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老师困在“投诉”中
开屏新闻2024-01-12 08:27

因作业布置得太少,有老师被投诉;因“性格太温柔”,有老师被投诉;一学生丢了块橡皮,家长见了两次校长,打了两次“12345”,警察来了三次……据媒体报道,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中小学老师遭遇过家长的投诉,有些理由让人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教师动辄被投诉、被举报,不是第一次引发关注。前段时间也有媒体报道,针对老师的举报呈现出扩大化迹象。如有老师一学期被举报十几次,理由包括“开车上班太招摇”“在小孩儿面前吃外卖”等,不一而足。

碰到师德师风问题,家长可以监督、投诉老师,这是常识。但正常的监督、投诉,一旦跨过合理的界限走向极端,让老师动辄得咎,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最终也会影响正常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部分老师被大量琐碎、离谱的投诉所困扰,甚至遭遇不实举报、恶意举报,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对于种种指向老师的投诉和举报,首先还是需要区别情况。对于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师德师风问题,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查处,给家长和社会一个交代。

对于不实投诉,学校和相关部门则要拿出担当,为教师撑腰。去年8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就指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既是为老师权益兜底,也是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合理的监督举报应该支持,但歪曲事实、恶意中伤,应当坚决反对。

相对于可以明确定性的不实举报,更多老师面临的还是大量琐碎的、小题大做式的扩大化投诉。如有的抱怨老师太年轻没经验,有的觉得老师太温柔管不住学生,并动辄诉诸举报,对此类情形的处理显然更为复杂。

这类现象的出现,有具体的社会背景。在教育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差异乃至冲突,广泛存在且在扩大;再加上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在经历“祛魅”,导致双方容易陷入一种低互信度的紧张关系之中。个别家长习惯投诉、举报教师,正是信任不足的一种表现。

这实际给社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命题,那就是老师、学校与家长之间,需要重建一套互信的、有利于消弭紧张感的互动机制。

比如,很多家长反映,一些频繁的投诉乃至不实举报,最初是因为正常的沟通渠道受阻所致,学校应该反思,是否为家长正常反映问题提供了渠道?此外,也应该重视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搭建更多的日常沟通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讨论、分享,以及日常教育动态的传递,为彼此互信打下良好基础。

给予学校、教师多一些信任,明白“教育是一件专业的事”,也应该成为家长的必备素养。孩子之间的纠纷怎么处理?教学进度怎么安排?作业该布置多少?正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还是要交给老师;越俎代庖、指手画脚,只能加剧学校和家长甚至师生之间的对立,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当前社会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

但无论如何,“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老师困于投诉举报、动辄得咎的状况,必须改变了。让教师和家长都各归其位,建立平等、互信的沟通机制,才是健康教育生态的应有之义。


来源 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