殷洁 马喆 黄翘楚

绿春县委宣传部 吴奕槿

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李建东

责任编辑 朱丽

责任校对 朱咏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曹婕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