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毕业生回乡就业,并非人往低处走
开屏新闻2023-08-09 09:46

日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下“95后” “0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更为理性务实,曾经“北上广深”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向往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他们的新选择。调查发现, 2022届外地求学本科生返乡就业的比例(47%)较2018届(43%)提升了4个百分点。(8月8日中新网)

就业关系的社会流动,不仅包括不同地域之间物理上的迁徙,也包括社会分层上的“能上能下”。按照那种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代表着“人往低处走”,意味着在社会分层中下滑。实际上,这既不是“下嫁”,也不是躺平、摆烂,而是选择更加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渠道,找到更好的“我该如何存在”的路径。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大学生对自身究竟要置身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显然都会经过权衡和计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固然集聚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却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高的城市融入门槛。在一线城市打拼,固然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但返乡就业也并非都黯淡无光,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根源于不同的“意义之网”。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大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让一些产业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带动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充电宝”。“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为家乡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与祖辈、父辈相比,许多“95后”“00后”更加青睐灵活就业。由于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的新就业形态越来越多,不少职业对地域和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少,大学生即使回到家乡、回到乡村,也依然可以成就出彩人生。有的返乡大学生通过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等方式,不仅改善和优化了自己的生存生态,也为农民提供了便利,助力了乡村振兴。

在人口红利拐点凸显、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今天,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显然为一个地方注入了更多的“源头活水”。当然,“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地方要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上升通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此外,建立和加强大学生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尊重和善待大学生,只有让大学生留在家乡有希望、有奔头、有前途,“大学生返乡就业比例上升”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作者 杨朝清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