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开屏新闻2023-04-16 22:19

4月16日,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融》共分上下两场,表演过程中,舞者用身体探求,书写了从远古到当代的融合旅程,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分割线

上篇:余锦鹰+鹰剧场

当天下午2点,云南省博物馆一楼大厅内,一位表演者身着140平方米的巨幅长裙,手足被缚,跟随音乐不断舞蹈。20多分钟的时间里,表演者不断变换着角度扭动腰部,巨大的裙摆也随着表演者的动作在不断起伏。

除了舞蹈带来的那份极致、极限的感觉,裙摆上特别的印花也引得现场观众连连惊叹。

这是环境舞蹈《融》的上篇,由余锦鹰和他的现代舞艺术团“鹰剧场”带到观众眼前。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近年来,我国的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新需求的变化,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创作者们以更激进、更开放的姿态,持续探讨着表演者、观众、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天的表演可以说是一场360度无死角的观看方式,对表演的全环节都要把控到位。为此,余锦鹰和团队早已排演数次。而这种打破边界,脱离剧场,到大地、到人们身边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少观众在看完之后兴奋地询问余锦鹰,“我是第一次看这样的表演,以后还有吗?”

没有手、脚,就连移动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这场舞蹈是怎样征服观众的?

如果看过鹰剧场团队的《神曲》《太阳》等作品,你就能窥见一斑。一直以来,它们都被形容为“宏大”“夸张”“新颖”。

余锦鹰是一名从东海岛水洋村走出的先锋舞者。走过30多个国家、100多座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余锦鹰都会主动去探寻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去逛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其文化底蕴。在2月份来到云南采风后,他结合云南本地特色创作了这个作品,作为“鹰剧场”作品系列的延续。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展览很近,艺术不远

余锦鹰说:“总会有很多观众问我,这个作品要表达什么?我觉得我的作品是留有很多想象空间的,没有统一的答案。”

在当天表演结束后,一位观众问余锦鹰:“这个艺术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余锦鹰反问道:“你看到了什么?”

那位观众回答,感受到了作品表达出的挣扎、对抗,“很漂亮。”

“我想,这就是我想要带给观众的,希望观众不要觉得艺术很远,我希望观众看到这个表演时候,能够唤醒他的自我,这就达到了我的目的。”余锦鹰说。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鹰”这个名字,或许也是余锦鹰对自己舞蹈的一个注解。在他的内心里,涌动着鹰一般野蛮生长的干劲和勇气。他心中一直存放着一份乡愁,在2022年,他回到家乡,在那里建了一个舞坛,并把村里拆除的老泥墙收集起来,用墙泥做了8000多个陶罐,还请景德镇的匠人照着他的舞姿制作了10693个雕塑。他和团队创作了一场舞蹈作为礼物,献给深爱的家乡。

余锦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热爱艺术的人种下小小的种子,“让更多人看到、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

分割线

下篇:田湉+云南艺术学院

环境舞蹈《融》的下篇,是由青年编导田湉和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一群舞蹈生带来的表演,田湉为它取名为《吉金》。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中国古代称铜铸之器为“吉金”。汉以前,“金”指的就是青铜,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作“金文”。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吉金”意为精纯而美好的青铜。

来到云南省博物馆采风后,田湉被这里的藏品深深吸引,八人乐舞铜俑、滇王铜编钟、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狩猎铜贮贝器、三枝俑灯……以云南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为编创来源,田湉创作《吉金》,整个编舞共分为四段,融合了云南省博物馆展览中包含的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及地方特色。

周末的博物馆,人来人往。音乐声起,人群的目光被聚拢向大厅中央,13位身着特制演出服装的舞者随着节奏起舞,仿佛一群舞俑“活”了过来,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与今人相见。

在那一刻,古今交汇的冲击感和美感抓住了观众的感官,时间的流动仿佛也慢了下来。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像蒲公英随风散去,落地、生根、发芽

田湉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专业本科及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后就读于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x张艺谋导演工作室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编导方向硕士生导师。

一直以来,田湉在舞蹈编排上一边着力于复活古朴的舞俑形态,一边尝试着对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在她的代表作《俑》系列中,有个一以贯之的逻辑,那就是“过去即异域”。

“《俑》是对‘异域’的想象,而这个想象当然也是有所依据的。虽然这场舞蹈中舞者的原型是舞俑,但舞蹈编排上并不拘泥于复古。舞者是用他的舞蹈动作、肢体语言去呈现他想说的话,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替别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就和观众产生了共鸣和连接。《吉金》可以说也是《俑》系列的一个延续,它就是历史和当代的打通。”田湉说。

田湉是2001级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舞第一批学生,她的导师、汉唐舞的创始人孙颖曾给这个班起名“蒲公英班”,希望这些汉唐舞学子像一株株蒲公英,随风散去,落地、生根、发芽、生长。近年来,汉唐舞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田湉也在身体力行地推广着这项艺术。

第八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之环境舞蹈《融》在云南省博物馆上演

2021年,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与田湉共同筹划的“汉唐舞传承与创作中心”在上海成立,通过一系列线下与线上的工作坊进行汉唐舞普及与传承,逐步组建以创作表演为目标的“汉唐舞团”,不断推出新作。这是国舞剧场首次正式将“青年孵化”工作与艺术教育结合。

“以前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少数民族文化,这次有机会在田湉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把汉代舞俑的形象抽象化、当代化,对我个人而言,也加深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由衷感到开心和自豪。”云南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邓可说。

分割线

记者手记

当日演出落下帷幕,不少观众仍意犹未尽。舞蹈是舞者们的表达方式,他们挖掘着文化历史的丰富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众生活建立起情感连接,不断创新传播手段,用更富有创意的“打开方式”让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动”起来、“活”起来,帮助人们发现深藏博物馆之中的美。


统筹 晋娜 熊波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文 周明佳 摄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