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家园 甜蜜屏边|“瞧”跟“桥”
开屏新闻2023-07-03 15:37

屏边1.jpg

每天的两班列车经过,是杨有光最“繁忙”的时候,他32年来的守候,就是为了此刻与列车的相逢。

FZ110023449173_A7593774.jpeg

在悬崖峭壁间挺立已有百余年的“人字桥”,至今每天仍有2列车从这里经过

杨有光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工务段的一名员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拿上手电筒,在隧道和桥梁间穿行,巡查隧道内外和大桥的整体状况,察看这座由钢板、槽、角钢、铆钉等2万余组构件和铆钉铆制而成的滇越铁路“人字桥”。“每天我都会在隧道和桥上来回走好几次,检查桥上的每一块落石,看看每一个铆钉。”

“喂!快靠边!火车要来了!”刚刚走上“人字桥”,杨有光就在远处边喊边向记者跑来。“马上就要来火车了知不知道?现在火车是在2公里外停车休息,一会儿火车就来了。”守桥人有他们自己的消息渠道,“人字桥”6位守桥员自发组建了一个工作群,前方的列车有什么动向,隧道内的情况,都能及时交流,确保提早巡查,预警桥上及隧道内的游客。

FZ110023449173_A7593787.jpeg

“人字桥”两边的隧道总长约400多米,受到地形限制,隧道内没有路灯,记者打着手电走过,都需格外小心。

因为工作性质,无论逢年过节、严寒酷暑,杨有光和工友们都坚守岗位,哪怕轮休时也会时常关注桥和过往列车的安全。据当地湾塘乡的工作人员介绍,杨有光的家就在“人字桥”下的人字桥村,妻子也是6名守桥员中的一位,连家里新盖的房子,开门的位置都应杨有光的要求,正对着人字桥,方便他时常关注。“我家就在桥下,抬头就是桥,吃完饭散步的时候我都会上来看看,捡捡两侧崖壁上掉落下来的石块,看看有没有‘熊孩子’藏在隧道里玩儿。”

1991年3月1日,对杨有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啊,是我开始守桥的时间,也是我入伍的时间。”刚参军就被分配到驻守人字桥的部队,开始了他们家第三代人与这座桥的故事。从一个刚刚入伍的年轻士兵到一名退伍军人,再到守桥32年的“人字桥”守桥员,这份责任与坚守也持续了32年。住在桥旁,守在桥上,不单单是工作 也是不舍与热爱。

FZ110023449173_A7593818.jpeg

正在给标示牌“洗脸”的杨有光

在记者问起守桥的经历时,杨有光思考了很久才腼腆地说:“没什么特别的,我最特别的工作就是每天给他们‘洗洗脸’。”但在说起这“人字桥”时,杨有光侃侃而谈:“我爷爷就参与了这座桥的修建,我二叔是第二代的看桥人,我是第三代守桥的人。”这座桥的故事,杨有光可以从建桥开始一直说到今天。“我家里,就在床头边上,还放着这个桥老以前的报纸和照片呢。”

记者离开时,他还和我们反复强调,“你们走隧道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手机电筒的光太暗了,我把电筒借你们,你们走出去后就放路口,一会儿要来火车了,我不能离开桥。”就算不打手电筒,杨有光都不会踢到火车铁轨,似乎他和这里的蚊虫都有“交情”。“每天巡视的时候我都要和它们聊聊天、说说话,隧道里有情况它们也会告诉我的。”说着,杨有光就走向了值班室,开始了他32年来再日常不过的工作。

FZ110023449173_A7593851.jpeg

始建于1907年3月的滇越铁路“人字桥”,百年前就是世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精品力作,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由法国工程师保罗·波登设计,是中国工匠技艺与法国工业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智慧与复杂自然条件的较量。早在1998年11月,滇越铁路“人字桥”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人字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多年来,在当地政府以及守桥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被保存完好的“人字桥”所吸引。看,挺立百余年的“人字桥”、穿行多年的米轨火车、坚守了32年的“守桥人”,游人们在不足6平方米的值班室前停下,听杨有光讲述人、车、桥,贯穿了三代人的故事。


云报客户端记者 赵芸瑞 殷洁

屏边县融媒体中心 赵俊

责任编辑 刘自学

责任校对 朱咏梅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刘超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