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追梦彩云之南(三)
开屏新闻2023-06-09 21:22

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 追梦彩云之南(三).jpg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带着大象进行野化训练

亚洲象增至360多头,滇金丝猴增至3800只左右,“植物大熊猫”华盖木等30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近年来,云南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不断上演。

共护家园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备受关注。象群返回原栖息地后,健康状况良好,和其他象群交流频繁。近年来,活动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

在中国,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目前,在亚洲象分布区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逾5000平方公里。

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村民刁发兴的任务是监测、追踪和观察象群。在江城县,跟他一样的大象监测员共有10人。“大象能感受到人的善意,现在跟人距离比较近也不会害怕。”刁发兴说。

为补充亚洲象食源,云南实施9000多亩栖息地修复改造,建“大象食源地”,种象草、甜竹等大象爱吃的植物;运用人员跟踪、红外相机、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亚洲象位置信息实时发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1976年,云南亚洲象不足150头,在40多年的时间里数量增长1倍多。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目前,全省实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建立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

“守护云南的碧水蓝天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2022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多年处于90%以下水平的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91.6%,地(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7.7%、94.1%。

保护生态

金平县红河蝴蝶谷的蝴蝶大爆发时,漫天飞舞,场面壮观。为保护这一珍贵景观,金平县出台蝴蝶谷保护管理条例,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来到蝴蝶谷进行科考调查,编写蝴蝶保护科普读物,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事蝴蝶饲养工作的马鞍底乡村民吴自文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蝴蝶保护中,蝴蝶种类越来越多。

云南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多处,保护面积占全省面积14.32%,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保护地架构。在珍稀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故乡,自然保护地通过就地保护,拯救这一“植物大熊猫”。西畴县10年来已将数百株华盖木植株移栽回原生地。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分布于云南西部,种群数量约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其中,约300只绿孔雀生活在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双柏与新平界河上的水电站项目可能会影响到绿孔雀栖息地,2020年底,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对绿孔雀栖息地可能造成重大风险的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建设项目立即停工。这起案件的审理,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理念保住绿孔雀的家园。

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随着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连续5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昆明建设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带,加大对滇池湖滨区域的保护。滇池湖滨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总工程师余仕富说,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种重新出现,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也再现滇池。

绿色发展

云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天更蓝了,全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水更清了,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地更绿了,全省森林面积达3.7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

近年来,洱海主要水质逐步向好。据介绍,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其中洱海水质评价为优、中营养。这标志着洱海水质实现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3年评价为优。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数据显示,综合反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的全湖透明度均值达2.29米,提升至近20年最高水平。近年来,大理州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推动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逐步改善,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

“生态越来越好,来越冬的鸟多。”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的建塘镇解放村村民孙诺被聘为湿地管护人员直接参与保护和宣教工作,每年管护工资2万元。2016年,孙诺家的耕地被纳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中的耕地补偿,此外还享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湿地生态功能补偿覆盖纳帕海周边706户村民。

在西双版纳,一些一度难觅的传统傣药材也回归自然。长期以来,几乎每一个傣族村寨都会保护一片水源林,林里就是一个长满傣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群落。曼点村村民岩叫说,村民通过林下种植传统傣药提高收入,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绿色能源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在西双版纳州流传的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来源 半月谈(记者 王长山 赵珮然 丁怡全)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陈洁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