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生僻字应适可而止
开屏新闻2024-02-19 10:44

“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䲜䲜(yè),事业燚燚(yì)……”这个春节,上述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在网络上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会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据悉,“龘”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懂了——“䲜”寓意为“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借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庆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以“龘”字为代表的多个生僻字走红,多少有些意外。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看来,三个龍的“龘”是从两个龍的“龖(dá)”发展而来,“在龙年到来之际,用古字‘龘’来体现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发展得更好、更快,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换句话说,恰逢甲辰龙年,“龘”契合了中国人对“龙”的浪漫想象,于是被媒体“打捞”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收入“龘”字。据统计,《新华字典》第十二版收规范汉字9480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规范汉字11166个。这两部工具书收字有三原则:一是执行国家汉字规范标准——《汉字表》,二是具有一定通行度和查考性的汉字,三是少收生僻字、罕用字。“龘”字没被上述工具书收入,说明其罕用。

据黄德宽介绍,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如今,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把“龘”字“打捞”出来,显然与国家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社会重视文创开发密切相关。这也是近年不断有生僻字被“打捞”的背景因素。

资料显示,我国收入汉字最多的字典是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有87019个汉字(其中重复字320个)。统计数字表明,3500多个常用汉字已可覆盖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理论上说,《新华字典》所收汉字完全可满足人们日常交流、记录使用。而《中华字海》所收汉字绝大多数属生僻字,实际使用概率极低,更多的是文献研究价值。

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属于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生僻字存在很多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合理“归宿”。因此,在国家推广汉字使用规范和普及工作六十多年并且取得全局性、历史性成就的今天,除特殊情形和文创需要外,刻意“打捞”生僻字实际无甚意义,反而有为难受众、卖弄高深之嫌,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来源 东方网(作者:徐林生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