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开屏新闻2023-07-19 21:26

云迹青年|追光!盲人按摩店的吉他男孩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夜幕降临,当这句如此具有鲁迅韵味的句子从位于昆明老街的马家大院缓缓飘出,庭院内所有观众仿佛都跟随着先生剧社的表演者们,回到了百年前的时代。

成立于2019年的先生剧社是由一群热爱舞台的昆明人自由结合的松散型民间剧团。剧团唯一的科班,云南省话剧院演员董明兼任着剧团的导演、编剧等职,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我的闻先生》与《先生来了》两部“先生剧”,在让教科书里的人物走入现实,展现“先生们”特有魅力的过程中,董明也找寻到了心中的“先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转变。

分割线

在生活中偶遇先生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董明与“先生”的“偶遇”始于2018年,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之际,董明在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节目《西南联大组歌》中扮演闻一多。虽然该角色只是起到以戏剧人物穿针引线串联起节目的作用,董明却格外上心,对人物的精准把握让他饰演的闻一多形象获得了许多联大校友和其后代的高度认可。

然而,当他在网络上搜寻其他演员如何塑造闻一多,试图不断提升演技时,却发现除了电影《建国大业》两三分钟的片段,以闻一多为主人公的影视与话剧基本是个空白。

“我家就住在一二一大街,附近就是西南联大旧址,校园里包括三位曾经的校长在内的雕塑都只有半身像,而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却是高高耸立。同时,旁边的红烛路很明显也是因为闻一多的《红烛》一诗命名。我觉得像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都数得上的人物,至少我们昆明应该拿出一部文艺作品来。”本着这样的初心,董明开始尝试将闻一多搬上他所熟悉的话剧舞台。

可是,对于从未创作过剧本的“演员董明”来说,这并非易事,除了查阅大量的史料,与闻一多的后裔讨论交流外,董明花了大量时间,用感受人物生活场景的“笨办法”来琢磨剧本。“我早上锻炼就是在西南联大旧址里面转圈,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先生的衣冠冢、李公朴先生的墓……在校园里,我边绕边读先生的文章,又或者朗诵先生的诗,去想这个戏该怎么写。晨练结束我去买菜,可能在中途想到了一句台词赶紧记下来,买完菜回家切菜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要换一种说法,等到菜下锅的时候,我又想另一种表达可能更好……吃饭的时候想好的,可能洗碗的时候就又变了。”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这样一字一句地反复琢磨,转眼就过去了一年。2019年,在闻一多诞辰 120 周年之际。董明终于拿出了《我的闻先生》这部历史跨度长达9年,讲述抗战大背景下几度南迁的闻一多,如何从一位象牙塔里面的学者,在不同政见的艰难斗争中成长为民主斗士的经典作品。

董明说,在持续的演出中,他似乎是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召唤。“展演《我的闻先生》时,我四十六七岁,正好是闻一多牺牲的年纪。在当时,闻一多从学者中觉醒,要打破那个时代‘可破的冷静’,他的这种转变正和我跨入中年想要在戏剧事业上、在人生历程中有所突破的渴望如出一辙,让我有了魂灵相通的感觉。”

“借着这种魂灵相通,我也对那个时代‘先生们’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一个人到了四十多岁还能够不忘初心已经很难得了。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够做到初衷未改,先生们不管是20多、还是40多,乃至到了60多还对真理如此热爱,真是弥足珍贵的。”

董明说,通过饰演闻一多,他也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使命,那就是一定要将“先生剧”演好。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几乎是仅凭一己之力自编自导自演,使得在边演边改中达43稿之多《我的闻先生》一剧至今仍是马家大院的长青剧目,而作品与当时“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美地契合,也让它成就了迄今云南省党建包场演出最多的75场的纪录。

分割线

在舞台上扮演先生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铁屋子、狂人、辫子、读书人、狂人,在《先生来了》五个章节近两个小时的表演中,董明和其余两位演员分饰近20位角色,充分利用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庭院特点,辗转于两层的木楼阁廊间,通过走跑驻停的浸入式表演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众多鲁迅经典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要完成这些,除了演员自身的功底和对剧本与舞台的熟悉外,戏剧题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不同于常见的经典文学作品再现,《先生来了》最大的特点是将鲁迅本人作为全剧的主角与其笔下人物展开互动交流,反映鲁迅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内心变化与人格特征,用强烈的代入感引发观众对鲁迅的再认知。 

而这样的突破并不容易,谈及创作的难度,导演兼编剧的董明直言“非常的难”。他讲起一个小故事:十多年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受父亲,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代老演员苏民的影响,一直想尝试扮演鲁迅。濮存昕联系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导演林兆华,说好由自己负责资金而林兆华找人搞定剧本。林兆华电话打了一圈,一听说是要写鲁迅,圈内的编辑们没有一人敢接这个活计。此后,这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都没办成的事情,也就再没人提及。

“鲁迅在中国文人中是非常特殊的,他人格的复杂性、不与人发生正面争执等特点,在中国戏剧界被默契地认为是不适宜做舞台表现的。近20年来,以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书中人物创作的剧本很多,而以鲁迅为主角的话剧还成功的,我们是独一。”对于能够呈现鲁迅,董明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一盏闲茶,半晌午后,董明讲起他创作鲁迅的渊源。疫情期间,居家的董明碰巧翻出了珍藏的18卷本鲁迅全集,半载人生的波折起伏让这些学生时代熟稔的故事再度有了让他手不释卷的魔力,在笔记与思考间,他开始深入地走入鲁迅的精神世界。

更巧的是,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其老家绍兴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一个专家座谈会上,董明了解到关于鲁迅本人的戏剧目前只有两出,一出是由欧洲导演根据《狂人日记》改编,另一出则是日本戏剧界创作的关于鲁迅在仙台的故事。

“我一定要把鲁迅话剧搬上舞台!”本着这样的信念,董明去拜访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前任老馆长。老馆长听后也很是激动,他说绍兴也没有人在做这个事,则又为董明介绍了上海的鲁迅纪念馆的研究员。多地的辗转参观让董明对鲁迅的印象愈加丰满,本着强烈的感动和使命感,他回到昆明开始了剧本创作。

相对于《我的闻先生》,《先生来了》的剧本创作更加不易。“闻一多和鲁迅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前者会在街头校园中为民主振臂高呼,而后者则很少与人争执,而是选择以小说、杂文等更为隐晦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

为了让一般观众更能直观感受鲁迅,在近30个版本中的修改中,董明一直试图将“鲁体”的韵味与舞台语言进行更有机的结合。“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其中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文体,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鲁迅,特别到想模仿都模仿不来,我们能够体现他的原汁原味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一开始的台词基本都是从各个杂文、小说综合揉编在一起的,百分之九十几的都是他的原文。”

“我们演了这么多场后,剧中有一些话我可以尝试着,在介乎于我作为演员、创作者和鲁迅之间进行一些调整,让观众听着像是鲁迅所说,却更白话一点,更为现代人所接受一点。随着我们对鲁迅把控度循序渐进地深入,也许我们个性化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分割线

在自我身上成为先生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一袭长衫,络腮胡子,黑框眼镜,明亮的眼神中流露出英勇无畏的坚强意志。董明回忆说:“第一次扮演闻一多的造型时,看着镜子里的人,我愣住了,就好像是真的看到了闻一多。”

浓眉炯目,长衫烟斗,董明饰演的鲁迅形象让所有因为教科书对鲁迅留存固有印象的观众直呼“真像!”。即使在戏外,董明也总是带着那个标志性的轻烟斗,时刻琢磨鲁迅的台词已然成了他的习惯。

董明说,为了演好鲁迅,在疫情期间,他除了采购生活必需品外几乎不出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18卷本鲁迅全集,对书中的人物性格、生活场景的思考让他“相由心生”。

从闻先生到鲁先生,不变的是董明对于戏剧角色的专注与执着。“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任何事和剧本的创作都是有关系的。我买菜做饭时会想那个时代的先生们是怎样吃饭,我读书思考时会想先生们读什么样的书。”

正是这份执着,以及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的浑然一体,让董明的“先生剧”在紧凑而精巧的剧情外,有了更多能够穿越百年直击观众内心的东西。在购票网站上,很多观众对“先生剧”是这样评价的:

“距离我看完《我的闻先生》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我还清楚记得,那天舞台落幕,掌声雷鸣,而我却呆呆地坐在原地,久久不能回神。舞台上演员好像变成了时空的链接者,将我带回到那个年代,亲身体会了一场,闻先生短暂但却辉煌的一生。”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鲁迅的作品,真实而深刻。本作的改编恰到好处,对原作人物、事件的有机结合更浅显地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内核。演员表演情绪,细节到位,现场观看时十分震撼。《先生来了》好像是鲁迅先生做的一场梦,梦里他笔下的人物全都走到了他的身边,梦里他在挣扎,他在思考,他在剖析别人,在剖析自己,更是在剖析那个时代。”

从演员董明,到编剧董明,他在苛求戏剧效果的同时也在不断打破固有的自己,破而后立。与其说是他塑造了两位了不起的先生形象,不如说是他从两位先生身上找到了自我,成为了“先生”董明。

在“寻找先生”的路上,他认识到自己既是满口“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又是在苦中作乐的阿Q,也是可怜又可恨的祥林嫂。正如他所说:“年轻时读鲁迅,我认为自己是清澈无忧的少爷;中年时读鲁迅,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对生活低下头的闰土。”

闻一多说:“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鲁迅呐喊:“从来如此便对吗?”……董明一直觉得,在扮演先生们的同时,他又何尝不是在用演绎回答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既是“狂人”又是“迅哥”,我们既面临“死水”也向往成为“红烛”。董明带来的“先生们”让我们得以窥见“觉醒年代”里的光与热,在重温经典中寻找人生心路中的“魂灵相通”,在自我身上寻求先生。

云迹青年丨“先生” 董明

分割线

后记

时下,“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越来越多面临毕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如何取舍工作,如何抉择体面人生中徘徊不定。

改编并饰演了孔乙己的董明,面对省级话剧团的体面工作与独面市场自行组演的抉择,面临人到中年重新开始的艰难。他从在生活中偶遇先生,到在舞台上扮演先生,最终,在自我身上成为了先生,为当下的“孔乙己长衫之问”提供了新的答案。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作者 吴沛钊)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