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开屏新闻2023-01-03 16:44

昆滇风云.jpg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四处奔走,传播民主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民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贡献才智。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民间外交家,也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和翻译家——楚图南。

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一览其人】

楚图南(1899—1994),字方鹏,云南文山人。学者、翻译家、书法家,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分割线

辗转求学 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1899年8月,楚图南出生于云南文山县的一个贫苦家庭,母亲在其6岁时病故,父亲常年在外做事。母亲去世后,楚图南便只能依附亲友生活。

楚图南在文山生活到13岁左右,这期间曾在私塾旁听过两年时间,上过文山的新式小学,但未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他后来回忆时说:“我当时寄养在四伯母家,后来又寄养在远亲家,我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努力学习。”此后因亲戚无力再抚养楚图南,遂让他去找父亲。

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楚图南故居位于文山市开化镇上条街27号至29号(源自云南信息报)

楚图南到昆明时,其父亲以教书为业。尽管父亲楚晓棠对儿子生活和读书方面的经济支持是有限的,但他对康梁学说、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和追求,则在精神方面影响着楚图南。

14岁那年,楚图南经过努力考入昆明联合中学。在昆明联合中学学习期间,为了免除学费,楚图南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同时,他在课余还要找一些抄抄写写的临时工作,以争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补充上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

1919年,从昆明联合中学毕业后,楚图南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史地部,来到五四运动的中心,并结识了李大钊。在京学习期间,楚图南阅读马克思主义启蒙著作,先后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工学会”,参与组织“劳动文化社”,还在李大钊指导下编辑出版小报《劳动文化》。1922年,楚图南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我国早期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一。

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楚图南书法作品

毕业后,楚图南回到昆明,任教于省立一中。他遵照李大钊的嘱咐,借助教师身份的掩护,广泛接触青年学生,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引导一批青年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楚图南接到中共北方党组织和李大钊的通知,转赴东北工作,并于192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继续在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0年底,楚图南因“吉林五中共产党案”被捕入狱,一度被判处死刑。虽身陷囹圄,在黑暗和死亡的包围中,楚图南没有失去生活和斗争的勇气,而是坚持斗争,学习外语,积极从事翻译和著述。他在狱中给青年朋友们讲历史、讲文学,并译完了德国哲学家尼采长达20万字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

分割线

爱国为民 积极投身祖国事业

1934年,楚图南提前结束了原判为9年零11个月的牢狱生活。1935年春天,楚图南到达上海,改名楚曾,进入暨南大学史地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图南从上海回到云南,出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教授,团结昆明地区和西南联大的进步教授,为争取民主、救亡图存做了大量工作。他广泛接触青年学生,介绍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以及社会调查,团结西南联大的进步教师,在文化界和青年学生中开展抗日民主运动。他在《云南日报》《文化岗位》等10多种报刊上先后发表时事救亡言论,以及文化、教育、文艺评论、译著、人物述评等方面的杂文30多篇。

他为云大附中写的校歌——《山国的儿女们》鼓舞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前线,这首歌一直传唱到今天。当时,由于楚图南等人的影响,云大附中这所成立不久的学校成为昆明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一时名声大震。

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楚图南书法作品

后来,云大附中校长杨春洲举荐他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由讲师、副教授晋升教授,兼任文史系主任、西南文化研究室研究员。他除讲授“文学概论”“文选”“习作”等课程外,还出版了小说《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散文《悲剧及其他》《枫叶集》等著作,翻译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选《草叶集选》、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选《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幸福》等作品,在云南文坛表现突出。除了在文学上的造诣,楚图南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肇始于汉碑,脱胎于颜体,受益于爨碑,字体稳健大方,法度严谨,屈原碑林、岳飞庙等处都留下了他的墨宝。

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主任、文教部长,同时担任民盟中央西南特派员、民盟西南总支部主任,为在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盟务整理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5月起从事民间外交工作,先后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为了打开外交局面,在担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期间,他广泛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昆滇风云|楚图南:从文山走出的文化大家

楚图南书法作品

1992年11月13日,因病住在北京医院的楚图南,以《冬云》为题,顽强地写就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凄风苦雨日已斜,冻云如墨冷天涯;此身安得化灰烬,爝火传薪暖万家。”1994年4月11日,楚图南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青年观】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张田睿 27岁.jpg

张田睿 27岁

楚图南的一生几乎贯穿了20世纪,他书写着、见证着、参与着、建设着彼时的中国。他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他是名垂青史的伟人,居身青云上,植根泥土中。

“但愿人间皆乐土,满头何惜尽秋霜”,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楚图南不畏艰险,甘于奉献。不论身处哪种境地,楚图南始终心系家国,胸怀天下。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建设新中国,他一路风雨兼程,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斯人已逝,风骨长存,楚图南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永远怀念。

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最早的领导人之一,他和闻一多、李公朴等民主人士,为了民族的解放,直面淋漓的鲜血。他的一生都在真诚地行走,忠于理想、忠于承诺,忠于一名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楚图南还是一位学术大师,即使到了89岁高龄,他还撰写了《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初探》等作品,用实际行动引领学术、启发人生,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不断耕耘。作为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记者,我们应该保持着对事业的热情,像楚图南先生一样,时刻保持着终身学习理念,笔耕不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彰显新时代青年新闻人的使命和担当。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