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双11”遇冷,理性消费回归
开屏新闻2023-11-14 09:04

据光明网报道,今年的“双11”格外冷清。不少网友表示,“一觉醒来,发现‘双11’已经结束了”“刚想起来昨天是‘双11’”“今年过了次啥也没买的‘双11’”……平台上最火热的话题,竟是“‘双11’是不是卖不动了”,有63%的网友甚至认为“‘双11’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今年的“双11”遇冷,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相关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百度指数显示,“双11”的热度一年不如一年。其搜索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可以称为一个“冰点”,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微博话题讨论也是如此,2019年“双11”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一度达到464分钟,而今年的平均时长不足180分钟。

这印证了盛极必衰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双11”也不例外。电商行业迅猛发展,“双11”从诞生那天起,便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加持,交易额屡创新高。

但随着外部环境和消费心态的变化,“双11”的光环逐渐暗淡。一方面,作为一个购物节,其本身要面对同质化的竞争。记者对某平台上的2023年折扣促销作了统计,发现约2/3的日子被纳入各种各样的购物节。除了典型的“双11”“618”外,如季节换购、节日特销等营销活动不断。消费者天天都在过购物节,“双11”也就失去了其稀缺性和优势。

另一方面,其过度透支消费者的热情,让消费者感到麻木甚至反感。天天过节,等于没有过节;每天都有折扣,也就等于没有折扣。沦为营销手段的各种购物节,消耗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也在透支市场信任,名存实亡。正如网友所说,“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根本上说,“双11”遇冷,还在于消费理性的回归。许多网友依然很怀念早期的“双11”,那时候实行的优惠政策是价格直降,商家诚意满满,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随着“双11”的火爆,平台和商家开始玩“套路”,暗地里玩起了“先提价再降价”的戏码,设计出“满减套路”。复杂的操作让消费者云里雾里,“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便宜两块五”。商家和平台的急功近利和短视,玩坏了“双11”,也让消费者回归了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双11”遇冷,也与相关市场主体的主动降温有关。同一天,有媒体称,根据李佳琦直播间的销量及售价测算,今年“双11”期间,李佳琦总收入保守估计超250亿元。其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但很快,有关团队回应称,从不公布“双11”数据。

这番回应,意味深长。不久前,李佳琦深陷签底价协议、“二选一”、卖假货等负面传闻,多次登上热搜,被各方质疑涉嫌垄断。直播带货挤压了实体经济,头部主播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涉嫌垄断……直播行业的负外部性逐步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双11”遇冷或许释放出行业洗牌的一个信号。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