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
开屏新闻2022-04-18 15:49

云吧logo

时光流逝,隐藏在民间的一些手艺依旧熠熠生辉。擀毡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在云贵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拥有200多年漫长的传承,时过境迁却依然璀璨如花,一批大山里面的手艺人用朴实的行动“守艺”,匠心精神捍卫着这份百年瑰宝。

分割线

防寒防潮,会泽擀毡应运而生

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丽江、昭通之羊皮、会泽之毛毡,久已驰名各省。”清乾隆《东川府志》“方物”中也有相关记载:“毡服:明东川贡市中,有毡衣四百领,本为著名土产,细闰、绵软,厚薄均适,可当寒衣。”

另据《会泽县志》中述:“200年前,赵家祖先从南京迁至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居住,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潮湿,赵氏祖先利用当地羊毛开始擀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毛制品防寒、防潮。年深日久,赵氏擀毡工艺得到广泛的推广。”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据介绍,《会泽县志》记载的赵氏毡匠祖籍江南应天府江宁县,自赵永公任知府来滇,至十世祖赵方元搬迁到会泽县杨梅山村定居,为抵御当地寒冷潮湿的气候,开创赵氏擀毡基业,开始擀制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毛制品,以保暖防湿。羊毛毡不仅赵家人喜欢,村里村外的人也很喜欢,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于是,赵氏族人开始把擀毡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弃农转产,一个家庭一个工厂,举全族之力投入擀毡事业。有的在家里办起了小作坊,以家为厂,在家作业;有的扛着擀毡工具,外出擀毡,四海为家,“闯荡江湖”;有的背着乡亲们擀的毡,走村串寨,四处叫卖,开始经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赵氏毡业一直红红火火,这门擀毡技艺也得以代代相传。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如今,会泽大桥的杨梅山村,赵书义、赵永书、饶先会等10余家擀毡作坊,继续坚守传承着擀毡这门古老的手艺。2005年10月,会泽擀毡技艺被确定为曲靖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21年10月申报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分割线

软磨硬泡,十余道工序铸成精品

头戴毡帽,身穿半长罩衣,手执一根长竹竿的赵书义师傅正站在一个三面土墙一面敞口的小楼上选羊毛。随着刀片的旋转,飞舞的羊毛里不时弹出一些砂土,只见飞溅的砂土、渣滓已在小楼的下层堆成了小山。过去选毛全靠人工,利用笨重的弹弓才能完成。弹弓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木做成,有两米那么长,绷上一根弦。选毛时,将弹弓吊在一根竹竿上,左手握弓,右手执一木棒槌,利用棒槌上的沟槽拨动弓弦,以此实现羊毛与砂土杂物的分离。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赵书义,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人,今年63岁,是会泽县擀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15岁跟随大伯学习擀毡技艺,至今近50年。对于擀毡,老人家热爱至极,技艺操作娴熟于手。赵书义介绍,擀毡的整套工艺包括选毛、弹毛、铺毛、压毛、踩帘、压角、揉毡、画毡、煮毡、染毡、洗毡、晒毡等,要历经十余道繁琐的工序,其中耗时最多的是揉毡和画毡。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揉毡要慢,一不小心就揉通了,擀毡人的行话是‘耙毡如豆腐’。”一块毡要洒水、卷筒、踩揉,重复十多遍,耗时两个多小时,直到揉出来的水变清,同时将里面不黏合的粗毛挤出。然后打开铺平,用锥子挑出表面的渣滓杂物,用锯片刮洗,再卷起踩揉,直至毛毡变得很硬且周正。

毡边搓揉整齐,矫正定型后,再用火把露出的羊毛烧掉,使毡子光滑平整,最后用清水把成型的羊毛毡冲洗干净晾干。这时,就可以画毡了。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画毡也是一道磨人的工序。选用上等精面粉和有色染料调制的“墨水”,掺清水搅拌均匀,调色深浅浓淡一点都马虎不得。画毡前先用粉笔、尺子、杯子等工具在毛毡上打个印子,再用木杆铜尖的画笔蘸颜料细细涂抹,在毡上画上各种精美的图案。画好毡后,用敞口大锅烧开一锅水,将羊毛毡放入开水中,把染色用的“膏子”兑水加入锅中,开始煮毡和染色。

煮毡也有讲究,水温过高羊毛毡会起花斑,水温过低羊毛毡上所画图案会污染“走痕”。要把握火候适时翻动,让颜色均匀穿透毡子的同时把面粉煮透,煮好后将毡子从大铁锅中取出,用铲子刮洗干净,晾干,至此一件擀毡制品才算完成。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擀毡是技术与力气的手艺活,一个毡包40元、桌毡80元、毡褂120元……一个毡包除掉工人们的工钱、烟酒饮食费、原料费,成品利润也就二三十元。赵书义说:“这是一件磨性子的事,有没有利润还在其次,我们坚持就是想把这门技艺传下去,不让它失传。”现在,赵书义的儿子也在言传身教中掌握了擀毡技艺,他说,等父亲干不动了就回到家乡继承毡坊的工作。

分割线

用途广泛,实用性与艺术并存

会泽擀毡,用途广泛,艺术价值深厚。过去,擀毡主要为单纯防潮御寒保暖的毡衫、毡褂、毡帽、毡袜等生活用品。现在随着技艺的提升,毡匠们不断创新,开发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如壁挂、地毡、桌毡、车垫、沙发垫等,品种齐全,好看又实用。擀毡产品图案丰富多样,创作主题多围绕花鸟虫鱼,或刻画“龙飞凤舞”,或书写“福禄寿喜”,可依据个人的喜好而设计。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赵书义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会泽黑颈鹤这个“高原精灵”的喜爱,他们大桥的手艺人也将黑颈鹤的优美身姿作为擀毡新图案,色调由单一的白毡逐步发展为红毡、花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图案,浸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表达出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位喜欢擀毡的顾客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擀毡技艺历时200多年、历经赵氏八代传承,一部擀毡的历史就是一部赵氏家族繁荣昌盛、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赵氏毡匠们没有高深的绘画理论和艺术修养,却能根据所见、所学、所思一蹴而就,绘制精美图案,可观赏、珍藏,突出反映了滇东北的人文风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云吧|云南会泽擀毡技艺:乌蒙深山传承百年的瑰宝(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

近年来,随着擀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从事擀毡业。截至目前,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仍然有10余家擀毡作坊常年生产,从业人员约30多人,年产值100多万元。“一年四季都在制作,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又都是纯手工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一年做不出多少来,要购买我们的擀毡都是靠预定。”赵书义介绍道。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朱锐 王良忠 摄影报道

责编 罗秋旭

校对 袁熙

编审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