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云南近现代教育演变和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缩影
开屏新闻2022-10-11 09:43

在大理古城中轴线上,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从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弦歌不辍。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学校与时俱进,十易其名,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有乡试解元、辛亥元老、共产主义先驱、抗日名将、中共中央委员、两院院士、学界翘楚。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的145年,是桃李春风的145年,是仁人志士探索强国富民道路的145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145年,是三迤子弟敢为天下先的145年,也是云南近现代教育演变和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缩影。

清末民初的校门

分割线

创立书院 宏开文运 逐鹿科场

光绪三年(1877年),云南提督杨玉科调离大理,将其爵府、田产、铺面等捐赠地方办学,创立西云书院,面向滇西五府三厅招生,以期“肄业生童,穷理尽性,致知力行,深得夫修身立政之大本,咸油然有笃行君子之风”(西云书院碑)。

道光二年(1822年),宦游云南的岭南才子宋湘手书的《种松碑》,至今仍矗立于大理一中湛园内。

书院负责人称山长,由“品学兼优、闻望素著”的进士担任,每年由迤西道备关书奉请。教师皆由举人担任,如,一代哲人周善甫的祖父、纳西族宿儒周兰屏,即以举人身份任伦理科主讲教习。学员伙食费为文生(已中秀才者)每月银二两,文童(备考秀才者)每月银一两,到省城或京师应试,发放路费。优厚待遇足以让学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西云学子在科场大放异彩,据《云南闱墨》载,光绪癸卯恩科云南贵州合闱乡试,剑川才俊周钟岳中解元,杨中显中亚元,陈文翰中经魁。杨中显时年15岁,成为云南有记载的最年轻举人。

这是最近发现的一份关于西云书院的重要文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即庚子年,白族著名历史人物、近代政治家、书法大家赵藩为西云书院主楼题匾的墨迹。(正翊 供图)

西云书院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儒学教育是根本,学员研读四书五经,重视主观意志、气节道德、自我调适、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中民本、道义、心系天下等儒学精华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云书院共培养学员2800余人,考中举人76人、进士5人。周钟岳、董泽、杨杰、王毓嵩、丁怀瑾、杨友棠、杨玉林、李燮羲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辛亥元老周钟岳

云南大学第一任校长董泽

分割线

出海留洋 研习西学 探索道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有26年办学史的西云书院,改弦更张,先行一步,早于清廷废除科举两年,易名迤西高等学堂,从科举应试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转变,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此后48年间,因育人目标的改变,先后名为大理府师范传习所、大理府初级师范学堂、云南省第二模范中学堂、云南省立第二中学、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等。

省立二中三届四班毕业留影,二排右4为王复生,前排右6为校长、学者丁其彦。背景为百年校训:读书养气,敬业乐群。

甲午战争,“蕞尔小邦”打败“天朝上国”;日俄战争,“蕞尔小邦”又打败“北极熊”。这对中国知识界是当头棒喝,有识之士意识到救亡图存不仅是科技问题、经济问题,更是制度问题。西云师生开始走出国门,研习西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先后任西云书院山长、省立二中校长,年近花甲的杨琼东渡扶桑,开启了西云师生留学潮。这些留学生后来都成为名士,他们是:李厚本、李文源、李澡、潘炳章、赵甲南、杨自新、陈文政、张肇兴、陈文翰、李燮羲、丁怀瑾、周钟岳、王毓嵩、杨友棠、由云龙、李植本、董泽、杨杰、张海秋、杨镇坤、刘国澍、赵良璧、李德和、董福生、李耀商、苏民生、张德辉、杨克嵘、周恕、杨惠、寸树声、周伟、张伯简、张鸿翼、郜重魁、赵济、濮清泉、周保中。西云师生最初选择留学日本,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清末,周钟岳、丁怀瑾、杨友棠、李燮羲等追随孙中山,投身到民主革命洪流中,成为辛亥元老。留学范围后来逐渐扩大到美国,五四运动后,又到法、德、苏等,寻找新的救国方案。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的不同梦想,走上了不同道路。其中,张伯简、赵济、濮清泉、周保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

1934年5月,民国时期白族著名军事教育家杨杰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英国军事学院,虽然国家积贫积弱,但在杨杰将军身上看到的是自信与从容。(何贵荣 供图)

同一时期,以下著作等身的学者和科学家,或作为教师在校执教,或作为学生在校苦读,他们是:马曜、马秉升、李家瑞、李浚、严景光、赵岑纪、王云、杨汝恕、林之音、杜乙简、布青阳、张琨、刘钦、朱炳淳、彭国涛、罗稷南、阎旭、萧本元、胡湘、王树森、李中迪、张渤、陈受慈、马元、赵衍荪、杨明、赵橹、赵仲英、陈绍业、杨贵昌、张树芳、李作新、宋文骢、欧小牧、吴棠、王汉杰、马超群、陈景、赵映东、冯耀宗、李树楠、王军、高格、熊郁灿、杨一光、苏品、丁炜……面对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限于篇幅,无法对其人其事其学进行细述,每一位佼佼者都是一本书。这一时期,教师多为留学生或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的毕业生,教师本人即为学者,如,历史教师李家瑞、音乐教师林之音、国文教师张嘉乐、校长兼美术教师袁思齐、校长兼理化教师李邵谟,即在当时云南学界颇具影响;李邵谟编写的理化课本被南京国民政府定为全国中学通用教材;张嘉乐系张伯简之父,方志家、教育家……名师云集,不胜枚举。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学校即教习日、俄、英、德等外语,校园广大,藏书丰富,实验器材完备,师资和办学条件比之省内各中等学校,首屈一指。

著名历史学家马曜

分割线

革命先驱 前仆后继 照亮夜空

国运衰微,民生凋敝;列强虎视,任人宰割。西云学子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他们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谱写了壮烈的英雄史诗。

革命先驱张伯简

张伯简,白族,省立二中学生。1918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创建中共旅欧党组织,后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3年受组织指派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编辑出版《社会进化简史》,是中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社会发展的理论著作;毛泽东在广州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请张伯简任教员。张伯简后任中共两广地区军委书记等职,与张太雷、邓中夏领导了省港大罢工,因积劳成疾,于1926年病故。

王复生,省立二中学生。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即入党。1922年至1936年,先后到陕西、云南、黑龙江开展建党工作。1936年6月被日寇逮捕,面对刑讯,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同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被日寇杀害。

革命先烈王德三

王德三,省立第二师范学生,王复生之弟。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入党。是刘志丹的入团介绍人,1926年赴黄埔军校任第三期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处政治训练班主任。1928年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被选入大会组织、宣传、军事等委员会;同年秋回昆主持召开中共云南省党员大会,成立中共云南省委,被选为省委书记。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义。

周保中

周保中,白族,省立二中学生。军事家、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入党,1928年到莫斯科学习。1931年回国任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1936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1938年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西南局政法委主任,西南司法部部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4年2月22日在京病逝,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发来唁电;2月26日,首都各界2000人举行公祭,彭真主祭,李富春致悼词,对周保中革命和战斗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施介,白族,省立第二师范学生。1928年入党。1932年春组织领导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潮。1935年与刘林元一起领导了滇越铁路大罢工。1938年到延安,是王锡令、陈开明和朱家璧的入党介绍人。曾任中央组织部总务处长,1945年10月起任阜新地委组织部长。1947年9月18日,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因病去世。为纪念这位为科尔沁草原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白族子弟,内蒙古通辽市施介路至今依然矗立着施介烈士纪念馆。

施介的同班同学、西云骄子马曜,1931年入党,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曾长期担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五人小组成员,云南民族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会长,他开创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构建了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是20世纪下半叶云南学术界的一代大家,被誉为“中国民族学界一面辉煌的旗帜”。

这些出身望族的西云学子,经过思想淬炼,怀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选择了自己的信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投入党的怀抱,虽九死而无悔。

分割线

挺身而出 共赴国难 浴血疆场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大地,从西云书院到省立大理中学不同时期的师兄弟们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浴血疆场。

王复生在齐齐哈尔组织领导抗日运动遭日寇杀害。时任八路军总部警卫连指导员的西云学子杨弃,为掩护机关转移,和左权一同牺牲在晋东南反扫荡斗争中。奚李元为表明抵御外敌、保卫中华的决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周保中,告别银苍玉洱,远赴白山黑水,转战林海雪原,令敌人闻风丧胆。毛主席评价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杨杰积极谋划抗日方略,多未被蒋介石采纳。出任驻苏大使后,奔走呼号,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赢得了苏联政府的同情和支持,获得4亿多美元的军事物资援助。与此同时,他的师弟马锳中将、木壬林中将、马崟少将、华国佐少将、赵达源少将、肖本元少将、王炳章少将、阎旭少将等,率军在正面战场与强寇反复搏杀,其中,赵达源在皖南殉国。

日寇进逼滇西,在学校教师、中共地下党员李仲烈的领导下,省立大理中学学生掀起投笔从戎的高潮,无数学生踊跃入伍,远征缅甸,为人类正义事业,血洒异国他乡。

分割线

传承基因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1950年,大理省中、县中、女中、中正中学、国立师范五校合并,改名大理人民中学。1953年,命名为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校名沿用至今。从此,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成为办学目标。1956年,被评为全省3所先进中学之一。2010年,晋升云南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

1950年,面对“剿匪反霸”的严峻任务,大理人民中学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教师8人、学生287人组成工作队,分批深入滇西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其中段樾、高建文、王安邦被土匪杀害,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西云学子中又涌现了宋文骢院士,陈景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教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赵立雄,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曲新勇少将,百度量子物理研究所所长段润尧以及医学专家李树楠、刘正全、吴天佑、施劲东等。

2009年4月10日,歼—10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院士回到母校,勉励后学。

这是一条清晰的演变脉络:宏开文运,为国求贤,叫西云书院;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叫迤西高等学堂;教育救国,培养新式教师,叫师范学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叫省立大理中学……每一次更名,无不顺应国家大势、社会进步,无不体现面向时代、面向祖国、面向人民。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的145年间,无论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如何改进,校址未变,办学不绝,始终扎稳立德树人根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

科举时代,西云学子高中解元;甲午战败,西云学子东渡日本,去看看人家如何维新图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西云学子远赴莫斯科,去看看别人怎样干革命;抗战爆发,西云学子拿起枪奔赴战场;解放战争,西云学子舍生忘死,为人民打江山;疫情肆虐,西云学子逆行险境,挽救生命……西云学子和千千万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围绕两条主线为国为民:以张伯简、王复生、王德三、施介、周保中为代表的西云学子,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义无反顾,在党的领导下,流血牺牲,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以寸树生、董泽、马曜、宋文骢、陈景等为代表的西云学子,从国家建设的层面出发,认定教育才能兴国,科技才能强国,矢志不渝,在党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埋头苦干,使中国从农业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都是外来的,在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下,在中国落地生根,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人类历史上闯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西云学子在这两条主线上,或多或少发光放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接续奋斗,添砖加瓦。无疑,这是近代以来云南先进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真实写照。

苍洱毓秀,树人百年;文献名邦,弦诵情切。今天,新时代的莘莘学子置身于静谧的校园,安坐于敞亮的教室,必定想起先烈、先贤、先哲的不朽业绩,必定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立志于传承红色基因,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本稿图片除署名外由大理一中校史馆提供)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赵文宣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严云

终审 陈洁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