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课后服务”全面铺开,供给开源和经费保障是关键
开屏新闻2021-07-08 08:58

疏通供给源头,理顺利益关系,学校“课后服务”才可丰富多彩、才可持续完善。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举措,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并要求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学校课后服务广受家长欢迎。然而,在各地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当中,一些学校尚存在经费有限、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7月7日 新华社)

校园课后“延时服务”在昆明等城市先行先试,从整体反馈来看,大受欢迎。公共服务多担当,大众民生少负担。有了课后服务,困扰社会由来已久的“三点半难题”迎刃而解。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项便民善举同样是有成本的,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划分。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问题不可避免会暴露出来。比如说,有些地方经费不足,有些地方教师抵触,诸如此类。只有解决好这些现实的矛盾,大面积、全覆盖的课后服务,才能渐入佳境。

作为一项新增的开支项,学校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与地方财力直接相关。事实上,若以市场价作为参照,几乎很少有城市,给予了课后服务教师足够的回报。“福州市市属学校划转当日课时数每生补贴仅为0.5元”“长春市课后服务教师补贴平均一次只有二三十元”,完全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很难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所谓的学校延时服务,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强加给教师的负担,以及对教师劳动的廉价占有,这是不公允、也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大范围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为之定标准、立规范、强保障,已刻不容缓。其中重中之重,就是结合各个地方具体的财政状况,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资金划拨比例,用好“专项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工具,做到经费到位、激励到位。除此以外,收取一定的“服务性收费”“公益性收费”,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在确保兜底性、普惠性之外,课后服务能否以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的服务,来创造更大价值,从而强化自我造血功能?这是可以探索的!

现阶段而言,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后服务”,还是看护性质的、低水平的。大致说来,就是在放学之后,安排老师看着学生留在教室做作业。不可否认,此举为家长们解决了大麻烦,但仍然难说是最理想的方案。“课后服务”是新事物,也是新课题。之于此,仅仅通过教师内部挖潜、主动奉献,空间有限。从长远计,还是应该以合适的方法,引入社会力量共建,诸如家长志愿服务、“准师资”实习等等,都是可以拿来所用的。疏通供给源头,理顺利益关系,学校“课后服务”才可丰富多彩、才可持续完善。


特约评论员 然玉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