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文物们在讲“悄悄话”!不信,你看→
开屏新闻2024-05-23 20:11

美好生活在云南栏题图

你对云南的文物了解多少?

我听到了,来自大理的文物们的“悄悄话”!

不信?

你看↓



       马        


不卖关子,我是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灰陶马。

我高97厘米。

看我身体健壮、形态威武,马鬃修剪整齐,就知道我一定是匹良驹!

在古代,我们马,不仅用于战争,还对农业生产有所帮助。

汉朝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了大量的良马,马匹主要来自匈奴、乌孙国、大宛国等地,包括著名的汗血马。

由于我们马儿优秀,久而久之还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像塞翁失马、指鹿为马、十二生肖中马等故事传说都是关于马的文化传承,可见人们对于我们的喜爱。

在茶马古道上,也少不了我们马儿作为好帮手。前段时间,大理的“三月街”民族节,一开始也是买卖马匹和其他货品的一个集市。历经千年演变,变成如今集民族文化、商贸交流于一体的大型集市。

可以说,我们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如果你想来看看我

不妨到这里来吧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位于大理市下关街道洱河南路8号,是大理历史和民族文物收藏中心,目前藏品总数为1653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68件(套)。藏品种类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南诏大理国佛教文物、民族文物、碑刻、革命文物等。

设有大理通史展和专题展两大基本陈列,大理通史展展示了大理从石器时代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一万年间筚路蓝缕的历程,专题展主要以大理青铜文化、大理陶瓷艺术、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大理石文化、“苍洱丰碑”红色主题、白族文化、本主文化(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现象)、数字化体验等内容,多角度来展示和宣传大理厚重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虎       



我还记得,那阵阵击鼓声、葫芦笙齐鸣声,还有破空的“虎啸”和腾跃打跳的“咚咚”声。

虎月的第一个虎日,是大理虎街各彝族村村民们的大日子。

他们要联合举行一次大庆典,以充满“仪式感”的歌舞激发他们的爱、他们的信仰。

如今红及国内外的无量山南涧彝族跳菜、哑神之舞、彝族打歌等音乐和舞蹈,具有强大的听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是大理、云南、中国乃至世界歌舞的“瑰宝”,它们,都是由无量山彝族母虎舞继承演变而来的。

我是谁?

我是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虎街村(南诏蒙乐古镇)山神庙中的一块石碑。

我叫母虎日历碑。

在我身上,刻有十二兽,包括虎、兔、穿山甲(龙鲤)、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

我不仅是一个时间记录工具,也是当地彝族人祭祀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问我的年纪?我出生于……额额,我也不太记得了。

饶天菊 摄

如果你来看

说不定就会有答案

虎街茶马古道博物馆

虎街茶马古道博物馆位于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虎街村,内设茶马古道文化、母虎文化、虎街历史以及虎街民俗古物四个展室,共收集展览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马帮用具等展品120余件。

在母虎文化展厅,收藏了母虎日历碑的拓印件,并以原彝文碑文、图译、汉译和彝汉读音对照等不同形式进行展示。

在茶马古道文化展厅,展示的是茶马古道时期马帮所用的马掌、马刷、攀胸、马镫、铃铛、马鞍等物件以及赶马人使用的白棉纸脸盆、竹饭盒、针线盒、烟锅等物品,向后人展示马帮文化。

虎街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

早在唐朝时期,虎街就是彝族先民聚居的地方了。到了明清时期,由南京、江西、浙江等地迁来李、陈、沈、席等八姓人在此定居,始称八家村。随着普洱、景东沿线的茶商、烟商和大理、丽江等地的盐商、碱商及丝绸商在此相遇歇脚,村子不断扩大,八家村日渐繁华和热闹起来,形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古镇和集市。2014年11月,虎街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铜       



2005年8月底,因为连降大雨,山地坍塌,巍山县马鞍山乡三鹤村委会母古鲁村两位村民在自家地块中,发现了一批铜器。里面就有我。

和我一起的,还有一些编钟、矛、剑、杯等。

它们都是“大老粗”,而我是个爱美的女孩儿——留着刘海儿、编着发,上身穿着方格薄纹衫,下身是菱形回纹饰裙,脖子、手臂都戴着首饰。

图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我来自战国时期。

“出来”后,我在博物馆见证了巍山的变化:

  • 2007年被文化部(2018年改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表彰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 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彝族打歌之乡”;

  • 2011年6月,巍山古城南诏古街被文化部(2018年改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通过这么多头衔,你也能看出,这个地方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在不断加强。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小城,会是一件憾事。

来巍山找我吧!

巍山县博物馆

巍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中原文化、氏羌文化、藏文化及南亚、东南亚文化等外来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兼容开放、宽和温馨、和谐诚意、忠勇坚贞、文明图强”的南诏文化。

南诏国采取“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政治路线,为巩固祖国领土完整、加快西南边疆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徐霞客走滇南,给巍山留下“(城)甚整,城中居庐甚盛……反胜大理也”的评价;清中期经扩建的巍山古城号称“比肩平遥”,山川养人,文士辈出,一县动辄数十进士数百举子,乾隆御封“文献名邦”

历代文人墨客赞赏不停。

近年来,巍山县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园林式的建筑风格在各种植物的掩映间静谧美丽,徜徉在碑林、文物、书画等展览中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激发灵感。

每当我看到女孩子对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也总会凝视她们眼中的澄澈——若我是一个生于今日的女孩,我一定会记述下当下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变成历史。




       银       


金银错,错金银(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像我这样散发着流光溢彩的器物,精美又让人印象深刻,一如好友之间的“初见”。

金银错

这样的制作方法,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兴盛于春秋中晚期,主要有镶嵌法和涂画法。

  • 镶嵌法,是在范铸阶段预留凹纹,后将金、银丝镶嵌到凹槽进行打磨,再用厝石(即磨石)锉平磨光,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

  • 涂画法,先是制造“金汞荆”,即把黄金碎片加温与汞配比溶解成液体,制成“泥金”,涂饰图案纹饰,后进行金烤,使汞蒸发,使金银图案纹饰固于金银铜铁等金属器物表面。

在匠人的悉心打磨之下,我才有了如今的样子。现在被收录在鹤庆银器博物馆中,和其他银制的兄弟姊妹们一起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在鹤庆县草海镇的新华银器小镇,小锤敲打的叮咚声,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小锤敲过一千年”,银器制作不仅是世世代代谋生的手艺,也形塑着人们的文化记忆。

云南是中国最早采炼银矿的省份之一,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云南银器的制作,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至南诏、大理国时期,银器制作工艺已较成熟。

时至今日,云南银器制作长盛不衰,工艺精湛,与时俱进,素有:“世界手工银器看中国,中国手工银器看新华”之美誉。

在这里

你可以学习知识

触摸历史

与“非遗”亲切相遇

到这里找我

↓↓↓

鹤庆银器博物馆

该馆是国内唯一一家非遗银器锻制技艺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陈列馆,以文字、加工工具、成品、代表人物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媒介集中展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从类别上讲,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具、宗教用品、身上佩戴等;从工艺上讲,有鎏金、错金、烧蓝、掐丝、镶嵌(翡翠、琉璃、牙角、珍珠等各种珠宝)等,琳琅满目。

第二、三层以鹤庆银器为主题,融合文创设计、产品销售、咖啡茶空间、非遗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是鹤庆银器主题的网红打卡点。目前馆藏可移动文物309件/套。



             



轮回千年,阅尽风霜,我仍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我是一棵梅树。

因为长在博南古道边,故称古道元梅。

相传我是在元代所植,算算年头,距今已度过800个春秋。

他们唤我“镇馆之宝”

我从未想过

自己身为一棵树

也有被称为“宝宝”的时候

虽然年纪大了,可我树形完好,冠高约5米,直径约10米,主干分为三杈扭曲的大枝丫,犹如三条巨龙扭曲身躯,盘旋而上,“雄浑而不失娟秀、豪放而不失婉约”。

年年花枝繁盛,果实如杏,每年能给人们带来500斤个大饱满,清脆香甜的青梅

这些年,“中国最美古梅”“天下第一壮梅”“世界奇梅”“中国四大元梅之一”……他们以这些名字呼我唤我,赞我美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有时也感觉到孤单。

我记得,民国时期,有个叫窦居炎的诗人曾游历花桥古镇,恰逢我开花,暗香浮动,他感叹题诗: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

我想——是啊,虽是苦修,然而花开的那一刻,一切的辛苦都值得。这么多年,只要有那么几个知己,便不孤单。

大自然何尝不是一个最好的“博物馆”?

若看我,便来这里吧

若是春天,请欣赏我

不要攀折我的花

↓↓↓

永平县博南古道博物馆

该馆位于博南镇花桥村大花桥自然村,内有常设展厅四个,第一展厅,主要讲述霁虹桥摩崖石刻“人力所通”的内涵和博物馆平面布局及展览走线;第二展厅,主要讲述博南古道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进程和沿线重要文化遗产情况;第三展厅,主要讲述新都状元杨升庵、旅游达人徐霞客等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博南古道所留下的诗词歌赋和相关的历史事件,以此展示说明博南古道的开通对永平县人民所做的贡献;第四展厅,以摄影展的形式展现古道沿途遗址遗迹和风土人情,触摸远古历史文化。

馆内共展出展品300件套,其中实物展品86件套,图片、展板214张,实物展品主要以马帮生活用具和马具为主,另有杨升庵祠遗址出土的部分瓷器、石器等。馆内同时生长有古道元梅1株,古松柏10余株。

建筑、器物、遗迹、植物……

它们是文化的载体

讲述着跌宕的历史变迁

除了保护这些载体

我们更需要主动去了解、探知……

走进博物馆吧!

去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亲眼看看那些历史的“见证者”

他们将给予我们

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整理

部分内容综合大理州博物馆、南涧县委宣传部、巍山县委宣传部、永平县委宣传部、鹤庆县委宣传部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文化中国行党纪学习教育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